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曠視AI第一股的三大價值猜想
創辦于2011年的曠視成為了包括依圖科技、商湯科技和云從科技在內的“AI四小龍”中率先進行IPO的“龍頭”。
在產業圈,人工智能(AI)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早已毋庸置疑。在普通民眾的視線里,8月底,旨在“匯聚世界智慧、打造“中國方案”的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瞬間將AI這一熱詞推向了有史以來最受關注的新高地。而在投資圈,隨著國內AI獨角獸們紛紛對IPO躍躍欲試,對這些科技公司的價值評估正成為投資者關注的新焦點。
就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的四天前(8月25日),港交所公布了曠視科技(Megvii,以下簡稱“曠視”)IPO信息。這意味著創辦于2011年的曠視成為了包括依圖科技、商湯科技和云從科技在內的“AI四小龍”中率先進行IPO的“龍頭”。
盡管率先走到上市節點的是曠視,但它的對手們也無不摩拳擦掌:創辦于2012年的依圖科技日前被傳出“擬赴科創板上市”的傳聞,雖其官方表態“目前沒有計劃”,但也坦言“公司重視資本市場,正在積極評估各種機會中”;同樣多次被傳上市的,還有成立于2014年的商湯科技,即使自稱”已獲軟銀支持、不急于上市”也難掩其資本野心;而2015年才誕生的云從科技,亦被傳“計劃于明年上半年從原計劃的申請A股上市轉戰科創板”。
不論是已然公之于眾的招股書的“龍頭”曠視,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剩下三強,在這場“四龍爭霸”IPO大戲戰火全燃之前,我們希望能找到真正人工智能企業的價值所在,下面我們就以曠視為例來分析一下。本文從財務和業務兩大層面分析其投資價值,做出了三大猜想。
猜想一:從營收增速 看賬面價值
我們知道,曠視一旦順利赴港上市,它將成為真正的算法起家的AI第一股。而促使曠視能夠成為AI第一股的重要因素,是其高速增長的營業收入。根據招股書所披露的,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曠視營收分別達到6,780萬、3.132億和14.269億元,復合增長率高達358.8%,且為持續增長。
而曠視的賬面價值,還遠不止于此。今年 4 月,曠視完成了IPO前的最后一輪 D1 輪融資,金額高達5.9 億美元。此輪融資得到了中銀集團、阿布扎比投資局、麥格理集團以及工銀資管等資本巨頭的支持,融資價格為 28.48美元/股。至此,曠視的累計融資金額達到了13.5 億美元,投后估值40.9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6 億元)。
而這輪融資的之后五個月,曠視隨即啟動了 IPO 路演。對于IPO 輪的投資人來說,發行價或可對標這輪融資。這里,我們不妨來橫向參考一下美團與小米。去年,這兩家公司都是在最后一輪融資之后的 9 個月左右,在港交所上公布了其招股書,并在招股書披露后 的3 個月左右實現了港股上市,其IPO 的發行價比最后一輪融資價格分別高出了57% 和21%。
猜想二:從商業模式 看價值空間
今年年初,在曠視召開的機器人戰略發布會上,一向強調“技術信仰”與“價值務實”復合平衡的曠視CEO印奇宣布:在場景價值上,曠視將從城市管理、物流、零售、地產、手機、金融等零散的垂直場景整合為三大IoT(物聯網)場景業務群——個人設備大腦、城市大腦和供應鏈大腦。而曠視招股書中也顯示,曠視為行業提供創新的人工智能賦能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專門用于滿足不同垂直領域客戶的不同需求,其解決方案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三大類別,典型客戶包括金融科技公司、銀行、智能手機公司、第三方系統集成商、物業管理者、學校、物流公司及制造商等。
而從曠視官網中可以看出,曠視的“三個大腦”即分別對標其在招股書中所提到的垂直物聯網場景,而曠視不同業務的商業模式也各有不同。
其中個人物聯網的商業模式是向個人設備(比如手機)制造商提供人臉解鎖方案,以及為 APP 提供人臉識別認證 SaaS 服務這兩大業務。其中,前者毛利率是曠視所有業務之最,該板塊毛利率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高達98%和97.3%。其收益主要來自使用曠視人臉解鎖解決方案和計算機攝影及視頻處理解決方案的客戶付費。一般來說,曠視根據每一款智能設備設定個別特許協議,定價模式根據協議而定。截至上半年,其客戶數量已達34家。另據第三方咨詢報告顯示,曠視作為國內第一大云端人臉識別方案供應商,其市場份額已達60%;而在2018年發布的國產智能手機中,曠視覆蓋率甚至高達七成。而后者收益,主要來自Face ID解決方案及Face++平臺客戶的付費,一般按用量計費。截至上半年,僅使用Face ID解決方案的客戶共計1,102家。
而城市物聯網的業務領域,曠視主要有智慧城市管理解決方案和智慧社區管理解決方案兩大業務。自2017年起,城市物聯網的收益就一直是貢獻曠視營收的最大功臣。其在公司總營收中所占的比重,在2017年、2018和今年上半年分別為53.6%、74.1%和73.2%。截至上半年,曠視這一業務已覆蓋全國112座城市,客戶量達到339家。
另外,在供應鏈物聯網的版圖中,曠視主要有智慧物流解決方案和智慧零售解決方案兩大業務。值得關注的是,曠視通過收購艾瑞思來切入倉儲、制造、零售等場景,除了機器人硬件外,曠視還研發了河圖等智慧物流平臺軟件,其價值前景頗具想象空間。
從招股書中也可以看出,曠視致力于構建驅動百億臺智能設備的物聯網生態系統,幫助金融科技、交通、物流等各行各業的客戶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和行業痛點。曠視為客戶提供全棧式、端到端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包括先進的算法、功能強大的平臺軟件、為客戶量身定制的應用軟件和人工智能硬件設備(包括智能攝像頭、傳感器和機器人)。其大部分客戶是企業客戶,而非政府客戶,收入主要來自對企業用戶的銷售。
值得一提的是,曠視和多個行業的領軍企業均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包括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聯想、中國移動和凱德置地。從商業模式和價值務實上看,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國和全球市場的商業化落地方面,擁有天時地利的曠視,其價值空間不容小覷。
猜想三:從原創技術 看價值持續
縱觀這一輪人工智能的創業者,一個很明顯的共同特征是,科學家人才轉型企業家特別多。
從招股書中可以看出,曠視的創始人團隊穩定且富有遠見,三位創始人均畢業于清華大學姚期智實驗班[姚班由姚期智院士(唯一一位華人圖靈獎獲得者)創辦,旨在招募并培養世界級的計算機科學人才)]。其他高管都擁有豐富的專業經驗;研發團隊由世界級科學家領導,實力強勁。
今年8月29日,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布新一批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向曠視授予了“圖像感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稱號,并授牌。此前,曠視還兩度躋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的「50大最聰明公司」榜單之中。
技術研發實力,是推動科技公司實現可持續發展價值的重要動力。令曠視創始人團隊引以為傲的原創核心技術,其背后的力量是自主研發深度學習技術引擎和打通產學研、拓展知識邊界的曠視研究院。作為全球為數不多擁有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框架的公司之一,曠視的Brain++可以和谷歌的TensorFlow、Facebook的PyTorch相提并論。如今,擁有 逾2,000 名員工的曠視已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都設立了研發中心。
據招股書披露,從2016年到2018年,曠視的研發開支分別達到了7,816.5萬、2.05億和6.13億元,復合增長率約300%,是全公司最主要的開支項目。曠視力爭構建自下而上、完全自主可控的圖像感知技術體系。對于曠視來說,要想確保其投資價值的可持續發展,基于頂尖研發團隊打造、不斷實現自主創新的原創核心技術,至關重要。
作者:殷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