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華為要研究的下一個前沿領域:人工智能
“隨著摩爾定律趨近極限,
華為要研究的下一個前沿領域是什么?”
任正非:“人工智能?!?/p>
這是近日媒體采訪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作出的回答。人工智能是華為正在攀登的新高峰,而9月18日-20日期間舉辦的華為全聯接2019大會,也充分展示了華為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在2018年的大會上,以通信立足的華為就開始將AI業務推至臺前,首次公布了AI戰略。
此次發布會上,華為首次發布計算戰略,并推出了基于鯤鵬芯片和昇騰芯片的一系列產品,包括目前全球最快AI訓練集群Atlas 900。
這些產品集中在底層計算上,可以看到,華為的AI能力輸出,是在全棧全場景的AI戰略基礎上,聚焦到AI算力層面,而算力是AI世界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摩爾定律、算法理論都遇到瓶頸的情況下,算力的增強是助力AI行業發展的關鍵要素。
猶記得2016年,任正非曾發出“迷茫”之聲,當時他指出,華為創新進入了無人區,同時智能社會的深度和廣度華為還想象不到。而智能時代是大勢所趨,于是,2017年,華為將戰略目標調整為“構建智能社會?!?/p>
如今,華為對于自身在智能社會中的定位更加清晰,在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次強調聯接和計算將是構建智能社會的關鍵技術。
在5G等聯接技術上,華為現在已經處于全球第一梯隊,在AI計算上,華為正在猛攻。在任正非看來,華為要建設支撐人工智能的平臺。
換言之,華為或欲成為未來AI世界中的水和電的角色,同時,面對美國的強壓,華為也是在構筑新能力和新生態。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強攻算力 ,瞄準計算新藍海
芯片承載了算力的實力,從兩天密集的發布來看,華為推出的新品主要是基于昇騰芯片、鯤鵬芯片,涵蓋了硬件、軟件,以及開發者生態。同時,華為對操作系統、數據庫的相關產品進行了開源。整體來看,華為以更開放的姿態,進行全球化的拓展。
具體來看,鯤鵬包括服務器和PC機芯片,可以應用于數據中心和PC中。華為已經推出了多款搭載鯤鵬芯片的泰山服務器(TaiShan),最新的產品就是TaiShan200,關鍵之處在于,鯤鵬芯片是基于arm架構,也是對英特爾x86架構的補充。
同時,華為還正式推出鯤鵬主板,并向合作伙伴全面開放。據了解,華為鯤鵬主板采用多合一SoC、xPU高速互聯、100GE高速I/O等關鍵技術。這意味著,應用鯤鵬主板,廠商就可以生產基于鯤鵬,或者說基于arm架構的服務器。
昇騰則包括訓練和推理芯片,基于昇騰910和310 AI處理器,華為推出了全球最快的AI訓練集群Atlas 900、AI訓練服務器Atlas 800、智能小站Atlas 500、AI推理與訓練卡Atlas 300和AI加速模塊Atlas 200,完成了Atlas全系列產品布局。
其中,Atlas 900是華為算力能力的典型代表。華為提供的數據顯示,衡量AI計算能力的金標準ResNet-50圖片分類模型下,Atlas 900只需59.8秒就完成了訓練,在同等精度下比原來的世界紀錄快10秒。
在計算世界中,華為在加速更新,那么,為何做聯接生意的華為要如此大規模地投入算力?
AI具有戰略意義
華為實行管道策略,不碰數據和應用,即使是終端的手機,事實上也只是信息內容的硬件載體,沒想到在互聯網時代,硬件平臺長成了參天大樹。那么面對接下來的智能時代,華為要繼續夯實平臺的定位,繼續做強底層設施,不讓管道空心化。
而底層的計算市場,既是華為的強項,也是一片藍海。Gartner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3年,計算產業的規模將超過2萬億美元。
隨著AI應用的爆發,算力需求將不斷增長
隨著未來AI應用的爆發,算力需求會不斷地增長。按照華為的預計,5年后,AI計算所消耗的算力,將占到算力消耗總量的80%以上。胡厚崑表示:“計算產業走到了一個關鍵節點上,給了我們機會。計算模式正在發生變化,人工智能計算會成為主流,這對算力的要求是非常非常大的?!?/p>
把握AI,搶占未來國際競爭的戰略高地
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時代,國內企業被國外巨頭卡脖子的事件頻現,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國內的巨頭們都在提前布局,從芯片、架構到下一代操作系統,大家都在有基因的領域摩拳擦掌。對于當前的華為來說,終端面臨海外的部分限制、國內競爭,5G的商用并不是很輕松的事情,需要時間培育,如何持續擴大營收規模、利潤增長,也是華為的壓力。
在美國禁令影響下,華為主動出擊,打造AI領域的造血能力也是組合拳之一。而AI業務,包括計算能力無疑是如此大體量的華為正在培育的新物種。
芯片商業化,算力全球爭霸
華為對算力世界的野心可見一斑,產品既出,在商業模式上,可以直接將搭載芯片的硬件銷售給B端客戶,也可以通過華為云對外提供服務。
華為智能計算業務部總裁馬海旭就表示,華為已部署超過10萬臺鯤鵬與昇騰設備,華為云60%以上的場景,今年會切換到鯤鵬與昇騰平臺。圍繞鯤鵬和昇騰,繼續構建生態。
而這些算力平臺的基礎,則是芯片,華為從2004年開始投資研發第一顆嵌入式處理芯片,歷經15年,目前投入超過2萬名工程師,形成了以“鯤鵬+昇騰”為核心的基礎芯片族。
華為對外輸出計算能力,其實也是芯片的商業化之路。多位華為高管都向媒體表示,相比同類芯片,華為的價格更優惠,性價比高,華為面向端、邊、云,提供“鯤鵬+昇騰+x86”的多樣性算力。
而且,華為有自身的生態優勢,一方面,華為在B端有優勢。胡厚崑向媒體表示,華為接觸的行業多,在B2B領域,華為和客戶的連接比較深?!?strong>上一波數字化浪潮在C端領域,下一波數字化、智能化浪潮會在B端領域。華為的ICT的業務,都是面向2B的市場,有利于我們抓住這個機會。我們的定位就是幫客戶去解決現實問題,特別是商業問題,怎么樣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中國市場龐大,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國內市場有足夠大的空間讓AI應用成長。
結語:在這個智能時代,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很多力不能及或者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在人工智能的賦能下,無論的新興行業還是傳統行業,都能“改頭換面”,重新煥發活力,從而迸發上千乃至萬億市場。而這也正是華為將“人工智能”確定為下一個要研究的前沿領域的原因之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