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是可以種植的!” 電梯、抖音、地鐵站、網站……伴隨著各式植發廣告滿天飛,脫發人的焦慮迅速被點燃,20年前冷冷清清的植發市場熱鬧起來,資本開始青睞為植發添了一把柴,行業正式駛入快車道。可謂“禿”如其來,“發”人深省!
據統計,我國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1人脫發,脫發人群已經超過2.5億。雍禾植發總裁張玉曾在“媒體開放日”上表示,2018年中國植發行業營業額已超過100億元,未來幾年植發及相關產業的市場將達到500~1000億元。
阿里健康曾聯合阿里數據發布報告,顯示阿里零售平臺購買植發、護發產品的消費者中,90后占比36.1%,即將趕超38.5%的80后。對于植發的市場新需求,更美APP創始人兼CEO劉迪分析,植發市場除滿足70、80后的脫發需求外,90后變美的市場需求正呈快速增長態勢。前部分人群男性居多、客單價高、訂單量較少,后部分女性居多、客單價低、訂單量更高。
在新舊市場需求刺激下,不少業內人士預判,2.5億脫發人的焦慮足以支撐起未來千億級的市場規模。植發市場的天花板真的有千億級別嗎?從冷冷清清到快速擴張,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未來的發展走向會怎樣?誰會成為行業黑馬?獵云網通過行業訪談,試圖拆解這幾個問題。
植發手術其實是給健康毛囊搬家的微創手術,需要醫生從頭發生長比較好的部位挖取毛囊,移植到缺少頭發的部位。一臺植發手術通常需要移植2000到3000個毛囊單位,一個醫生一天最多做2臺手術,由于是個耗時費勁的力氣活,時間投入產出比不高,外科醫師勞動效率低,都由護士手工操作。因此在傳統整形醫美醫院都不屬于細分邊緣學科與市場。
另一方面,植發手術也是個高客單價高毛利的消費醫療項目,普通植發手術雖然沒有明星李亞鵬花費60萬植發那么夸張,但按照毛囊收費也足夠雷倒無數中產階級。
寧波摩范植發品牌創始人張珍榮算了一筆經濟賬,常用的無痕植發(FUE)普通手術價位一般在12-16塊/毛囊單位,按照一次植發需要移植1000-2000個毛囊單位計算,客單價一般在12000-32000元之間。如果植發機構推出特色項目,費用會翻數倍,最高達三四十萬。
從冷冷清清到快速擴張,植發這樣一曾經不受待見的醫療項目,為什么會突然引爆?回答問題前,先拆解下現有植發的市場格局和成本構成。
根據虎嗅網報道,目前,植發行業出現這樣一個格局:全國型連鎖大型連鎖醫院有四家:雍禾植發、碧蓮盛、科發源、新生年產值在6億元以上能占市場份額的約占40%;區域型植發專科,約有100家,憑借龐大數量能占市場份額20%以上,7000余家眾綜合醫美醫療服務機構約能占30%。
從運營成本構成看,雖然對于這些玩家來說,醫護人員的人力成本與營銷費用是最為重要的兩項成本支出。但植發項目相比較大醫美產業其他項目,人力成本偏低。
深圳燊越醫療董事長賀華煜表示,整形外科執業醫師月薪就可以談到5~6萬元,而一個主治醫師,平均月薪可以達到15~20萬元。相比較整外手術,植發手術的技術含量較低,醫生人力成本低很多。
因為植發手術技術壁壘低,可復制性強,為資本驅動規模化連鎖發展創造了機會,也正是因為規模連鎖模式,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投入品牌規模效應及總部及供應鏈資源、廣告投放效率等優勢,為機構高速成長,相對其他醫美模式對市場獲取更具驅動作用。
雖然近幾年運營成本在增長,但植發依舊保持一個不錯的利潤率。在碧蓮盛CEO劉爭看來,95%的醫美機構利潤率都比不過植發機構。“整容主力項目利潤降低,植發這個曾是邊緣項目利潤保持不錯,這是近兩年傳統醫美整形專科醫院紛紛重視增加植發科市場投入的主要原因。”
相比較“2018年,醫美機構10%-20%的淘汰率”( 更美CEO劉迪),植發市場的發展更為健康。華蓋資本醫療基金合伙人羅英曾對相關媒體分析:“資本之所以開始關注植發,是因為在醫美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植發卻表現出‘風險很小,利潤也不錯,增長又非常快’的特點。”
未來,植發產業天花板會不會達到千億級別?能否容下新的企業巨頭?
對此,歐華醫療醫療負責人表示:“植發畢竟是醫美產業的細分市場,規模不會輕易達到千億級別。近幾年呈快速增長態勢,更多的是仰仗經濟發展及人口紅利。因為我國醫療服務業和醫療人才與城市化的進程配套相對落后,植發這種服務有區域性,伴隨國民經濟的發展,市場配置資源的增加,未來在一定時間里,專業植發醫療服務機構數量仍然是增長態勢。”
就目前植發機構發展情況看,2013~2018年,雍禾植發營收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從3000萬增長至近10億元。繼2017年9月,雍禾植發獲中信產業基金3億元注資后,2018年1月,碧蓮盛完成5億元戰略融資,由華蓋資本旗下華蓋醫療健康基金牽頭組成的投資聯合體投資。
既然植發市場未來有不小的增長空間,行業是否會出現另一匹黑馬?談及其發展機遇,歐華醫療投資集團負責人認為,過去植發醫療服務產業的增長缺乏科技創新驅動,屬于伴隨經濟發展的粗放式增長,很容易在資本的驅動下形成廣告投放的“零和效益”,高毛利致使競爭在市場投入規模的零和博弈表現。而這種零和博弈就如同TMT賽道模式形成“頭部效應”, 同類小規模其他企業很難再獲得投資機會,在頭部效應的賽道中市場重置成本就極高,很難再出新的黑馬。
根據公開披露,繼雍禾、碧蓮盛、科發源三家投資案例后,截至目前再無其他融資情況曝出,資本的出手顯得十分謹慎。即便已經投資了碧蓮盛的華蓋資本創始人許小林也表示:“其實并沒有很看懂這個賽道,但等真正看懂后再入場就晚了,看到趨勢就夠了。”
植發頭部企業是如何獲得融資的?未來發展將走向何方?要梳理植發行業的投資邏輯,難免要回到雍禾植發最初獲得投資的緣由。
參與投資研究相關人士表示,當時瑪花纖體、史云遜被中信產業基金作為 Turnaround項目,希望通過注入資金、重新調整商業模式,借助資本驅動原有品牌資產,使其伴隨中國消費市場高速增長,后來種種原因只收購了史云遜。而對史云遜作為知名健發服務機構品牌的投后的策略模式研究,是圍繞毛發市場構筑“醫美+生美+日化”的三級連鎖模式,即在頂層增加醫療美容植發機構,底層增加毛發護理日化產品,形成三級高附加值的服務消費商業模式!
而在真正投資過程中雍禾植發,市場成長超乎預期,無需更復雜的整合路徑,自此就開創了當下風風火火的植發投資賽道。
然而植發作為細分醫療服務市場的規模本身天花板是有限的,要實現進一步產業持續高增長,還依然需要商業模式推動,需要進一步提升產業效率。而做消費醫療三級連鎖體系,就是為了拓展毛發市場的結構,用非醫療的養發服務和毛發日化產品,來彌補細分市場規模的瓶頸,提高市場規模的持續成長,提高投資效率。
其實,頭部植發機構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整個毛發產業鏈中。
雍禾植發則在2017年收購了史云遜健發中心,布局防脫市場。同時,雍禾植發正在積極洽談對假發品牌的收購,并將開展毛發干細胞等生物技術研究,打造自己的防脫閉環。
碧蓮盛亦有圍繞“頭發”拓展產品和服務,進行全產業鏈布局的計劃,如增加養發、護發、假發、藥品等業務。
綜觀整個中國高速成長的植毛發市場,從產業鏈的上游醫學知識產權與技術創研中國市場明顯投入匱乏,但是國際市場的毛發醫學知識產權創新與技術還是很多機會,這對于毛發產業鏈產投市場是更多的利好趨勢。
似乎中國植發醫療服務模式已未老先衰,預期植發醫療服務賽道的下一輪新模式市場整合即將到來,而單一植發醫療服務品牌零和競爭下的賽道,還能否出現下一匹黑馬?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