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腦極體
在中國人的習俗里,名字往往與運勢掛鉤,所以常常會有改名轉運這樣的神秘玄學。不過這一“玄學”在谷歌推出的智能手表操作系統Wear OS身上,顯然沒有起到作用。2014年出道的Android Wear即使改名為Wear OS,也沒能逃過市場份額持續走低的噩運。
此前我們曾經提到,今年上半年北美智能穿戴市場表現優越,其中Apple Watch和三星產品引領了主要的增長趨勢。而Wear OS的增長空間反而受到了進一步的擠壓,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調研報告顯示,今年Q1中Wear OS主力品牌fossil的市場份額同比去年從3.2%下降到了2.5%。
不過最近高通要推出智能穿戴芯片驍龍wear429的消息,似乎又讓很多人重新燃起了對Wear OS的希望。
之所以把Wear OS和高通的芯片掛鉤,實在因為高通造成Wear OS如今窘境的重要罪魁禍首。
在Wear OS剛剛出世時就推出了智能手表Gear live,如今卻靠自己的操作系統卷土重來的三星身上,我們可以發現Wear OS為什么如此不受歡迎。
作為一種緊湊的產品,智能手表或者說智能穿戴,實際上對于芯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高通在過去四年中發行了三款應用于智能穿戴的芯片:驍龍400,驍龍Wear2100和驍龍Wear 3100,不得不說這三款產品實在誠意有限,應用的都是2013年智能手機普遍應用的28nm Cortex A7 CPU。
除了硬件性能的乏力以外,我們也很難看到谷歌在Wear OS上提供太多軟件優勢。比起蘋果堅定的建立起手機與智能手表之間的聯動生態,并且持續向醫療健康方向發展的狀態。谷歌對于Wear OS的更新顯得更加分散,例如在2017年一年的時間中,谷歌都在反反復復地調整UI、字體、消息通知顯示等視覺方面的問題。最終2017年年底Android Wear工程副總裁、已經在谷歌工作10年的David Singleton也離職了。而安卓系統固有的不穩定性和卡頓也一直沒有解決,直到今年更新的Tiles,通過左右滑動調取時間、步數、天氣等等功能,才從操作模式上稍微提升了速度體驗。
糟糕的硬件性能結合不優秀的軟件,最終造成的結果是Wear OS運行卡頓,并且耗電量極高。2014年推出的第一波產品,甚至每天都需要充一次電。頻繁的充電,意味著智能穿戴產品無法經常穿戴在身上,也就很難持續記錄用戶的體征、行動數據。而谷歌為了解決續航問題,甚至還推出了一個“低能耗”功能,開啟之后智能手表除了查看時間之外什么都做不了。
如此糟糕的體驗,也難怪其他廠商紛紛拋棄Wear OS,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但從目前透露出的驍龍Wear429配置來看,12nm工藝加上四個Cortex-A53內核相比過去產品實現了性能上的跨越,目前測試中的1 GB RAM和8 GB存儲配置也比現在Wear OS設備的普遍配置高了一倍。對于LTE和藍牙5.0的支持,也能夠盡量減少耗電量。
但問題是,即使我們假設芯片性能的提升能夠改變Wear OS在續航和運行流暢性方面的不足,Wear OS的未來仍然并不樂觀。
作為一款操作系統,Wear OS存在的核心目的是更可能開放,招攬更多合作伙伴。但現在由于Wear OS表現不佳、蘋果來勢兇猛等因素,很多科技廠商要么對智能手表市場興趣缺乏,要么放棄了Wear OS。
像是曾經頗受期待的Moto 360,在推出V2版本時就頻頻難產跳票,傳說中今年將推出的Moto 360L,也沒了消息。至于其他幾家在智能穿戴領域相對活躍的科技廠商,三星選擇了自己的Tizen系統、華為使用了自己的Lite OS,就連華米也沒有選擇Wear OS。于是如今應用Wear OS的,往往都是一些時尚、運動或奢侈品牌,像是fossil、阿瑪尼、LV、彪馬等等。
缺少科技廠商對于操作系統的參與,直接導致了Wear OS的開發生態不夠完善,沒有合作伙伴一起推動進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年初谷歌花費了4000萬美元向fossil收購了一系列智能手表相關的技術版權。而fossil是一家出產各種皮具、包鞋、裝飾手表的服裝品牌,要依靠這樣的品牌提供技術支持,想必谷歌確實在技術生態上著實缺少可依賴的對象。
尤其當科技廠商傾向于放棄Wear OS,Wear OS自然會將目標集中在時尚、運動系列的手表產品中。而這種針對非科技領域的開放生態,實際上面臨著更為復雜的開發環境。比起科技廠商在設計智能手表時一切為科技功能讓路的模式,時尚廠商在設計手表時則會有更多考量。豐富多樣的表盤形狀、不同的電池容量、是否加入麥克風、是否加入揚聲器……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應用開發者,還是谷歌自身相對Wear OS進行優化時,都會面臨很多復雜的問題。
可見雖然芯片性能上得到了提升,如何從軟件開發層面與之配合提升整體體驗,又如何將這種體驗更好的融入到終端產品之中,都是谷歌眼下十分棘手的難題。
最后所有矛頭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谷歌到底會不會推出自己的智能手表?
有了自己的智能手表,意味著統一的硬件環境的出現,極大地有利于開發生態的建設,能夠與谷歌服務生態連接。同時隨著智能穿戴生態的發展,智能手表很快就不再是“一個表”了,越來越多廠商關注的智能耳機、已經初現趨勢的智能眼鏡,隨著設備種類越來越多,由語音助手服務串聯起來的設備聯動,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智能穿戴產業的主要運行模式。
這時如果谷歌的Wear OS仍然處于市場規模低、應用開發生態弱、與硬件合作伙伴議價能力差的狀態,顯然是不利于在智能穿戴市場中征戰的。一款自有硬件的推出,似乎可以邁出改變現狀的第一步。
實際從市場層面來講,用戶對于谷歌智能手表的熱情也相當高漲。從2017年開始,市場上就傳出了谷歌將推出Pixel Watch的傳聞。今年一年間,谷歌收購fossil部分技術版權,又有荷蘭科技博客 LetsGoDigital曝光了一款帶有攝像頭的谷歌智能手表專利。很多人都猜測,距離Pixel Watch面市已經不遠了。
即使Pixel Watch備受萬眾矚目,但僅僅依靠一款產品的推出,能夠幫助谷歌實現逐夢穿戴圈的夢想嗎?
顯然谷歌需要面對的問題還是很多的。
例如對硬件陷阱的躲避。
不得不承認的是,谷歌在硬件方面的表現一直不算優秀。這次驟然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具體表現如何還有待觀察。尤其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前期準備,就是對fossil部分技術版權和團隊的收購。但如果縱觀谷歌的常規收購規模,給到fossil的4000萬美元無疑是杯水車薪。很難見到谷歌在智能手表方面投入的誠意。
又比如智能穿戴生態中心的建立。
整個智能穿戴生態組中,顯然需要一款主力撬動購買的拳頭產品,再依靠生態吸引力讓一款又一款的產品加入。實際上適合承擔這一角色的往往是手機,與用戶接觸最為頻繁,又能連接最多的服務。但對于谷歌來說,安卓生態上的排位靠前的品牌,都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智能穿戴操作系統。谷歌僅僅一款智能手表能否打破這種僵局?
但值得慶幸的是,從北美今年的智能穿戴市場增長速度看來,這一市場還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除了蘋果地位穩固(實際蘋果手機的增長乏力也會對未來蘋果手表的基本盤有所影響)之外,其他幾位玩家并沒有在起跑線上走得太遠。
對于谷歌來說,如果從現在奮力奔跑,或許還有追趕的希望。
?【鈦媒體作者介紹:腦極體(公眾號ID:unity007)】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