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網
文丨一千二百字
我最近騎了一次哈啰單車,騎行距離為2公里,自動扣費時發現消費了2.5元。我一個月平均大概能騎5-10次(哈啰+摩拜),這次的消費金額讓我有所觸動,因為以往單次騎行消費一般是1元,后來漲到了1.5元。我對這個價格沒什么觸動感,基本是懶得走路了就開一輛單車,有時候1公里的路也要騎一次,還有一次騎著單車逛西湖蘇堤,走走停停(當時西湖還允許單車進入)。
我查看了這次的消費明細,前15分鐘1.5元,之后每15分鐘收費1元。由于我騎行途中下車去看了看路邊的一家無人冰激凌店(沒鎖車),2公里的總耗時16分鐘,所以扣費2.5元沒錯。但是我由此改變了一個意識,這輪單車集體漲價后,我以后可能會更在意控制騎行時間,沒有以往那么隨性了。
哈啰單車計費規則(上海)
所以這篇我想聊聊對單車集體漲價的看法,在由當年的壟斷競爭市場進入寡頭壟斷市場后,集體提價能扭轉以往這個行業燒錢不眨眼的印象,讓廠商實現盈利嗎?消費者又能適應嗎?
哈啰單車、美團點評旗下的摩拜、滴滴旗下的小藍單車等,經歷大浪淘沙后,現在市場上基本剩下幾個廠商在競爭,彼此間行動步調一致。同時,由于其他人看到了這個行業競爭的殘酷性,也意識到一方面毛利率有限、且需要雄厚資本做支撐,所以外界進入這個市場的意愿明顯降低,而現存廠商沒有充足理由退出市場,這就構成了一個比較高的進出壁壘。這些特點都比較符合西方經濟學中的寡頭壟斷市場。
在這種市場里,廠商不會再去打價格戰。他們已經擁有一定的定價能力,但具體到單車領域,他們都還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價格制定者”的能力,因為大家提供的服務相差無幾,也沒有出現一家獨大、領跑行業的局面。這與iPhone多年來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定位還不一樣,iPhone是一個價格制定者,其他廠商算價格追隨者。最近外媒報道蘋果通過手機內存容量的差異賺取高額利潤,不同容量的閃存,成本可能只差一兩百元,iPhone能賣出相差一兩千元的差價。這也反映了iPhone的市場角色與利潤空間。
那么,既然單車市場還沒有出現真正的價格制定者,他們現在做的算什么呢?可以說是處在“尋價”階段。廠商在提價前一定是在內部做過模型預測的,估算漲價后會對用戶量、頻次、營收產生什么影響,模型預測出來的漲價對廠商很可能是有利的,但最后還是要經過用戶檢驗。由于這些數據都不公開,美團點評的財報也不會披露摩拜的明細數據,所以這里無法通過數據來分析。
提價通常會“擠出”一部分消費者,在任何行業都是如此。那么,單車出行是剛需嗎?可以說是,因為有各廠商漂亮的出行數字擺在那里,也可以說“不太是”,因為單車的可替代性比較強,在共享單車誕生之前,人們也沒為出行抓狂。要說習慣培養起來回不去了,不至于,價格大棒會在這類領域發揮比較大的作用。
眼下這幾家的價格調整策略非常一致,除了提起步價外,更重要的意圖是想通過縮短計費間隔(每30分鐘一計變成每15分鐘一計)來提升單車的周轉率,或叫利用頻次。也就是說,一個人占用單車半小時、一小時是廠商不愿看到的,他們更希望每人只騎幾分鐘,馬上有其他人重新開鎖換騎。另外,廠商希望有更多人能去買月卡,通過預付費方式鎖住用戶黏性。這次的價格導向已經明顯體現出這些訴求。
在共享單車幾乎找不到其他規模化盈利方式的前提下,提價可以說是必然選擇。我并不是說現在的價格貴了,有可能是之前瘋狂搶市場時的定價太低了,偏離了它的價值,現在的趨勢是要回歸價值。但一個問題是,可能很多用戶已經被“慣壞了”,提價會在用戶前后的心理上產生一定波瀾,從1元到1.5元已是50%的變動。而且在提價的背后,各廠商目前并沒有改變單車的服務質量。這與iPhone連年推新、連年漲價還不一樣,它是有創新、更新在支撐變價的,即便如此,當消費者認為iPhone的提價不值它的創新、其他廠商趁勢追擊時,iPhone的漲價就會受到抑制,這次的iPhone11就是一例。
美團點評今年的中報顯示,二季度,包含共享單車在內的“新業務”GMV(交易金額)同比增長14.1%,對應的營收增長85.1%,銷售成本下降4.6%,這些變化使得“新業務”的毛利率轉正,達9.1%。這利潤改善是怎么來的呢?主要是止損。在“新業務”中占大頭的共享單車由于在二季度中有一批車使用年限到期,不再產生折舊,同時又沒有明顯投放新車,所以減少了整體的折舊費用。但從GMV增長14.1%這個數字看,單車的GMV增長可能并不算明顯;而營收85.1%的顯著增長主要是由“新業務”中的餐飲供應鏈、小額貸款和美團閃購業務拉動,并非單車。
值得注意的是,折舊影響的是利潤表,并不改變當期的現金流量表。也就是說,共享單車單純的止損并不帶來當期現金流的進賬,還是要靠在一些城市提價等手段來增加現金流。美團點評稱之為“優化定價策略”,并表示會繼續推行這一策略。這或許說明,提價對單車廠商的財務數字暫時是有利的。
我想說,在不掌握更多細節數據時,不能想當然認為共享單車已是剛需,提價不會打擊用戶的使用積極性;同樣不能簡單認為用戶會因此大量流失。至少從美團點評收縮摩拜海外市場、對內暫不明顯投放新車的舉動看,目前單車市場的整體供給應該是過剩的,就是因為當初這個領域的準入門檻太低、缺乏技術壁壘,大量攜資本的創業者涌入,盲目放大了產能。現在大浪淘沙后,剩下者希望用價格手段規范市場,還要看用戶長期的接受意愿如何。
目前,摩拜和哈啰單車都還沒成為價格制定者,仍然在試探市場。我猜測,最新一輪的價格調整應該不是這個行業的終局,未來的價格可能還會變動。但以后再以什么理由變價?可能單純的單車騎行拓展空間已不大,新的研發投入是必要的,技術與體驗將取代價格成為新競爭點。
【鈦媒體作者介紹:一千二百字(公眾號ID:word1200)】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