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們發布了一篇題為《扯下WeWork最后一塊「遮羞布」》的文章,受到了不少科技媒體和聯合辦公空間從業者的關注。我們的文章直指巨頭WeWork,但實則并未唱衰行業。
重要的是,我們認為,作為行業的先行者,WeWork理應在這次路演里,向投資人講清楚故事的脈絡和行業的本質。它的估值虛高了,但行業絕對撐得起一家百億美金體量的企業。
從2004年世界第一家聯合辦公非盈利組織在舊金山成立,到WeWork向美國證券委員會遞交FORM S-1招股書,聯合辦公行業已經蹣跚了十五年。
過去一年里,國內聯合辦公行業也不太平。擴張、并購、價格戰、裁員潮輪番上演:裸心社被收購, 優客工場裁員,一些聯合辦公空間企業管理層離職已不是新鮮事。
行業已經鏖戰了十五年,耐力戰下滿是疲憊和焦灼。
此時,行業太需要一個巨頭登頂納斯達克斯的好消息,來給自身注入一劑強心針,更需要厘清諸多模式和本質,來給這局中場戰事添加新的注腳。
01?WeWork折戟,行業仍為藍海
盡管WeWork暫時上市折戟,但不可否認的是,WeWork作為聯合辦公行業的早期開創者,發展到現在,已經是一家體量巨大,估值超過百億美金的公司了。
受國內「雙創」熱潮影響和WeWork啟發,2015年,聯合辦公行業在中國迅速發展。
目前,國內聯合辦公正處于從2.0邁向3.0的過渡階段,行業遠沒有到飽和的階段。
高力國際數據預測,中國聯合辦公空間將保持年均30%的增長率。到2020?年,聯合辦公空間將占整個辦公市場的7% ~ 10%,2030?年將會達到30%,屆時聯合辦公空間在中國排名前20?的城市中將形成一個超千億級規模的市場。
截至高力發布數據前,北京聯合辦公占辦公市場的比例僅為2.3%,上海為5.0%,市場未來一片藍海。
行業擴張的數據背后,是需求的持續高漲。
城市辦公者雖然身心俱疲,但從未真正被「九九六」壓垮。分布在七大洲四大洋的項目,讓空中飛人的生活變得更加頻繁。移動式、遠程型的勞動者比例不斷增加。
技術進步同時降低了勞動者在固定地點和時間工作的必要性,只要一臺筆記本,平板甚至是手機,連上WIFI就可以工作。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性,讓勞動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逐漸模糊。
補償這種工作頻率和壓力的,是社交網絡帶來的信息快速流動和知識外溢。這正是聯合辦公空間作為一個信息聚合點,在信息傳播鏈條中發揮催化作用的重要價值所在。
行業內流傳的一個段子是,一個在扎根在聯合辦公的小廣告公司需要外包VI系統設計,隔壁工位的人探出頭來,「我們就可以,隨時溝通,包您滿意」。這家廣告公司幾天后接到另一排工位的訂單,「鄰居,可以幫我們做個海報設計嗎?」
廣告公關、文化娛樂等初創企業之外,科技、金融公司對靈活辦公的需求也在逐步攀升。從國內一線城市中央商務區的租戶群體來看,金融和科技行業近年來快速成長為需求增長的主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夏杰長在研究中指出,「與第一代科技公司傾向于選擇服務業園區進行研發不同,為提升企業形象、吸引年輕人才,第二代、第三代科技公司更加青睞擁有便利交通、豐富零售業態和娛樂設施的中央商務區。而共享辦公的產生正好適應了科技公司難以預測的人員配置變化、簽訂短期租約以控制成本等靈活要求 。」
已知的是,WeWork的營收在不斷增長,去年是十幾億美金,今年可能是三十幾億美金,但還是每年翻倍的增長。即使現在,WeWork也只是占到市場里面很小的份額。一個推測是,如果假設聯合辦公將來會占到解決方案的10%到20%,那行業未來的發展潛力都是巨大的。
退一萬步講,WeWork上市這點兒波瀾,動搖不了整個聯合辦公行業由于需求龐大而高速發展的內在根基。
02?關注用戶,中美路徑分野
說起來,WeWork被質疑最多的點,就是估值有水分。
夢想加創始人王曉魯對這點倒有著相對寬容的看法。他談到,WeWork招股書中提到會員(member)1044次,但是提到代表面積的square feet(平方英尺)只有6次,作為產品的work station提及94次。這背后是一種邏輯的改變,即傳統商辦售賣鏈條上的面積,被轉化為辦公產品,服務于用戶。
「這種模式,不僅改變了產業鏈條,同時改變了定價邏輯,再回頭去看估值,是不是更合理一些呢?」
這種視角轉變,實際上體現了聯合辦公重塑傳統商辦市場的核心邏輯——從關注面積或資源,到關注人、關注用戶。
盡管國內外聯合辦公空間都發展到關注「用戶」這一核心,但相對形成了一定的路徑分野。由于自由職業的普遍性,國外的聯合辦公多為個人用戶。這些用戶的社交需求不僅僅出于工作本身,往往是工作和娛樂的結合。聯合辦公為了滿足訴求,常常在設計上將空間打造得「好玩,有趣。」
但國內更傾向于提供功能型空間來滿足用戶的基礎辦公需求,比如會客廳、打印室、茶水間、咖啡廳、健身房等。
和國外聯合辦公巨頭的一個顯著區別是,國內致力于建立和完善辦公生態系統,努力將綜合辦公服務、社交網絡、創業輔導服務甚至孵化服務在物理空間內相互拼接,以促進孵化器、眾創空間與共享辦公空間日益走向融合。
從組建方式、產品線及服務內容看,主要可以分為創投驅動、產業鏈資源驅動、宣傳推廣驅動和綜合服務整合四種模式。
國內的做法顯然更偏向于滿足創業者和勞動者對資源、培訓和便捷性的需求,舉例而言,氪空間提供財會、注冊、法務、人力資源和云計算等服務,裸心社聯合阿里云、Go Skills提供企業商務技能和航運技能培訓。
這種做法當然沒問題。
但早期創投驅動型的聯合辦公空間,如果只針對初創企業提供設計完善的解決方案,那服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被收窄了。全面鋪開對所有規模企業的服務能力,或像夢想加這樣搭建滿足「剛需」的基礎辦公需求,并在綜合辦公服務上深耕的產品服務體系,才可能在這場鏖戰中站穩腳跟。
事實上,無論是WeWork的「空間即服務」,(Space as a Service),還是夢想加的「辦公即服務」(Office as a service),都是在強調「產品+服務」的組合牌。
03?打組合牌,跑通底層邏輯
為什么組合牌如此重要?
有個道理明擺著——聯合辦公的戰役打到下半場,僅僅依靠傳統房地產思維,賺取租金差價,這個仗贏不了。
如果只依靠燒錢圈地這一優勢,那有資本加持的氪金玩家,或背靠房地產起家的大佬玩家,早就該吹響勝利號角了。但事實是,沒人勝出,還在鏖戰。
這場中場戰事的重要轉折點在于,弄清楚國內外聯合辦公模式的差異,并找出最適合自身發展的途徑,形成企業的護城河。
以夢想加為觀察切口,「技術+產品+服務」的底層邏輯,讓企業的盈利進入了一個相對良性的軌道,統計下來,利潤率、場地出租率等都達到了相對理想的程度。
夢想加創始人王曉魯表示,「 公司最關注的指標就是盈利能力,所以做好各個階段的成本控制、社區成熟周期做到更短、產品更受用戶歡迎,這些比起規模擴張,更為重要。」
目前,夢想加成熟運營社區的平均入駐率達95%?以上。其中,2017年9月開始陸續開業的十多個空間,全部在6個月內達到100%入駐率,且部分空間實現未開業即滿租。
據投中網報道,WeWork的目標是24個月時入駐率達到80%;方糖小鎮一般要求每家門店六個月后的入駐率達到85%。
對于投資人來說,從營收來看,夢想加有一個比較穩定、健康的單店模型,同時還能夠復制,這就是更優的商業模式,他們也更愿意投錢。
高瓴資本合伙人黃立明認為,高瓴并不是投了一個中國版WeWork。「我們投資的不是一個傳統理解上共享辦公的WeWork」,他認為,「夢想加憑借它對科技、效率極致的追求,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辦公解決方案,它代表了一種未來。」
王曉魯談到,「所幸有WeWork這種同行,所幸這條路上沒太多中國同行,更慶幸的是夢想加創立之初就找到了與WeWork殊途同歸(用戶需求導向)但又有差異化(智能驅動 )的路徑。」
04?中場節點,下一場仗怎么打
試想一下,WeWork被反復質疑后,如果拿出明確的盈利模式來回應投資者,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大眾的擔憂其實由來已久。
2019年開始,聯合辦公行業進入大規模洗牌和深度整合階段。盈利模式模糊、依賴政策補貼、收入來源單一的聯合辦公,面臨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VC SaaS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聯合辦公空間的數量已經達到3459家,預計在2020年將會超過5000家。但在被監測的聯合辦公空間中,發展緩慢、瀕臨破產倒閉狀態的已占到總數的28.1%。其中,瀕臨破產倒閉的企業占3.8%。
行業戰事已經到了中場節點,下一城要怎么攻城掠地?
把專業化、定制化、標準化的「產品+服務」做到極致。
從選址、設計、營建到運營和研發的這一流程,在行業傳統做法里,設計方、施工方、采購和材料供應商,以及后期的智能中控系統配置方,是各種分包之間在單線溝通。他們無法根據企業特點將具體需求落地。而夢想加可以基于企業的細化需求,給予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王曉魯尤其談到夢想加的服務范圍并不僅是自營空間,「我們打造的并不只是一個辦公空間,而是一種辦公場景。場景的優勢在于,一方面通過軟件、硬件和系統實現智能聯動,讓技術真正服務辦公需求而不是炫技;另一方面,這種場景不僅可以在自營空間落地,也能實現對外輸出,為有需要的企業提供定制服務。」
只要通過微信這一個入口,即可打開夢想加研發的智能門禁。門禁只是一個入口,背后是一個高效、便利、信息化的通行權限管理體系。
軟件方面,運用「智效辦公系統」,用戶能夠在夢想加完成會議信息共享,提高辦公效率;硬件方面,全套空調、環境感應、燈光控制和安防設備,讓辦公環境更為安全舒適。
這種標準化也是夢想加產品的核心特點之一。對產品的極高要求,和創始人團隊的理工科背景息息相關。王曉魯認為,「聯合辦公不是一個暴利行業,夢想加從選址、設計、營建到運營和研發,在每一個環節上的標準都非常苛刻。」
此外,團隊70%?以上為智能、空間產品的研發人員,其中包括近百人的軟硬件技術團隊。這和行業重運營輕技術的情況正好相反。
夢想加現在做的,就是把融得的資金大量投入產品研發中,「不計短期回報地優化,優化到現在社會分工以上的水平,再向前推進」。
隨著規模擴張,技術投入為夢想加帶來明顯優勢。隨著產品的成熟和規模的擴大,單店成本和研發投入的邊際成本也隨之降低。
同時,智能化空間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和工作效率,也提升了運營方的管理能力。一個例子是,在夢想加,「1個社區經理可以管理2000平米空間」。
目前來看,「技術」導向的夢想加,在注重「產品和服務」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堅固的以「技術+產品+服務」為支撐的護城河,將租金收入和產品服務收入調整到一個健康、合理的比例。
即使面臨大環境衰退、企業退租這種惡劣情況,技術為核心的「智效辦公體系」也可以服務于聯合辦公以外的企業,為企業增強抵抗經濟風險的能力,這似乎可以成為行業的一條可持續發展路徑。
可以預計的是, 聯合辦公行業的戰役還將繼續,誰能在中場戰事的關鍵節點中勝出,誰就離成為中國聯合辦公行業巨頭,更近了一步。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