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球鞋交易平臺屢遭投訴 行業亂象不斷亟待“敗虛火”
近些年來,球鞋轉賣生意日漸火爆,因而也催生了一大批球鞋鑒定平臺的快速發展。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各種負面的聲音也開始浮現。
近日,就有媒體報道稱業內出現了國家明文禁止的“炒鞋幣”,即將潮鞋通證化,即產生某個鞋的代幣,投資人認購代幣用以兌換鞋子或者進行代幣交易。
在財經網報道所報道《知情人眼中的“毒”——“大哥”控盤、平臺助長》一文中亦指出,球鞋圈內亦有更為隱形的“數字化”炒鞋手段。在這背后,是不少抱有賭徒心理的人借錢甚至借高利貸去鑒定平臺進行炒鞋,最終市場充滿泡沫,而接盤者的結局則不容樂觀。
除此之外,有關于“毒APP”、“nice好贊”、“get”、“識貨”、有貨(YOHO)旗下“UFO”等交易平臺是否有售賣假貨,鑒定過程是否公開透明等問題也被業內所廣泛討論。
行業亂象叢生,據“電訴寶”用戶投訴大數據顯示,涉及投訴較多的二手潮鞋鑒定交易平臺主要有:毒APP、Get、Nice、有貨、切克、識貨,其熱點被投訴問題主要聚焦在:商品質量、假貨泛濫、久未發貨、惡意扣款、退換貨難、商家“砍單”等這六個方面。
網經社2019電商系列調查專項行動專題顯示,目前行業內商品頻頻現質量問題 無“三包”成常態。不少消費者曾表示在下單購買球鞋后,收到的商品存商品質量問題,無法正常使用。
另外,專題指出,在手機APP軟件“get”下載頁面,“get”稱在該平臺上可以開啟海淘代買服務。然而這個運動潮流裝備導購電商平臺,今年以來卻屢屢被指存在虛假發貨、變相漲價不發貨等問題。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蒙慧欣表示指出,在雙方購買過程中,商品簡介中既已標明支付方式、發貨時間,而在后續中不停更換快遞單號的行為,有虛假發貨欺騙消費者的嫌疑,則可視為商家的違約。
另外,目前消費者還常常遭遇,商品貨不對板,退換貨難的問題。消費者在網購球鞋的的同時,在收到的貨物或者商品與事先承諾的外觀、型號、材料、質量或品牌不符,之后在退換貨的過程中“七天無理由退換貨”也“形同虛設”。
蒙慧欣指出,不少電商平臺通過制定規則限定消費者退貨,如采取拒絕“7天無理由退貨”、扣除手續費、服務費、鑒定費等策略,來降低平臺作為經營者本應當承擔的成本和風險。
但她認為,平臺高額退款手續費的規定,明顯存在不合理之處。“7天無理由退貨”是法律規定的電商平臺應該承擔的法律義務,鞋子屬于7天無理由退貨政策中的“適用商品”,即顧客應該享受到7天無理由退貨服務。平臺無權以霸王條款等形式進行單方面規定。“從這個層面來講條款本身是無效的。”
目前,球鞋圈市場需求大、價格高,在暴力的驅動之下也讓不少假鞋混跡其中,此前就有消費者向財經網指出,自己曾在毒App上進行了線上鑒定,顯示結果為真,但其線下鑒定卻給出假的結果,導致他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專題亦指出,早在今年2月21日,微博話題#毒app涉嫌售假#出現在熱搜榜,在“毒App”涉嫌售假事件之后,仍然不少消費者表示在其他平臺下單時球鞋平臺驗貨不認真,假貨讓消費者買單,售后維權艱難。
不僅如此,業內還存在著保證金被扣,售后客服玩“失蹤”的現象。據了解,曾有消費者表示在“95分球鞋交易平臺”下單,商家以無法鑒定、商品不合適取消訂單,保證金也不予退還。此外,轉轉旗下潮品鑒定交易平臺“切克”也被不少消費者投訴保證金難退,售后困難。
此外,財經網曾連續報道各電商平臺出現的“砍單”現象,為消費者帶來經濟損失,而今“砍單”也有邁向鑒定平臺的趨勢。
曾有消費者曾向財經網投訴稱,其在毒App平臺購物時,在已經顯示交易成功的情況,最終沒有收到購買的商品,系統顯示:由于買家付款超時,交易因此關閉。在他付款成功而遭砍單之后,他在個人微博發布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希望私信毒App進行溝通時,卻發現自己已經被毒App拉入了黑名單。
總體而言,利益巨大、違法成本低、自主保護缺失、鑒定標準不完善、鑒定師資質不完備等狀況催生了行業的種種亂象。業內人士指出,對于平臺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去規范平臺,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蒙慧欣指出,“一夜暴富”的行業猶如當年“比特幣”炒作一樣,行業亟待規范“敗虛火”,同時網經社亦呼吁有關部門出手整頓引入正規來為行業“降降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