傳統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麥格納,已經悄悄將身上的標簽改成“未來出行科技公司”。
有相關調研顯示,2018年中國出行市場規模將近5億人,到2020年有望突破6億人。在如此龐大的市場中,麥格納將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作為投資切口,希望率先為其貢獻出自家最新科技成果。
隨著全球汽車產業的轉型步伐逼進,麥格納迫不及待地亮出了肌肉——30余項創新技術,覆蓋自動駕駛、電動化、智慧出行、輕量化四大領域。
首先,自動駕駛技術的重要任務便是滿足未來出行需求。麥格納展示了基于視覺技術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高分辨率汽車雷達ICON RADAR,域控制器和高度集成的自動駕駛開發平臺。
麥格納自動駕駛產品
其中,高分辨率成像雷達更是近兩年大熱的技術方向。多家主流廠商試圖以此取代部分激光雷達功能,補足成本方面的短板。然而,麥格納卻仍舊表示長期看好激光雷達路線,其本身也在產品層面有相關布局,計劃攜手Ibeo于2021年10月正式投產。
在ADAS功能層面,麥格納針對自主泊車功能研發了超聲波傳感器,通過UPA與攝像頭融合的方式實現應用。該產品目前已進入準量產階段,規劃2021年落地。此外,集團還拿出了360全景攝像頭,通過四個攝像頭拍攝圖片進行拼接成像,并同步研發性能表現更好的產品。
同樣針對ADAS系統,麥格納打算2020年實現域控制器的項目落地,其跟主流選擇了英偉達芯片。通過以上幾個產品細節可以發現,這家Tier 1廠商負責的主要工作是自動駕駛系統硬件部分的生產與集成。軟件算法團隊則根據主機廠的需求,交由其他團隊負責。
顯然,麥格納在自動駕駛方向上的布局重點暫且聚焦在高級輔助駕駛階段。麥格納動力總成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兼業務發展及戰略合作副總裁李響對車云菌坦言,集團始終在等待成熟的商業模式,而如今前沿技術的投入研究尚處于虧損狀態:“我們認為,2030年行業才會迎來真正意義上的L3級自動駕駛量產,麥格納也會適時推遲技術的商用部署。”
雖然觀點看起來相對有些保守,但麥格納也在努力提供“配套服務”。集團搬出了一款適用于SUV車型的創新型尾門,使用PP玻纖材料,其上能夠為車廠集成后擋風玻璃及攝像頭,并在出廠前通過在線監測與雨林監測。
此外,為了配合高分辨率毫米波雷達等高頻雷達傳感器,麥格納在車輛面板設計上也花了心思。團隊研發的新產品采用雙重注塑工藝,壁厚均勻,從而避免透光行為以及對波段的影響。在保障毫米波雷達對穿透性的超高要求同時,也兼顧到了外觀。
而麥格納之所以有機會發揮其在新材料方面的研發,以及車身和結構設計上深厚的技術專長,也正是電氣智能化時代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麥格納中等功率電驅動系統
汽車行業的電動化發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種解決方案。在共計42種電器總成架構中,麥格納可以為客戶提供其中29-30種類型,包括適用于混合動力和電動車的模塊化、可擴展的動力總成解決方案,以及在中國首秀的氫動力燃料電池增程式電動汽車FCREEV。后者將電驅動零排放與快速加注氫燃料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對外展示了集團整體的新能源技術儲備。
應用于燃料電池增程式電動車的碳纖維儲氫罐
當然,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最直觀的感受還是來自車輛內部使用的變化。麥格納對于未來智慧出行方式的詮釋,也體現在可重構的座艙解決方案上。基于團隊在中國、歐洲和美國所進行的大量線上及線下調研,麥格納創新座椅解決方案支持從運貨模式到環繞型會議模式,打造出了一個移動的會議和社交空間。
在未來智能座艙中,最重要的載體恐怕就是座椅系統。然而百年來,這樣一個傳統硬件卻鮮少有技術創新的空間。在五年時間中,麥格納也在思考未來座椅能夠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集團座椅系統全球副總裁兼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陳冠民認為,在無人駕駛時代,座椅在電子消費及互動方面存在極大的提升空間,而更大變化來自于共享。
創新永遠是一個試錯的過程,麥格納卻意外地喜歡其中的不確定性。基于集團多年積累的研發經驗及行業資源,團隊甚至在每一個趨勢方向上都做足大量準備。關于引領未來趨勢的邏輯與細節,麥格納相關領導也為車云菌作出了解答:
Q:作為一個傳統的硬件供應商,麥格納如何將硬件與互聯網技術等軟件服務進行融合?
麥格納國際亞洲區執行副總裁?弗蘭克·歐博恩?Frank O'Brien:目前消費電子類的一些技術以及服務方面的業務模式,我們的理解還有待深入,并且我們判斷它目前的風險還偏高,與公司目前的主業存在一定的偏離,所以暫時還沒有進入的打算。
Q:請詳細介紹一下麥格納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產品和開發平臺,以及與其他零部件巨頭,如博世、大陸的產品差異化所在??對于感知技術路線,以及未來發展,麥格納有哪些判斷?
麥格納國際亞洲區執行副總裁?弗蘭克·歐博恩?Frank O'Brien:攝像頭技術是麥格納的看家技術。在與友商的差異化競爭中,我們也會繼續引領攝像頭技術的發展。
其次,我們在投資方面比較關心的是四大版塊如何能夠通過協同效應來實現提升,而不是說實現的是某些業務版塊的快速提升,某些版塊滯后,這些是我們不想看到的。因此在投資策略方面,我們也有別于一些友商。
Q:對于感知技術路線,以及未來發展,麥格納有哪些判斷?
麥格納國際亞洲區執行副總裁?弗蘭克·歐博恩?Frank O'Brien:在公司內部,我們會非常集中地去主攻攝像頭技術和CMOS傳感器的技術,并且同步完成后續升級迭代工作。同時我們也會與外部合作伙伴形成合作,來對于已有的技術形成補充。比如在雷達方面,目前我們在LiDAR方面也有一些合作伙伴,通過兩者的結合可以使得我們實現比較全的覆蓋。
Q:麥格納在中國整車制造這塊的業務需求是怎么樣的?與北汽的合作目前進展如何?
麥格納整車工程和制造中國副總裁黃振宇:麥格納和北汽新能源公司設立了兩個合資公司,分別關于整車研發和整車制造。這兩個合資公司除了向北汽新能源提供服務之外,也會向其他中國市場上主機廠或者新進的玩家提供整車研發和整車制造。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整車制造方面,我們的合資公司是第一個在歐洲以外的整車制造的基地。這個基地在之前麥格納的媒體發布上也做過一些具體細節披露,會在江蘇省的鎮江市,產能是每年18萬輛,預計明年投產。
Q:目前照明技術在中國發展以及全球的發展情況如何?接下來麥格納在該領域會如何布局?
麥格納國際亞洲區執行副總裁?弗蘭克·歐博恩?Frank O'Brien:如今的LED照明產品尺寸越來越小,經濟性越來越強。此外,它在封裝和位置方面也開始有一些新的突破。更重要的是,未來照明與傳感器的結合。不管是對于LiDAR、毫米波雷達還是攝像頭,我們覺得其實在汽車上能夠運用這些傳感器最佳的位置,就是頭燈和尾燈。所以我們以后也會在這些方面進行非常創新的研發和運用。
Q:作為一家傳統制造型企業,轉型過程中麥格納如何平衡創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利潤與投入?
麥格納動力總成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兼業務發展及戰略合作副總裁李響:?在動力總成方面,麥格納的轉型有兩個關鍵詞:第一個是布局。從內部來說,公司去年把泵和液壓業務賣掉,更多地進行電驅布局以及所有新的產品,包括下一步變速箱在混動和純電上的應用。從外部來說,動力總成的技術變革驅動力,更多是來自政府法規以及整個環境,所有這些變化來驅使你必須做這樣一個調整。
對麥格納來說,首先很大的優勢在于動力總成方面的規模化、平臺化,或者叫模塊化的生產方式。在我們看來,行業里的主機廠現在面臨的最大困惑是:動力總成架構從傳統的ICE,可能差不多只有五、六種動力總成架構,到現在整個到了電控、電氣化,下一步有超過將近42種不同的架構。
其中每一個都需要巨額的投資,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哪種會成為一個主流。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對麥格納來說,非常重要的是實現平臺化和規模化。麥格納動力總成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我們從電機到減速器、逆變器,包括整個控制單元實現三合一。我們自己全部能夠輸出,這是麥格納的一個核心競爭力。
同時,無論高電壓、低電壓,48V或者插電,到最后的純電,我們都能實現模塊化的生產。所以不同的主機廠在應用這個產品的時候,能夠用模塊化產品盡量減少生產的成本,在研發和制造上的成本,來掌握好轉變的節奏。這是麥格納目前對于動力總成方面的一個策略。
麥格納國際亞洲區執行副總裁?弗蘭克·歐博恩?Frank O'Brien:我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利潤來源,就是輕量化。因為通過不管是動力總成的輕量化,還是其他領域的輕量化,都可以挖掘出很大的利潤空間。在技術儲備方面,我們每年或者每兩年都會在輕量化方面有比較密集的科技公關,所以這也是能夠確保我們利潤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