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科技是有趣的,似乎也成為了流行趨勢。移動設備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又在同時監視著我們,社交媒體巨頭毒害了公共話語,又不斷有新的創企侵犯我們的隱私,所有的這一切都讓我們的周遭產生了一種變化,且這種變化正在超出我們的控制,逐漸演變成科技反噬。
但是,這種反噬真的存在嗎?幾年來,人們一直在談論這種所謂的科技反噬。政客們認為應當對大型科技公司進行更嚴格的監管,罰單早就已經發出,有關拆分巨頭的聲音也頻頻出現。科技媒體曾經幾乎完全沉溺于對電子產品的欲望,并舉辦各種會議,為科技巨頭背書,讓我們人人成為現代科技的信徒,但現如今他們的畫風轉向了對科技的批判。一連串的曝光揭露了科技巨頭在道德和法律上的灰色行為,相關小說和電影描繪了一幅懷疑甚至是反烏托邦的畫面,質疑科技正在把我們帶向何方。我們都知道有人戲劇性地退出了這個或那個社交媒體服務,或宣布徹底脫離數字時代。當然,每個人都會一直抱怨。
然而,我們在現實市場中的實際行為卻與我們的抱怨背道而馳。有證據表明,事實上,我們和以前一樣熱愛電子設備,并不存在科技方面的反噬。
以Facebook為例,很難想象還有哪家公司比它更感受到了科技的反噬。Facebook與數據泄露、可疑信息的傳播以及人際交流的基本惡化有著廣泛的聯系。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最近對其處以近50億美元的罰款,原因是該公司對客戶數據處理不當。而且,鑒于它無處不在,它也是一般的在線生活企業化的便利替代品。如果你打算退出科技服務,Facebook可能是你的最佳選擇。但根據該公司最新的季度報告,Facebook的日用戶數(15.9億)和月用戶數(24億)均比上一季度增長了8%。盡管你聽過很多關于人們注銷自己Facebook賬戶的趣聞軼事,但該公司的旗艦應用僅在美國就增加了約100萬的每日新用戶,營收增長了28%。即使算上聯邦貿易委員會的罰款,Facebook也可以獲得26億美元的利潤。
Facebook并不是唯一被妖魔化的科技平臺。一般來說,社交媒體公司經常被批評為充斥著噴子、說謊者和機器人的有毒沼澤。但是再一次,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有任何用戶外逃。同一季度,Twitter新增500萬每日新用戶,Snap報告稱其旗艦應用Snapchat的每日用戶基數增長了7%,創下上市以來的最佳表現。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72%的美國人使用了某種形式的社交媒體,這個比例多年來一直在穩步上升,而且沒有任何下降的跡象。我認識的離開Facebook的人都使用了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WhatsApp,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習慣很難改。但是,比起我們明顯不愿意放棄喜愛的技術,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一直在不斷地熱情擁抱新事物,但這些新事物至少值得謹慎對待。
以智能音箱為例,它是對聲音提示和問題做出反應的一種智能設備。正是這種技術讓人們躊躇不前。這東西一直在聽我說話嗎?它會不會突然說話或者發出一陣怪笑呢?甚至說它會不會莫名其妙地錄下我的一段自言自語并發送給我的所有聯系人?科技媒體已經越來越擅長記錄這些令人不安的答案。例如,科技企業實際上可能會在改進設備功能的過程中聽到你的語音激活,并詳細說明你可以對此做些什么。
然而事實情況是,據估計,截至去年,略多于四分之一的美國家庭擁有智能音箱。該領域的領頭羊是配備Alexa語音識別軟件的亞馬遜Echo。亞馬遜表示,它已經售出了1億多部Alexa設備。
事實上,某些科技產品的使用指標近年來趨于平穩,但這主要是因為它們與已經完全確立并廣泛使用的類別相對應。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大約95%的美國消費者說他們已經擁有或者正在使用手機,89%的消費者正在使用互聯網。但再深入研究一下這些數據,你就會發現“新興的互聯網電子設備不斷涌現”,我們也會繼續接受它們。除了語音助手,智能電視和可穿戴設備也越來越受歡迎。
或許最引人注目的是,如果你認為我們正處于科技反噬之中,那就是大肆宣傳的“智能家居”潮流的牽引作用。它鼓勵你把門鎖、電燈和其他家庭基礎設施與互聯網連接起來。亞馬遜最近宣布,其最近一次Prime Day促銷活動的創紀錄銷量包括“數以百萬計的智能家居設備”。
該公司宣揚的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例子是:亞馬遜自己的Ring視頻門鈴系統以及相關的家庭監控和安全產品的熱銷。Ring已經與數百個警察部門建立了合作關系,鼓勵用戶直接與執法部門分享視頻。該設備及其相關的鄰里公報應用也因存在潛在的種族歧視而受到批評。亞馬遜否認Ring現在使用該公司名為Rekognition的面部識別軟件,這款軟件只能夠由執法機構和企業使用。但BuzzFeed等網站的報道指出,該設備的服務條款允許該公司使用Ring收集的錄音來幫助開發新產品和服務。不難想象,在未來的某一天,攝像頭會“認出”你的鄰居是誰。
這聽起來像是一種潛在的侵入性和控制性技術,會引發公眾的強烈抗議,至少對政府官員施加了巨大壓力,要求他們控制科技巨頭,以及科技巨頭自身的自我監督。但就像其他聽起來令人不安的創新——自動駕駛汽車、讓零售商跟蹤顧客店內行為的信標設備、送貨無人機、無人商店——我們大多只是聳聳肩。或者,就像Ring一樣,積極參與一項潛在影響尚不清楚的技術新浪潮。
那么,如果沒有科技上的反噬,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可能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首先,科技可能是復雜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懶得去閱讀服務條款協議,更不用說去理解像Alexa,甚至Facebook這樣的東西是如何工作的了??偟膩碚f,科技公司非常喜歡這種形式,它們要么積極地模糊算法的決策方式,要么被動地鼓勵你專注于后用戶手冊時代的理念,即科技“只是工作”,你不需要擔心為什么或如何工作。
而且,我們非常非常喜歡科技所能為我們提供的一切。我們有理由這么認為:科技在很多方面改善了世界,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似乎常常愿意忽視潛在的重大負面影響,以換取微不足道的回報。例如,語音技術的主要用途顯然是命令音箱播放音樂或天氣預報。
也許做一個更有決心的反激者只是會讓你感到絕望。退出Facebook或抵制亞馬遜,似乎就像從大海里撈起一滴水。即使是一家擁有大量風險資本支持的初創企業,也有足夠的資源繞過任何應該監管它的實體。反對派早已煙消云散,為什么不學著停止憂慮,去愛那些小玩意呢?
我想知道,我們當中越來越多的人沒有積極參與實實在在的科技反噬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因為我們假設周圍的很多其他人都是這樣的。畢竟,人們在昂貴的會議上花錢崇拜的那些科技巨頭,現在偶爾也會被拉到國會面前,從某種意義上說,打擊他們可能是一個政治意義上的行為。
當然,這樣做的實際計劃往往是模糊的,而且這些科技巨頭似乎并沒有受到影響。但是每個人都在抱怨科技,沒有什么比哀嘆我們短暫的標簽文化更符合潮流的了。因此,我們很容易相信,確實存在一股洶涌的科技反噬,它將以某種方式阻止任何反烏托邦的結果。換言之,這實際上是一種反作用:只要我們戴上合適的護目鏡,我們就能真正看到它。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