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 9月19日消息(記者 趙晉杰)隨著今年8月份深度學習計算框架MindSpore的發布,華為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的構建正式宣告完成。未來,華為對外界釋放AI能力將主要通過兩個路徑:一個是面向C端的HiAI;一個是面向企業、組織和政府等B端的EI。
在華為全聯接2019大會上,華為云業務總裁鄭葉來闡釋了華為云EI集群服務所擁有的強大算力,并推出了面向工業制造行業的華為云工業智能體。
2017年3月,華為宣布成立云BU,與企業業務、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并列為公司一級部門,戰略投入公有云。
根據IDC近期發布的《2019年Q1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從IaaS+PaaS整體市場份額來看,華為云營收增長超過300%,在Top5廠商增速排名第一,位居中國公有云服務商第一陣營。
之所以增速這么快,主要是因為華為云基數沒有那么大,華為云業務總裁鄭葉來對此解釋,這在發展早期會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明年想再這么增長可能性就不大了。
芯片正成為云標配?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不少涉足云服務廠商都開始做芯片。背靠海思強大芯片輸出實力的華為云,被外界認為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但華為絕不會因為有了芯片優勢,就開打價格戰。鄭葉來講到,大家都來做芯片,這是一件好事,“這個苦活兒、臟活兒干多了就知道(艱難),看誰能不能耐得住”。
談到各家之間的競爭,鄭葉來舉了個例子,稱云廠商投芯片做研發,就像養兒子一樣,兒子最后有沒有成才,不能只看有沒有結婚,還要看他最后有沒有生出孩子。
芯片的加入,勢必使云服務發展為越來越重投資的業務。為了芯片投資和混合云策略的推進,華為云經歷了2年的陣痛期。鄭葉來透露,“現在我們‘痛苦期’已經過去了。這次我們幾次重大的投資,我看我們任總很快就簽了”,甚至任正非還反過來批評華為云,發展不要太保守。
鄭葉來認為,不管有多少廠商投資芯片,未來的云服務競爭拼的一定是短板戰略,而非長板。“哪個不行就沒人選你,客戶最終買的是一個服務。你哪個東西不行你就麻煩了”,基于此,他預測,未來的公有云市場集中度,一定會越來越高。
Cloud 2.0時代的混合云
早在2016年,華為就率先提出Cloud 2.0理念,預測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長于云,大中型企業和政府的現有IT架構會走向混合云的架構,而具備全棧全場景AI能力的云服務商也將更有競爭力。
混合云的定位,也讓華為云對比起來發展不是那么快。鄭葉來說到,華為云的眼里永遠只有市場和客戶,不過分追求營收、份額的增長。“如果我只為了擴大短期收益,不對華為負責,也不對客戶負責,我就讓客戶大大購買私有云,反正一個單子簽回來幾千萬,?如果我這么短視就這么來干”,他解釋,混合云才是AI時代更適合客戶的選擇,華為即便損失自己的一些前期利益,也希望等到客戶意識轉變期的到來。
而憑借領先的全棧全場景AI能力,和鯤鵬+昇騰的多元架構混合云服務,在中國多個行業,例如互聯網、點播直播、視頻監控、基因、汽車制造等行業,華為云都實現了大突破。
差異化競爭
鄭葉來稱這是一個華為今天從領導到員工天天挑戰自己的問題。什么是差異化?他表示,所有的差異化不是喊出來的,沒有經過市場驗證的都不是真正的東西,最后的客戶選擇就是差異化。
從本質上來說,云服務的差異化,其實要歸結為兩個問題:極致的性價比和價值鏈的分配。
對于極致的性價比,鄭葉來表示,全球范圍內,無論是測性能還是性價比,華為云應該都是很好的;關于價值鏈分配,華為云一開始就堅持“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的原則,只把相關能力,以云服務的形式提供給客戶。
鄭葉來總結到,差異化最終比拼的,絕不是哪一個特性比誰領先,或者哪一個特性不如對手,而是看誰能提供極致性價比服務,恪守商業邊界,構建起良好的價值鏈分配在線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