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理解當下數據風控行業整頓?業內人士:像整治環境污染一樣
非法現金貸產業鏈已開始呈現全面潰退之勢。
緊隨支付、流量、催收的步伐,該產業鏈里的數據提供商,正在遭遇清退的命運。
一時間人人自危,大數據風控機構紛紛閉門息業,試圖將損失控制在最小,“活著就好”。
有業內人士分析,這些數據提供商被查處的原因,主要是用戶數據的過度爬取以及非法存儲。坊間傳言,90%的貸款服務商將暫停爬蟲業務。
眾所周知,大數據風控是線上金融業務的基石,近期的嚴打,會對線上業務產生怎樣的影響?消費金融的互聯網化,還能持續嗎?
數據公司接連被查
9月6日,多位業內人士向消金界透露,兩家大數據智能風控服務商被查,分別是位于杭州的魔蝎數據以及上海的新顏科技。
企查查信息顯示,杭州魔蝎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魔蝎科技”)成立于2016年1月,注冊資本1000萬元,杭州魔蟻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73.80%,法人及實控人為周江翔。
根據其微信平臺最新提供的數據,公司已為2000+來自銀行、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和保險等領域的合作伙伴提供服務。其中包括平安銀行、河北銀行等銀行機構,以及海爾消金、中郵消金、興業消金、晉商消金等持牌消費金融機構。
而另一家位于上海的第三方數據公司新顏科技,企查查信息顯示,公司成立于2018年7月,為上海新顏實業有限公司全資控股子公司,背后鄭炳敏,旗下擁有理財平臺“慧生錢”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寶付網絡科技。
此外業內普遍流傳的是,新顏合作的某家持牌機構的催收環節有違規行為。
此外多位業內人士爆料稱,9月12日上午11點多,天翼征信的總經理、副總經理以及市場人員被警察帶走。
不過據一位內部員工稱,“只是因為天翼征信和前面兩家數據爬蟲公司有合作,此次只是去主動說明情況。”
除此之外,風控服務商有盾突然宣布停止所有商戶人臉識別服務。新顏,白騎士、立木、聚信立等企業,也相繼暫停了爬蟲業務。
現在,整個數據行業,都噤若寒蟬,如履薄冰。
數據環境的污染治理
今年,監管對用戶隱私的保護力度,堪稱“史上最高峰”。
7月11日,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對10余款存在無隱私政策問題的APP,及20款“違反合法、正當、必要原則”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App進行了通報,甚至中國銀行也被點名批評。
再加上此次對于第三方數據供應商批量監管的行為,有行業人士這樣擔憂道,這次“數據清洗活動”,是否顯得有些“矯枉過正”?
在獨立研究學者郭大剛眼中,要整治目前污濁的數據行業風氣,這樣的力度剛剛好,甚至來的有些晚。
相比于歐美等國,我國無論是公民個人對隱私數據的保護意識、還是整個國家對數據保護體系的建設,還遠遠未完善。
如人臉識別這樣的先進技術,也正在顯現隱私數據泄露的風險。
近期有媒體爆料,在一家網絡商城中,有商家公開兜售“人臉數據”,數量約17萬條。在商家發布的商品信息中可以看到,這些“人臉數據”涵蓋2000人的肖像,每個人約有50到100張照片。
此外,每張照片搭配有一份數據文件,除了人臉位置的信息外,還有人臉的106處關鍵點,如眼睛、耳朵、鼻子、嘴、眉毛等的輪廓信息等。
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熊超表示,網上售賣人臉數據,除了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權、肖像權之外,還涉嫌侵犯了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
時代與科技發展較快,如果監管不能下“猛藥”,及時制止一些違規操作,創新帶來的隱患將無法遏制,甚至會失控。
消金界曾曝光,一些電銷、短信公司,通過遍布在商場、超市、辦公寫字樓、便利店等公眾場所中的探針盒子,在用戶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取其私人信息,為現金貸企業營銷獲客。
“中國的大數據行業清理行動才剛剛興起,就像整治環境污染一樣,這個過程恐怕要持續3-5年,這才剛剛開個頭。”郭大剛這樣對消金界說道。
反向鍛煉金融機構自主風控能力
數據是新時代的“水電煤”,對于金融科技企業來說,更是必須要牢牢把控住的生命線。
業界盛傳,錦程消費金融產品“錦易貸”、“收入貸”,疑因供應商突然中止提供數據而暫停放款業務。
對于消金企業來說,這些民營三方數據供應商,就真的無可替代了嗎?
其實國家早就建立了官方的數據交易平臺。
早在2014年初,北京中關村就成立了樹海大數據交易平臺,2015年4月中國首個大數據交易所在貴陽掛牌運營;同年7月底,武漢東湖大數據交易中心開業。
此外,江蘇、浙江等省份也籌建了自己的大數據交易中心或交易所。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采取會員制交易,獲得會員資格才能進行數據買賣,目前只面向機構開放,個人用戶不能參與。交易所每年收取10萬元到30萬元不等的會費,并與數據賣方進行成交額的四六分成。
機構能否采用這里的數據,實施貸前風控呢?
某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國家性質的數據交易所或交易平臺,受到的國家管控也就越強,一方面,其數據確實非常合規,但另一方面,由于來源渠道受限,對于金融機構來講意義不大。
目前線下放貸主要需要身份證、銀行卡、手機號、學歷、社保公積金、借貸數據、出行數據、消費數據、興趣愛好等隱私數據。這些數據源頭則可能來自公安部門、各類銀行、運營商、學信網、社保局、放貸機構、電商平臺。
“有些數據需要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才能爬取,國家性質的數據平臺怎么可能有?”上述業內人士稱。
然而合規趨勢是要在有限的數據內做好風控。那么,斷掉了過多的數據供給后,金融機構究竟該何去何從?
郭大剛認為,這其實是好事,會鍛煉金融機構自主風控能力,改變原先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篩選出真正優秀的機構,甚至對“暴力催收”都會有所改善。
事實上,此前機構的風控工作,主要為引入數據供應商,同時拿到所有合規的、不合規的數據,并不能較好地顯示出技術能力,反倒是逼迫行業向用戶索用或私下爬取過量數據。
這樣,真正有貸前風控技術能力的企業根本凸顯不出來。
另外,數據資源太過豐富,也導致很多機構貸前審核不認真,降低了準入門檻,讓很多還款能力、還款意愿不強的用戶通過了審核,機構只好加大貸后催收力度。
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大量暴力催收的現象。
斷掉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后,金融機構只能扎扎實實地開展貸前審核工作,讓真正優秀的、有技術能力的企業凸顯出來。
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像環境治理一樣,需要從最基層角度清除病根,再構建出一個健康的體系。
目前行業出清仍在繼續,數據生態治理任重道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