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科技圈,熱搜詞除了社交之外,非AIoT莫屬。但到底什么才是AIoT?
雷軍說,對外我們講的AI+IoT是人工智能+物聯網平臺。對于小米而言,AIoT就是“All in IoT”。余承東說,華為只做產業的賦能者,不做行業的掠奪者。印奇說,AIoT會是一個階段性的過渡詞匯,未來兩三年之后,IoT可能會真正成為產業的中堅力量,而AI會成為一種真正本質化工具。
扎根AIoT,巨頭與人工智能企業玩法不一樣
但不管是怎樣的解讀,從當前的行業來看,無論是BAT、華為、小米……抑或是曠視、商湯等人工智能獨角獸,紛紛押注AIoT領域已成既定事實。更有趣的是,雖然都聚焦AIoT領域,但人工智能企業和BAT、華為、小米的打法顯然不同。
BAT、華為、小米顯然都想做一個大的生態平臺,囊括各種智能能家居產品。能力強的話,還能包下云、邊緣側、端芯片的研發;實力不足的話,可以和AI初創企業合作,來補全這塊短板。另外,相對于B端,小米、華為或者京東對C端也極為重視,有著明顯的互聯網企業特色。比如京東特地推出了京魚座,京魚座面向C端,布局整個入口級產品,而小京魚智能平臺被定義為一套軟硬一體的AIoT解決方案。
相對于巨頭的面面俱到,人工智能企業選擇了更精準地從各自技術優勢切入,尋找最容易落地的AIoT應用場景,比如曠視,就聚焦于算法、人才、場景,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AIoT發展路徑。
首先是算法聚焦。曠視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用深度學習方法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和產品化開發的AI企業,很早就認識到了自身的核心基因是算法,并在核心算法與模型上不斷突破。曠視搭建的軟硬結合的深度學習云平臺Brain++,在底層上為曠視研究院的技術生產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其次是人才聚焦。曠視的創始團隊均來自于大名鼎鼎的“清華姚班”,研發團隊占比超過60%。在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重視核心技術研發和創新的人才投入,并通過完善、系統的AI人才培訓機制來產出算法解決方案與硬件產品,顯然已經是AI科技企業的必經之路,曠視做到了。
有了算法、有了人才,才能聚焦落地業務。根據行業細分,AI賽道少說也有幾十條,而曠視則將觸點伸向智慧城市、智慧設備與智慧物流三大領域,打造出特有的城市大腦、個人設備大腦和供應鏈大腦三個大腦,為傳統行業與生態的發展添上了AI這對翅膀。基于此,曠視也完成了“算法平臺技術提供商”到“智能物聯方案提供商”的升級,也產生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圖:曠視于2019年1月宣布將logo從“Face++曠視”升級為“Megvii曠視”
AIoT不只是秀肌肉,創造價值與行業擔當仍然是終極奧義
雖然曠視的AIoT產業鏈正在逐步完善,但整個行業的發展時間仍不長,在駛入快車道之前,行業還需直面兩個問題。一是要有真正的對行業的理解和技術的成熟,為客戶創造真正的價值;二是要推動產品深入各行各業,在人們生活的公共空間全面推廣和鋪開,這樣才算是完成了商業閉環。
另外,技術并不是企業的最終目的,如何被大眾承認和喜愛才是保證品牌競爭力的關鍵。因此,企業還需要有積極的價值觀和行業擔當。要展現行業擔當,AI企業就要考慮如何切入傳統實業。傳統實業通過自身技術和實力去擁抱AI的挑戰很大,因此,傳統實業需要一個AI系統連接更多的物聯網設備,彌補本身產業AI化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