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眾集團旗下最具劃時代意義的三款車型,身為汽車普及者的甲殼蟲名列榜首,將汽車與前沿科技合二為一的高爾夫也位列其中,那么第三款我認為非ID.3莫屬。
作為首款采用大眾全新LOGO,首款基于MEB平臺打造的量產純電動車,首款搭載vw.OS系統的量產車,ID.3不僅標志著大眾在智能化與電氣化之路上邁出了堅實一步,從電芯到整車生產的全面“碳中和”,體現了大眾對環保減排的深層理解與企業責任。
以ID.3為起點,大眾將迎來企業層面向電氣化與智能化的高速轉型,而ID.3彰顯了“New Volkswagen”品牌形象,所以說ID.3是“縮影”更是“泡騰片”。
量產版ID.3已在2019法蘭克福車展上揭開了最終面紗,定位于緊湊型轎車的ID.3,至少將成為歐洲電動車市場中的一顆新星,關鍵信息點如下:
- APP310后置驅動電機,最大功率和扭矩分別為150kW與310Nm;
- 45kWh、58kWh和77kWh三種容量的電池包,對應WLTP工況下續航里程分別為330km、420km和550km,首發的“1ST”車型續航里程為420km;
- 在使用同步推出的ID. Charger Wallbox壁掛充電裝置時,充電30分鐘可行駛行駛290km,同時聯手Ionity,計劃至2020年在歐洲安裝400座100kW快速充電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充電站將百分之百使用可再生能源;
-?11月開始在大眾茨維考(Zwickau)工廠生產,2020年夏季開始交付;
大眾品牌CEO赫伯特·迪斯
在大眾之夜上,大眾品牌CEO赫伯特·迪斯稱,到2025年大眾集團將每年銷售100萬輛電動汽車,到2028年將推出近70款全新電動汽車,并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伴隨ID.3進入量產階段,對電池的需求也更加值得關注。眼下ID.3采用的鋰電池雖仍屬NCM體系,但大眾汽車品牌電池卓越中心負責人Frank Blome表示,其各組分比介于“622”與“811”之間。也就是說,在保證電池包儲能量的同時,基于安全與穩定等因素,大眾擁有自身獨到的“配方”。重點在于,大眾內部建立了電芯研發部門,負責電芯新技術的研發以及小規模試生產,但不做任何量產。
所以大眾電池方面的供應邏輯也浮出了水面:
- 一方面,針對不同市場從供應商處采購電池,比如韓國的SKI、LG化學和三星SDI和中國的寧德時代等均在大眾的電池供應體系內。迪斯博士在接受車云菌采訪時坦言:“我們與寧德時代的合作能夠確保到2023年的電池供應,同時也在探討進一步擴大電池供應和產能”。而國內的國軒高科和比亞迪等電池供應商,也在大眾的資質考察范圍之內。需要說明的是,諸如國軒高科、贛鋒鋰業、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國內電池企業,已在固態電池領域取得了初步進展,并推動“固電”走向商業化。
- 另一方面,大眾將以合資企業的方式來進行生產。目前大眾已與Northvolt分別持股50%,在薩爾茨吉特建立了合資工廠,并計劃在2023-2024年開始投產,初期年產能為16GWh。
大眾汽車品牌電池卓越中心負責人Frank Blome
不過考慮到Northvolt致力于“下一代”鋰電池制造,且當前大眾已向美國QuantumScape注資,從一定程度上說,應用于現階段產品的鋰電池“采購”成分更多,而下一代電池才是大眾研發層面的發力點。在Frank Blome看來,大眾在固態電池領域取得的進步比預期更快,但產品化或應用到整車中,最早也要2025年。
同時Frank Blome還向車云菌“官宣”了大眾的固態電池路線——“我們沒有任何的中間地帶,我們的方向就是全固態電池。”
參考固態電池從半固態、準固態、固態到全固態的發展路線,可以說大眾的計劃是“一步到位”,而“省略”過渡態的核心原因在于大眾不希望將技術劣勢帶入產品中,“人工石墨”便是其中之一,換言之,大眾未來應用的將會是“不會使用石墨的全固態電池”。
在車云菌看來,大眾舍棄石墨負極材料不無道理,除了多次充放電循環穩定性稍遜,“倍率性”較差,難以進行大電流高速充電等原因外,克容量不足也是局限因素。從相關資料來看,石墨材料理論容量僅為372mAh/g,相比之下引入石墨烯、碳納米管等新材料的碳族負極材料仍有應用前景,其理論容量可達800~900mAh/g。
反觀電解質材料,雖然目前大眾還沒有決定自身的研發路線,但該電解質材料的“性能框架”已經確立,Frank Blome稱:“它的工作溫度要能夠從-40攝氏度到60攝氏度,并且前提是每一次充電都是快充方式。”
除了“快充”愿景外,高安全性與高能量密度也是全固態電池的優勢所在,不過大眾將通過何種技術手段解決“固/固界面”高阻抗等問題,更加值得我們期待。
加速動力電池研發的同時,回收和再利用也是“環保”課題中的重要一環,這既是大眾牽手Northvolt組建合資工廠的原因,也是大眾踐行“碳中和”路線的基石。
大眾將提升電池金屬材料的循環利用率,并計劃將“循環利用率”從當前的80%提高到至少98%,而在售車型中的鋼、鋁材料也是循環的一部分。在大眾看來,用循環的金屬材料,與新開采的金屬材料制造的電池沒有什么不同,而現有資源循環利用,還有助于減少對天然資源的開采。
此外,MEB和PPE平臺衍生出的車型將采用相同的電池,作為大眾集團及旗下保時捷、奧迪、大眾、斯柯達、西亞特等品牌未來產品的搖籃,這意味著該集團全品牌將邁入“循環利用”時代,而龐大的產品陣容也形成了電池需求量的基數,后者無疑是大眾面對電池供應商的“話語權”。
當然,碳中和不僅貫穿于電池層面,整車制造更是該路線的集中體現。作為最先量產ID家族的工廠,大眾茨維考工廠將于2020年完成改造并用于MEB平臺衍生車型的制造。除了上文提及的未來年產能可攀升至33萬輛之外,茨維考工廠將具備完全碳中和的傳送與生產鏈,且生產所需的電力均水力發電等可再生資源。
此外,位于德國本土的埃姆登、漢諾威和德累斯頓工廠也正向MEB轉型,隨后“MEB”還將登陸美國Mlada Boleslav工廠,以及分別隸屬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的安亭與佛山工廠。
ID.3不僅是全球首款貫徹“碳中和”理念制造的電動車,還是大眾企業社會責任的縮影。
當前的大眾正處于推進電池研發與工廠轉型的階段,加之汽車將成為完全集成的互聯網設備,因而在大眾在停產甲殼蟲等車型力求精簡產品陣容的同時,提升集團各品牌產品在軟件層面的協同效應,也是大眾未來的發展重心。
正如Christian Senger所言:“現在平均每臺車有70多個電子零部件,它們來自200多個不同的軟件供應商,在這樣復雜的車載軟件系統當中,要想實現升級和隨后為期十年的兼容,并覆蓋不同地區、不同品牌的需求,基本是難以做到的。”
因而,大眾汽車集團內部創建了軟件開發部門,其未來的首要目標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將軟件“自研率”從當前的10%提升至60%,并推動供應商整合,降低整套系統復雜性;
2、將車載電腦數量減少到最多3臺,同時ID家族的第一代產品將具備整車OTA功能,并計劃在2020年實現首次OTA;
3、大眾集團內部將實現跨品牌軟件一致性,同時歐洲、中國與北美市場投放的產品,也會采用相同的操作系統,對某一款產品推出的新功能可為全部產品所用。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電子架構的多品牌協同效應,無疑有助于大眾集團更合理的控制成本,而vw.OS是涵蓋信息娛樂系統、自動駕駛功能、底盤管理功能、動力系統管理功能和移動互聯服務的綜合性軟件平臺,但電子架構的“統一”并不只是為了“省錢”。
大眾汽車集團數字化車輛與服務負責人Christian Senger
“自動駕駛”是其中獲益的領域之一,Christian Senger表示,在開發自動駕駛功能時,正因為使用相同的操作系統,針對中國市場的解決方案也能應用到西方國家市場中。而Argo AI與大眾集團自用的乘用車軟件,應用場景方面有所差異,但在基礎軟件與軟件開發工具包上,大眾與Argo AI便會產生協同效應。
需要說明的是,我國是5G網絡的先行者,前者又是L3級以上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的基礎,打消各車型間電子架構的壁壘,對縮短相關技術研發周期,提升“投入產出比”的意義無需多言。此外,大眾集團針對保時捷和奧迪會有一個高端的自動駕駛平臺,從2022年開始將可以支持所有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
不僅如此,大眾與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科技公司間,保持著軟件開發的合作關系,對于研發周期更短的軟件而言,與科技公司的合作,也有助于大眾記錄并分析用戶的使用習慣,以提升體驗與用戶需求的貼合度。
當然,vw.OS不會只出現在大眾集團基于MEB平臺打造的純電車型中,Christian Senger表示,該部門希望將“永久的智能網聯能力”推廣至ICE與PHEV車型中。不過無需顯示發動機轉速等信息的純電動車,反而是三種類型中信息反饋量最少的,而PHEV則是系統最復雜的。
同時,大眾還計劃將軟件層從動力系統中剝離,并用同一個軟件層對ICE、PHEV、BEV車型進行管理,簡言之,就是將自動駕駛系統和車載娛樂信息系統的軟件,同車輛動力系統獨立開。
ID.3、e-tron、Taycan,伴隨分別隸屬大眾、奧迪和保時捷品牌的三款純電重磅產品登場,大眾集團的電氣化愿景已逐漸落地,借助該集團各品牌間的協同效應,同一工廠內也將投產斯柯達、西雅特等品牌的純電車型。
眼下大眾已開始在歐洲布局充電網絡,而一汽、江淮和星星充電共建了充電合資公司開邁斯新能源(CAMS)。從電池采購、研發及工廠轉型,到聚焦充電設施建設,強調“碳中和”與全產業鏈布局,可見,“大象”轉身不僅體現在集團和品牌戰略層面,讓“綠色、循環”在各領域形成閉環,遠比單一的觸電更有意義,也是零排放愿景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
雖然目前大眾官方尚未透露ID.3何時、以什么身份來到國內,但日前大眾汽車中國品牌部宣布:MEB平臺將于2020年進入中國市場,并計劃基于該平臺推出不少于10款新車。同時,有外媒表示,基于ID.CROZZ打造的家族首款SUV—ID.4,有望于明年亮相,并在美國與中國市場投放。供給MEB平臺的APP310驅動電機將在2020年9月,于天津工廠實現國產,隨后國內的安亭與佛山工廠也將“就緒”,或許屆時“ID.”的腳印會正式出現在國內。
作為首款搭載vw.OS的車型,ID.3也是大眾軟件部門走進公眾視野的伊始,該部門不僅整合了大眾集團各品牌的資源,也體現出了大眾集團對自動駕駛、智能互聯、用戶體驗等領域的重視程度。從軟件到整車,伴隨各品牌協同效應的最大化,大眾集團的全面電氣化與智能化已接近“倒計時”。
至于將清水渲染成“果汁”的,無疑是ID.3這個泡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