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工智能為社區安上AI“大腦” | 社會科學報
AI(人工智能)社區建設已經在上海開始試點。未來,AI社區建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更為密切和深刻,相關的議題也將更為復雜。把握新技術安全和風險的平衡,讓AI社區服務于公共利益,始終都應該是我們的目標。
原文 :《發展AI社區需要把握四個平衡》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 朱德米
從技術演變趨勢和人口發展變動來推算,在未來30年左右,中國社會即將邁入到老齡化社會和智能化社會。當前中國 65 歲以上的人口有 1.4 億,預計到 2030 年將增加至 2.3億。人工智能(AI)是通過普通計算機程序來呈現人類智能的技術,即讓機器“智能地”完成一些重要任務;人工智能應用于社會場景涉及經濟和生活的諸多方面。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預測,人工智能將以比工業革命快10倍、大300倍的速度和規模改變社會,對社會的影響將是工業革命的3000倍。AI應用場景從生產到生活的轉變,也就是發展AI社區,是運用智能化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一種可能的選擇,將成為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AI對社區發展與治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AI通過圖像技術建立起空間場景,建立起社區安全網絡和預警平臺,大幅度減少災害和安全風險帶來的突發性事件,并能夠減輕突發事件的后果,提升居民的安全感。AI通過遠距離信息高速傳送,把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市場服務聯接到終端用戶,從而實現服務配送的即時性,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問題,便捷高效服務供給大幅度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舒適程度。這些對老齡化社會的社區發展具有更大的價值和意義。然而,如同許多新技術應用到社會領域一樣,AI社區的發展必須把握幾個方面的平衡,從而提升新技術的社會效用,預防社會風險。
第一,把握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社區物品和私人物品供給之間的平衡。物品屬性不同,涉及到的是投入機制的差異,長遠地影響到新技術的基礎設施、設備、終端產品的購買、運營和維護。社區服務包含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社區服務和市場服務等在內,各自為政推進AI社區發展,必然導致技術標準差異、設施設備重復建設等亂象,如5G基站建設、監控攝像頭的空間布局等。發展AI社區需要頂層規劃,尤其構建社區AI發展平臺,對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社區物品和私人物品進行界線劃分,搭建政府、社區、物業、企業、居民之間合作平臺,平衡相互之間的利益,從而實現共建共享的社區綜合治理。
第二,把握新技術安全和風險的平衡。智能化技術的廣泛運用,既可以把人們從簡單、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又導致了人們對技術的依賴感越來越強。新技術的復雜化程度越高,其中蘊藏的風險就越高。不同人群應對風險能力存在著差異,青少年和老年人應對風險能力比較弱,文化水平低的人群難以有效應對新技術的社會風險,因此AI社區發展需要平衡安全和風險關系,不能盲目追求新技術的高精尖,而忽視其安全問題。對新技術的過度依賴,在突發安全問題時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AI在社區應用的場景更需要強調新技術的成熟度和安全問題。
第三,把握新技術功能和使用者需求滿足之間的平衡。新技術開發功能多、復雜化程度高,而使用者需求是多層次的,大部分功能都處于閑置狀態,從而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AI社區建設針對著普通民眾,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對新技術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因此新技術在應用過程中需要關注到使用者的需求。多元化的使用者要求智能化開發追求簡單、便捷和使用者友好的原則。社會心理和行為等一些基本原理要貫穿在AI場景運用過程之中,不是追求最先進,而是追求最適用,因此功能和需求的平衡顯得很重要。
第四,把握新舊技術之間的兼容和創新的平衡。從社區信息化到智慧社區建設,再到智能化社區建設,信息技術在社區建設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在社區建設歷程中存在著新舊技術之間的兼容問題。兼容程度高,新技術的社會效益就更顯著,能夠發揮新技術在創造美好生活中的作用。兼容和創新的平衡成為新技術發揮社會效益、產生社會影響需要關注的焦點議題。技術的社會效益或邊際溢出效益在當前技術理性主導的開發過程引起的重視程度還不足。簡要地說,AI在社區場景的應用需要在新舊技術兼容和創新上保持平衡。
AI社區建設不是一場大規模的社會運動,而是體現科學理性的選擇。政府有形之手要在無形的市場和自治的社區之間取得平衡,以設計合作平臺和提供最基本服務為己任,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AI社區建設需要在安全與風險、功能和需求、新舊兼容和創新等層面上保持平衡,不能顧此失彼。
文章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673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