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上評|拍照不能比剪刀手了?促技術“向善”需要做什么
如果鏡頭距離夠近,拍“剪刀手”照片會泄露個人指紋信息。這個消息讓不少網友陷入了困惑和焦慮。專家建議,不要在3米內拍攝“剪刀手”照片,帶有自己指紋信息的照片不要在網上亂發。
從語音識別到人臉識別,再到指紋識別,AI似乎很快就能“萬物皆可識”。這一方面帶來了便利,比如今天大量使用的語音轉換為文字、人臉考勤打卡、人臉安檢、人臉支付以及指紋開門等;另一方面,一旦技術被別有用心者用于非法渠道,可能造成大面積的個人隱私泄露、資金及其他權益受損。之前的“ZAO”換臉軟件存在人臉數據泄露事件,已經敲響了警鐘。
雖然不少用戶淡定地笑稱,多用濾鏡拍照,模糊處理“剪刀手”就不易被識別指紋。可如果技術進一步發展,或許再多的后期PS、濾鏡,都無法阻擋伸向“剪刀手”照片的黑手。所以,為安全起見,人們有必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規避指紋信息泄露的風險。
然而,個體面對有預謀、有組織的違法犯罪行為,其自我保護能力畢竟是有限的、脆弱的。在呼吁人們少擺“剪刀手”的同時,有關部門更要對“隔空取指紋”的不法行為嚴查。
首先,能夠讀取“剪刀手”照片上指紋的技術能力,恐非一般人具備,往往是有人制作了類似設備在網上售賣,對此有非法需求的人再下單訂購,由此形成了黑色交易鏈。
這就需要有關部門聯合各大互聯網平臺,形成對此類信息的聯動監管機制。平臺加強對此類信息的實時監控,一經發現迅速下線相關信息,同時向有關部門匯報,共同追溯發布信息的源頭。有關部門對涉及此鏈條上設備制造、售賣及求購各個環節的責任人清查到底,讓其付出民事刑事層面的應有責任。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織成對此類信息的管控“天網”,讓有所圖者心生敬畏,不敢越雷池一步。
與此同時,要加強關于人工智能安全建設的科普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到,人工智能技術也存在可能危及用戶隱私及其它安全的另一面。比如,手機廠商、拍照軟件廠商在用戶使用手機拍照功能時,及時彈出有關“剪刀手”安全隱患的提示信息,或許能警醒更多人少用此一動作拍照。
如今,很多企業都在宣傳自身技術、產品給用戶帶來的各種便捷,卻很少提及技術本身存在的缺陷,尤其是人工智能作為新科技,在安全與創新之間更應尋求平衡。企業應有向用戶及時發出相關警示信息,并不斷修補技術漏洞的義務。如果企業做不到這一點,相關職能部門就要通過制度完善和強化監管,倒逼企業履行這一義務。
技術沒有原罪,關鍵是掌握技術的人。化解類似“剪刀手”拍照泄露指紋信息的擔憂,需要扎緊制度、監管的籬笆,有力促進技術“向善”,而不是“向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