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其他成熟產業,激光雷達的圈子顯得異常狹小。
“現在關于商業機密的保護就像在打仗,因為有人偽裝成工程師來應聘,就是為了把你的一些產品及技術信息都順走。這不是一個個例”?。人才在幾家核心公司之間來回流動,潛藏著技術專利泄露的巨大風險。
上個月,Velodyne狀告速騰聚創與禾賽科技,他們的“558”專利也曾讓Waymo吃盡了苦頭,而手握936激光雷達專利組合的Waymo,在與Uber耗時一年的自動駕駛知識產權世紀大戰中勝出,導致后者自動駕駛部門解散,靈魂人物被迫離職,還掏出了2.45億美元的巨額賠償金。
Velodyne,Waymo,Uber,Quanergy,這些耳熟能詳的自動駕駛領域大牛公司,無不例外的在原告和被告席間來回轉換。
激光雷達的專利江湖,正在呈現出比想象中更殘酷也更隱秘的面孔。
故事要從Velodyne說起。
2016到2019的這幾年時間,這家全球最大的激光雷達企業幾乎是在“原告席”與“被告席”中度過的。幸運的是,Velodyne基本每一次都成功捍衛了US 7969558專利,即“High definition LiDAR System”(高分辨率激光雷達系統),也借此澆筑了一道機械式激光雷達的高墻。
城內,Velodyne頻頻揮舞“專利之劍”砍退競爭對手;城外,千軍萬馬開始另辟蹊徑,相信繞道而行也能抵達激光雷達商業化的終點。在守護“傳家寶”的過程中,Velodyne漸漸發現,新技術時代已經到來,自己卻要被這座城池困住了。
US 7969558號專利誕生于2007年。
彼時,Velodyne CEO大衛霍爾為當年參加“DARPA無人駕駛挑戰賽”的選手推出了一款安裝在車頂的激光雷達傳感器——HDL-64,其用于光測距,由一個小型電機和驅動旋轉的64個激光束組成。
據悉,在那屆挑戰賽上,6支完賽車隊中5支都使用了這個“新型傳感器”。其中,“谷歌無人車之父”Sebastian Thrun帶領的斯坦福大學隊伍更是奪得了第二名。比賽結束后,為了保護自家技術成果,霍爾將這項新發明正式申請專利并授權給了Velodyne公司,后又于2011年6月獲得美國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PTAB)的授權。
對于激光雷達在軍事領域應用的成功復制,讓Velodyne這間年輕的音響企業,搖身一變成為了自動駕駛汽車激光雷達的頂級供應商。而保住“皇位”的關鍵,就是這項代號“558”的基礎專利。
據MEMS咨詢公開信息顯示,“558”專利提出了一種基于激光雷達的三維點云測量系統和方法,利用單一且固定的視線來“發現”障礙物。這使其適用于自動駕駛、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機器人視覺和其它各種應用。
然而,其作為3D實時環視激光雷達“基礎專利”的屬性,意味著“558”會被其他專利大量引用,這也體現出了技術發展的脈絡及相關性。目前來看,引用該專利的廠商覆蓋了Quanergy、博世、BLICKFELD、LUMINAR、Waymo、Ouster、三星電子、豐田以及禾賽等在內的諸多初創企業、傳統Tier 1供應商,甚至包括整車廠。
US 7969558專利同族分布
統計表明,Velodyne US 7969558共有7件同族專利,分別在美國、歐洲、中國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申請了同族專利。其中,在中國的同族發明專利處于“撤回”狀態。
于是,Velodyne不得不以公開技術方案換取“558”專利有效期內的獨占實施權,也就此盯上了不斷涌入激光雷達領域的年輕創業公司們。
2016年,公司決定拿Quanergy“開刀”,畢竟后者剛剛獲得了德爾福及韓國三星電子投資,并曾明目張膽地向Velodyne宣戰。有意思的是,坐上被告席的Quanergy反咬一口,稱Velodyne原有的US 7969558專利本身就是無效的。又于次年11月再次對該專利提出無效復審,涉及產品包括Quanergy激光雷達M8-1等其它產品。直到2019年5月,美國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才終于作出裁決,維持了Velodyne US 7969558專利中所有權利要求的可專利性。
這起訴訟案件正式吹響了激光雷達專利戰的號角,Velodyne也開始全力以赴投身“反對IP侵權”運動。
就連“無人車大牛”Waymo,也曾被一位工程師扒出其激光雷達產品設計侵犯了Velodyne“558”專利。2017年2月,Waymo剛剛憑借手上的936激光雷達專利組合,與Uber掀起了一場“自動駕駛知識產權世紀大戰”。耗時一年的訴訟戰以Uber敗北告終——公司自動駕駛部門解散,靈魂人物被迫離職,還掏出了2.45億美元的巨額賠償金。
緊接著,美國專利和商標局(USPTO)在接到投訴后發現,Waymo在停止與Velodyne的合作后,自己去申請了激光雷達專利,其中一部分產品電路設計只是簡單復制了Velodyne的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根本行不通。
在“558”專利爭奪中,Velodyne屢戰屢勝,數次平定“江湖混戰”,幾乎統治了整個機械式激光雷達時代。借著這股東風,這家企業又將視角轉向了國內激光雷達創業公司。
今年8月13日,Velodyne狀告速騰聚創與禾賽科技的產品涉嫌抄襲US 7969558專利,并表示二者這一行徑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自己的公司業務。關于此次訴訟案件的結果,目前仍有爭論,IP持有雙方律師還在盡力爭取。
幾次交鋒下來,Velodyne在激光雷達專利場上越戰越勇,甚至擺出了“終結558機械式激光雷達專利”的姿態。自此,這家企業已經開始為壟斷競爭的城墻搭磚建瓦了。
從在Quanergy身上首次嘗到甜頭,到一舉剝奪一大半Waymo激光雷達專利,這讓Velodyne開始學會把專利訴訟當成武器,以此擠壓競爭對手的市場銷售份額。
當然,客戶也提出了一定要求:有知情人士稱,為了保障量產產品的市場穩定,某合作國際Tier 1廠商要求Velodyne明確專利權,防止后續出現仿冒者。
除了壟斷競爭,授權專利的使用也能夠給企業帶來長遠的額外收益。圣克拉拉大學法學院高科技法研究所的Brian Love曾對媒體表示:“在專利法行業,所謂的最終駁回根本不算劃上句號,原專利擁有者依然可以在最終駁回后有所動作。此外,專利包中專利眾多,如果擅自使用,專利所有者有權提起訴訟。”
換言之,即便法庭上原被告雙方最終達成了和解,被告方在和解協議上規定的金額之外,仍舊需要付出一定的專利使用費以獲得技術的授權。否則,未來商業化面臨的最大風險,完全取決于專利所屬公司是否會對其進行制裁。
最初,業內人士總是對此抱持著“默許”的態度。在他們眼中,Velodyne的“發家”產品是一座邁不過的大山。有從業者直言:“幾乎所有激光雷達公司都拆解過他們的產品,借鑒模仿并不奇怪。”更何況對于激光雷達產業而言,光學始終是一脈相承的技術,在技術路線上徹底避開前人更是難上加難。
德國慕尼黑專攻知識產權法的Grunecker專利律師(Grunecker Patent Attorneys)統計過2010年到2015年自動駕駛專利申請的情況。他發現國際零部件供應商以及OEM們都在大量積累專利,來鞏固自己的競爭優勢,但表中上榜的初創企業,尤其是中國公司的數量為0。
對于年輕的入局者而言,“Velodyne們”的存在是一道巨大的門檻。獲取專利授權不僅使其無法拒絕被對方“薅羊毛”,大幅削弱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使用關鍵技術的自由支配度。很長一段時間內,Velodyne“558”專利確實成了一把懸在激光雷達玩家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次次成功的訴訟案件也時刻影響著各類旋轉式機械激光雷達廠商在美國的商業拓展。
US 7969558專利引用分析
在這種壓迫下,新技術的到來卻為自動駕駛的競爭格局贏得了轉機。從商業化的角度來看,彼時無論是激光雷達還是車規產品,都尚未出現一個足夠成熟且得到市場廣泛認可的技術。Velodyne固然憑借先發優勢坐上了“頭把交椅”,但對于自動駕駛汽車的前裝量產而言,傳統機械旋轉式雷達成本高,體積大,且很難通過車規級驗證。業界仍在尋求一個更加穩定的技術路線。
也就是說,“558”專利對自動駕駛量產的影響相當有限。與此同時,新秀選手們也在重復的簡單模仿和屢次專利訴訟的損失中,找到了自主技術創新的門道。隨之而來的,還有積攢與捍衛專利產權的意識覺醒。
麥姆斯咨詢的一份報告顯示,自2010年以來,與汽車激光雷達相關的IP出現強勁增長。截止到2017年1月,全球已經公布3萬多項汽車激光雷達的發明專利,超過2230名專利申請人參與了汽車激光雷達IP活動。在2010-2017年間,進入汽車激光雷達IP領域的35+家新進廠商。
自動駕駛汽車的迅速發展,引入了一大批新晉IP申請商。他們正與傳統擁有激光雷達IP的廠商展開競爭,業已打破了行業此前陳舊的技術研發匹配規則,開始嘗試更加深入的技術磨合。
Velodyne剛剛砌好的城墻,就迎來了一波令人窒息的攻防轉換。
事實上,Velodyne希望盡可能保全自家專利技術本無可厚非。而在其愈發頻繁的“揮刀”中,大量商業利益的博弈也在浮出水面。
技術發展初期,Velodyne是在利用法律途徑保護原創技術,以此手段承擔后續研發投入的大量風險。走著走著,公司發現市場商業前景意外地良好,越來越多的玩家能夠從中獲得利潤收入,這也讓專利占優方更加重視訴訟的必要性。
要知道,Velodyne在激光雷達舞臺上一枝獨秀的地位正在瓦解,頭部激光雷達廠商的人才架構也開始分崩離析。核心人員不斷出走,各立門戶。針對日益頻繁的人才變動,也有媒體根據公開信息進行了整理
Velodyne激光雷達研發工程團隊核心成員李義民,離開加入Innovusion擔任聯合創始人兼CTO。
Velodyne工程副總裁裴軍創辦Cepton并擔任CEO,此前Velodyne部分激光雷達專利便出自他之手。
隨后,Quanergy副總裁Neil Huntingdon、軟件工程副總裁Jerone Floor、Velodyne CFO Bob Brown 等先后選擇加入Cepton。
Quanergy聯合創始人Angus Pacala 出走,創立激光雷達公司Ouster。
法雷奧SCALA項目核心成員LeiLei Shinohara(篠原磊磊)于今年加盟速騰聚創,擔任研發副總裁。
而諸如Strobe、blackmore等創業企業也陸續被巨頭或下游公司收購。
相比其他成熟產業,激光雷達的圈子顯得異常狹小,人才也在幾家核心公司之間來回流動。然而,正是這些昂貴又稀缺的優秀員工的“來回走動”,潛藏著技術專利泄露的巨大風險。有業內人士向媒體透露:“現在關于商業機密的保護就像在打仗,因為有人偽裝成工程師來應聘,就是為了把你的一些產品及技術信息都順走。這不是一個個例。”
話里話外,似乎是在映射Waymo與Uber此前一役。而在與Velodyne交手后,Waymo也長了記性。邁入2019年以后,該公司對外宣布將自己研發并生產激光雷達,同時拒絕把自家產品出售給“友商”。
即便今年4月底,有路人在加州山景城街頭發現了Waymo最新一代360度激光雷達產品,公司也堅決不透露新型激光雷達的任何參數細節,只是說會在克萊斯勒Pacifica車型與捷豹i-Pace車型上升級這套視覺系統。
不只是Waymo,基本其他所有激光雷達廠商都銘記了Velodyne的“棍棒教育”,他們不再公開任何關于公司產品的技術信息。尤其是那些選擇以固態激光雷達切入市場的玩家們,篤定地表示不會把與固態產品相關的旗艦產品以及具體規格表放在自己的網站上。
這種做法無疑是對Velodyne反將一軍。相比所謂“558”專利,固態方案在成本、性能、分辨率等方面均有優勢,由于沒有大型旋轉結構,其穩定性也更高。這也使這種全新產品在激光雷達規模化普及的路徑中,逐漸成為業內公認最主流的方案。
就連Velodyne也不得不重新踏上研發之旅,決心加大研發投入。公司在2016年牽手福特共同推出了一款面向汽車廠商定向開發的VLP32半固態激光雷達方案,并對更為顛覆性的固態雷達敞開了懷抱,接受了不配備任何旋轉組件的方案。
在這個節點上轉身,多少有些為時已晚。除了聲量較大的固態激光雷達之外,市場上不斷涌現譬如4D毫米波雷達以取代低線束激光雷達,以及4D純固態激光雷達等前瞻技術。
更殘酷的是,Velodyne對于專利的堅持,在客戶與資方眼中根本不值一提。
來自資本市場與車企的聲音向車云菌表示,專利的數量與質量絕不是考量產品商業化的最主要維度。就激光雷達而言,其專利涉及到光學、結構、硬件、算法、下游應用、外觀設計等各個方面,因此專利數量并不能證明實力。
更重要的是,對于實際掏錢的主機廠來說,只要產品的合法性能夠得到有效解決,他們并不在意專利所有權到底在誰手中。在選擇廠商時,車廠反而會把成本、能否滿足開發需求等實際因素放在首位,其采購方案的邏輯更加簡單粗暴。
回過頭來看,Velodyne卻因為自己對于專利技術的過分堅持,陷入了尷尬境地。在新技術時代的戰場上,龍頭廠商通過時間窗口積攢的先發優勢正在迅速流失。而“Velodyne們”愿意彎腰從城門中鉆出來,加入大部隊的那一天,才是他們重新走向“羅馬”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