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I+大數據,為智慧審判、智能庭審“擦亮眼”?
金鳳
能甄別疑似“套路貸”虛假訴訟案件,也能對刑事同案不同判案件進行識別,還能甄別刑事案件中的證據漏洞……9月21日,在“第三屆法律大數據研究與應用研討會”中,科技日報記者發現,AI和大數據賦能運用智慧審判、智能庭審的威力正在顯現。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與東南大學聯辦的全國首家“人民法院司法大數據研究基地”,已完成“同案不同判預警系統” “案件權重智能評價系統” “智能法律問答機器人” 的研發,并先后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法院試點。
大數據對疑似“套路貸”虛假訴訟進行智能預警
“套路貸”通常披著民間借貸外衣,作案手法隱蔽,事實難以認定。例如,“套路貸”的原告時常非實際出借人,借款人有時被放貸人威脅而不出庭或抗辯,再加上如果放貸人出具的表面證據完備,那借款人更無力招架。
如何去偽存真,還原事實真相?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管理與信息技術處副處長邢斌介紹,在江蘇省紀委監委、省委政法委領導下,該院利用AI和大數據技術,自主研發并于9月初上線全國法院首個“套路貸虛假訴訟智能預警系統”軟件。
“我們在系統中通過構建‘套路貸’虛假訴訟智能算法模型,從當事人和案件兩個維度,設置案件信息、當事人信息、證據信息、涉公安信息、市場監督管理等信息等,建立 36個‘套路貸’虛假訴訟監督點,運用裁判文書語義分析,甄別出疑似“套路貸”虛假訴訟案件。”
邢斌說,下一步江蘇法院將進一步擴大識別和預警范圍,實現離婚析產、以物抵債、勞動爭議、公司分立(合并)、企業破產等虛假訴訟的識別和預警。
研討會現場 受訪者供圖
“同案不同判”助法院統一裁判尺度
江蘇高院的智慧法院建設,也與東南大學及科大訊飛建立合作。2017年1月,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東南大學聯合建立的全國首家“人民法院司法大數據研究基地”揭牌。
目前,東南大學組織研發的“刑事同案不同判預警系統”已經在江蘇部分法院試點應用。“該系統通過對海量歷史裁判文書的深度學習,實現類案推送、量刑建議與偏離預警的多功能,例如相似的案件,有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這么判的,法官可以據此做參考,但技術本身不是完美的,不能替代法官審判。”東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祿生介紹,他們首創的“同案不同判預警系統”獲評智慧法院十大創新案例,并入選《中國法院信息化藍皮書》。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祿生介紹,目前,學院開發了一系列法律大數據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協助法院完成風險評估、裁判預測、財產保全識別、智能調解等多項法律工作。
“例如,如果一個人想去打一場財產官司,人工智能通過與同類型官司對比分析后會得出結論,打這場官司大概需要打多久、花多少錢、贏的概率有多大。”王祿生說。
東南大學副校長周佑勇表示,目前,司法大數據研究基地圍繞自然語義識別、知識圖譜、機器學習等與司法大數據直接相關的核心技術,積累了一批知識產權。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祿生 受訪者供圖
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讓機器理解、分析證據
“刑法第六條”“打開李飛的詢問筆錄”“打開案發的時間視頻”……在會議現場,科技日報記者看到,隨著科大訊飛的工作人員發出指令,“智慧法庭的智·真系統”會實時將法條、圖文信息和視頻顯示在屏幕上。
科大訊飛產品經理袁小飛介紹,目前,該公司聯合蘇州中級人民法院,在全國首創“隨講隨翻”電子質證系統,革新傳統庭審的舉證、質證方式,有效解決書記員、法官、原被告席的多方需求。
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趙志偉介紹,科大訊飛與上海政法部門還開創了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深度應用的先河——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
該系統能通過幾百名法官總結規則,把實踐中常見的風險點固化為風險模型,形成一個規則庫。再通過OCR技術識別,通過人工智能快速識別出卷宗中的規則錯誤,比如發現訊問筆錄中,同一個被訊問人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又如殺人案中,如果沒有死亡證明,那一定缺關鍵證據,系統就可以預警提示法官。
科大訊飛智能庭審系統 受訪者供圖
截止2019年8月,在一年多的時間內,該系統累計辦案72485件,目前該系統也在安徽、山西、云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貴州等地試用。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有受訪者提供
編輯:李俊霞(實習)
審核:朱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