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鉛筆道專欄作家?小謙
最近,消費金融市場的戰火燒得有點猛。美團最近就上線了一款消費金融產品“美團買單”,打響了它踏入消費金融市場的第一槍。
作為國內互聯網公司的龍頭老大之一,騰訊自然不甘示弱。據報道,騰訊內部正在孵化一款消費金融產品“微信分付”,預計在今年四季度上線,國內互聯網巨頭們在消費金融領域的戰役正式打響。
根據國家商務部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全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達到了8.45萬億元,市場滲透率為22.36%,到2020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2萬億元,屆時滲透率將達25.05%。從滲透率中可以看出來,我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還擁有廣闊的增長空間。
面對這塊大蛋糕,國內各大互聯網公司才紛紛按捺不住了。在這些新出現的消費金融產品中,背靠微信支付的微信分付無疑是最有實力的。
所以分付一旦正式上線,必將對花唄和白條產生不小的沖擊。面對實力強勁的對手,微信分付究竟有無可能打破原先的市場結構,成功瓜分掉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的市場份額呢?
微信版花唄“分付”即將上線,正面對抗花唄、白條
據公開資料顯示,微信分付將由微信支付團隊來運營,預計在今年四季度上線,它也將成為繼螞蟻花唄、京東白條之后,第三個由國內互聯網大廠推出的消費金融產品。
它的操作模式與花唄、白條類似,用戶在使用微信支付時,可以選擇用分付付款,之后在分付的還款期內還款就可以了。同時,微信分付也是有額度限制的,和額度直接掛鉤的就是微信支付分。
微信支付分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入口可以開通,但它在2018年11月的時候,就已經在部分地區開始實行灰度測試,由此可見,微信早就開始為“分付”的上線在鋪路了。從微信分付的操作模式以及它的特征中可以看出來,它直接對標的就是螞蟻花唄和京東白條。
京東白條是國內出現的最早的消費金融產品,它在2014年2月份就已經正式上線了,螞蟻花唄緊隨其后,在2015年4月份上線。它們目前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忠實用戶,業界地位輕易不可撼動。
那騰訊為什么在這個時候才來摻上一腳呢?
(1)螞蟻花唄年賺3.67億,騰訊盯上了這塊大蛋糕
騰訊突然入場首先當然是因為有利可圖。螞蟻花唄最新業務數據顯示,截止至2018年末,花唄的經營主體螞蟻小微小貸公司總資產為217.36億元,表內貸款余額為112.8億元,2018年全年,花唄的營業收入23.09億元、凈利潤3.67億元,營收能力遠超持牌消費金融機構。
京東白條方面,公開資料顯示,截止至2018年末,白條營收賬款余額達到了344.49億元。除了本身強大的盈利能力,以花唄和白條為代表的消費金融產品也推動了阿里、京東旗下電商平臺的發展。面對消費金融市場這樣一塊大蛋糕,騰訊不可能無動于衷。
(2)提高微信支付用戶粘性,力爭移動支付領域的主導地位
在移動支付領域,支付寶與微信的競爭十分激烈。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微信支付的用戶量已經超過8億,支付寶的國內用戶數量為7億,全球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10億,在整體的交易規模上,微信落后于支付寶十幾個百分點。
艾瑞報告顯示,2019年一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到流量55.4萬億元,同比增長24.7%,其中支付寶占據53.8%的份額,騰訊財付通(包括微信支付)位列第二,占39.9%。落后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微信支付的場景線下遠高于線上,線上支付的大頭始終被支付寶牢牢占據著,在這其中,花唄的功勞不可小覷。
所以騰訊在這個時候推出分付,也是為了提升用戶的支付欲望,提高微信支付的用戶粘性,縮小與支付寶的差距,幫助微信支付在移動支付領域占得優勢地位。
(3)為挽救游戲失利,進軍“金融科技”
根據騰訊2018年年報顯示,騰訊2018年全年營收達到3126.94億元,同比增速從2017年的56%迅速下降至32%。在年報中,騰訊將2018年度的收入上漲歸功于金融科技服務、社交及視頻廣告、數字內容訂購及銷售的推動,并未提及游戲。
從騰訊這幾年的營收變化中可以發現,騰訊游戲的支柱地位在下降,游戲的營收比重從2015年的78%下滑至2018年的56%。金融科技、企業服務已經成為了騰訊的第二大業務。
在上一季度,騰訊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這一部分業務的當季營收達到了228.88億元,同比增長37%,這一部分業務主要包括理財、支付、證券以及創新金融,但消費金融卻不見蹤影。
對于騰訊來說,如果真的想把金融科技打造成公司業績增長新的動力源的話,消費金融類產品“微信分付”的推出是勢在必行的。
花唄、白條已占據信用支付的大壁江山,微信為什么還敢進場?
固然騰訊有諸多理由表明自己不能放過消費金融這塊大蛋糕,但是想和做卻是兩碼事,騰訊想做并不代表它就能做。況且目前花唄、白條已經占據了消費金融的大壁江山,騰訊仍敢這樣貿貿然進場,原因是什么呢?這是因為騰訊有十足的“底氣”。
(1)微信月活躍用戶數已突破11億,擁有微信支付這個天然入口作支撐
作為國民級應用,微信的用戶規模依舊領先于支付寶。目前微信的用戶數已經突破了11億,微信支付的用戶數雖然已經達到了8億,但它仍然擁有龐大的易轉化的潛在用戶群體。
在今年微信支付“88媒體開放日”活動上,騰訊公司微信事業群副總裁耿志軍透露,目前微信支付的日均總交易量已經超過了10億次,連接了5000萬個體商戶與商家。微信支付這個天然的支付入口以及強大的用戶基數為“分付”的成長提供了巨大可能。
(2)三四線城市的下沉市場,將成為消費金融的新戰場,微信更占優勢
微信分付的主要競爭對手花唄、白條占據的市場基本上都是在一二線城市,這些市場基本上已經處于一個飽和狀態了,人口流量增長紅利消失殆盡。
在未來,三四線城市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這些下沉市場在消費金融領域目前還存在著大片空白。
對于螞蟻花唄、京東白條來說,這些下沉市場是它們不能錯過的新的增長點,對于微信分付來說,這些下沉市場是它打破目前消費金融市場的壁壘,成功在消費金融市場占得一席之地的重大機會。
而在這些下沉市場中,微信的覆蓋率和使用率是高于支付寶的,微信支付已經滲透到了中國的邊邊角角,因此與花唄、白條相比,微信分付在這些地區擁有更大的可能性。
花唄、美團買單、分付這些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爭先恐后的出現,不僅拉動了自家電商平臺的發展,對整個行業乃至其他行業都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它們對傳統金融業的影響。
舉個例子,像花唄這類基本上可以等同于虛擬信用卡的信用付產品,它的申請門檻較低,在校大學生這種群體就可以輕松地申請的到,他們的信用生活變得更為方便。這也直接導致了信用卡客戶及實體銀行業務的流失。
面對這些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沖擊,各大銀行也在積極采取各種對策,來挽留、吸引客戶。像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在內的主要大型商業銀行,就都開設了網上商城,通過銀行系電商平臺,進一步發揮自身信息流、資金流的優勢,來促進互聯網金融與電子商務的有效結合。
此外,很多銀行如上海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等銀行推出了在線直銷銀行,把余額理財作為主打和必備產品。這種經營模式,沒有線下營業網點,不發放實體銀行卡,客戶在線上就能完成一系列操作,建立獨立于傳統銀行的網絡金融前中后臺流程體系,也是商業銀行面對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沖擊的有效舉措。
分付強勢出擊,能和花唄、白條三分天下嗎?
微信分付來勢洶洶,前景看上去無限廣闊,但它背后卻隱藏了諸多問題。
(1)缺乏直系電商平臺的支撐,微信分付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微信本身只是一個社交產品,而它的競爭對手花唄、白條在短短四五年之間發展如此迅速,離不開背后淘寶和京東這兩大電商平臺的支持。花唄和白條,錢始終是在自己的“錢包”里打轉,風險比較低。
微信現在雖然和京東、拼多多達成了合作,但是缺乏直系電商平臺的支撐,做分期付款的話,在監管上比花唄和白條都難,風險也相對較高,微信分付始終會處于一個比較被動的狀態。
(2)微信人均賬單厚度過薄,盈利困難
與支付寶相比,微信人均賬單厚度過薄,盈利也將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新網銀行COO劉波曾提到,微信支付的人均賬單厚度不到支付寶的1/3。所以微信分付推出之后,很有可能面臨用戶分期需求不高,盈利困難這樣一個窘境。
(3)微信支付本身問題重重,安全性受到質疑
微信支付本身就已經是問題重重了,畢竟微信支付只是微信的一個衍生產品。從產品角度來看,微信的支付功能只是它整個產品社群中的一個部分,社交才是微信的核心。與支付寶相比,微信支付還存在很多問題。
微信支付有一個經常被大家提到的槽點,就是它的客服永遠是機器人,用戶無法及時得到回復,這十分影響用戶的使用感受。此外,微信提現要付費,而支付寶就可以用積分兌換免費提現額度。
微信支付的安全性也一直在受到質疑,“微信放小筆錢發紅包,大筆錢存支付寶”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思維定式,社交和錢袋子要分開,安全被認為是支付寶最大的優勢。
微信支付在這方面就略輸一籌了,畢竟微信支付是伴隨著社交功能衍生而來的,微信上的資金流動是社交圈內的流動,它的安全性還有待提高。
雖然微信支付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是這并不能成為阻礙微信分付發展的理由。微信如今坐擁10億用戶,每天擁有巨額交易量,它自帶的龐大生態體系是分付發展最強大的依托。只要有人在使用微信支付,微信分付就有發展空間。
微信分付雖然起步晚了,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風景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騰訊可能正是因為花唄、白條的盈利模式穩定,才敢貿然試圖入局。
微信現在已經成為了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東西,從這個層面上講,只要微信一直存在,微信支付就永遠都不會被打趴下,微信分付就有它存在的價值。
不敢說微信分付一上線,就能和花唄、白條三分天下,畢竟新產品始終會有一個成長和發展周期。但微信分付始終是一款值得期待的產品,中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也很有可能會伴隨著微信分付的入場而發生巨變。
2023-04-18 鉛筆道發布了 《又一波社區經濟興起:席卷100多個社區 訂單總數超100萬個》的文章
2023-04-07 鉛筆道發布了 《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北京跑出“第一棒”》的文章
2023-03-20 鉛筆道發布了 《制造強國征途,智能檢測裝備這個“扶車人”已開始率先發力》的文章
2022-11-11 鉛筆道發布了 《長期主義“陪跑”式服務,聲網如何構筑千億實時互動生態》的文章
2022-11-10 鉛筆道發布了 《首飛前夕,捷龍三號運載火箭重磅亮相珠海航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