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周伯文詳解京東人工智能如何實現柔性制造
這一次,人工智能真的來了。
和許多流行過的技術詞匯一樣,大家都知道這些詞匯,瑯瑯上口,但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就不容易了。事實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并不是一個新概念,翻閱網絡百科,你會發現,這個概念最早于1956年就被提出,而且在過去的50年里,并沒有得到太多人的太多關注。在經歷了N次的“AI寒冬”之后,如我這樣的普羅大眾對于人工智能的了解似乎并沒有增進多少。
有些人覺得人工智能不就是很多年前就開始流行的機器學習,有什么可研究之處?有些人科幻新聞看得多,害怕人工智能會監視或取代自己的工作,但最多的人希望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自己的工作及業務,但不知從何下手。
因此,今天我們來談談人工智能可以拿來做什么?
“從三大應用場景簡單講,就是覆蓋生產、流通、消費,以智慧化的方式賦能。”作為一名在人工智能領域有20多年經驗的從業者,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人工智能事業部總裁周伯文博士在談到人工智能時滔滔不絕,“給大家舉幾個落地的例子,人工智能在倉儲、運輸、配送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京東也有非常多的實踐,比如,首先去采買商品,智能化的上架,再比如揀貨,目前大部分是用具有視覺能力的機器臂來完成;分揀環節的無人倉會根據送貨地址和商品的理賠能力,分配到送貨小車里,這些都是依靠人工智能自動化來完成”。
周伯文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還特別分享了京東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平臺的能力,洞察用戶需求,賦能柔性制造。他說:“傳統來講,供應鏈先做供給端,再幫它找到用戶,但現在來看,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供應鏈更應該形成閉環,消費者端的消費習慣能夠很大程度上指導企業如何生產。因此,未來這個鏈條不再單單是供給端流到消費端,而是消費端驅動供給端。”
周伯文進一步舉例說:“這一點,在京東已經做了很多的實踐,最開始是通過采銷人員的智慧,幫助生產商去設計產品屬性,然后產生了定制品牌,現在在這個平臺上,做的最前沿的研究是如何用人工智能深度神經網絡,自己去學習,這個產品應該怎么設計,匹配的用戶會是誰?”
“稍微展開一點,有兩個智能深度神經網絡,一個去模擬商品的屬性,比如什么顏色或者形狀,重量大概是什么范圍比較合適等。另一個神經網絡通過挖掘、理解用戶的評論,包括客服中心的反饋,去模擬消費者看到這個商品以后的反應,對商品喜歡不喜歡。兩個神經網絡不斷地迭代,迭代的結果是我們收集到這個商品的數據應該具備哪些條件,然后去生產,一旦生產了,精準地知道什么樣的用戶喜歡這個商品。”周伯文說。
周伯文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是唯一能實現產品的生產為每個人量身定制的能力。他說:“從生產、銷售角度來講,我們不可能為每一個客戶生產不同的產品,即使能做到,成本效益方面也沒有辦法達到規模化體量,但是在人工智能技術下,將對用戶的深度理解、對用戶信息的深度挖掘,轉換成柔性制造,是可以做到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