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被華爾街日報起底的印度AI公司:要欺騙投資人是不可能的
“我們賣的不是人工智能服務,而是一個由人工輔助AI(human-assisted AI)驅動的平臺?!?
《華爾街日報》八月的一篇報道,將Engineer.ai推上了風口浪尖。
作為一家號稱“利用人工智能輔助組裝代碼”的公司,《華爾街日報》援引的前員工稱,它的人工智能背后根本無“智能”,全靠“人工”——主要靠印度和其他地方的工程師人工操作。
人工智能是軟銀投資的重點領域,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消息,迅速引起了全球創投圈的關注。
幾周后,印度的科技媒體TheKen也發表了一篇關于Engineer.ai的報道,稱不僅它的人工智能能力名不符實,其資產負債表、客戶、合作伙伴和員工方面都有貓膩。
對此,聯合創始人Sachin Dev Duggal在志象網 (Th e Passage) 的專訪中稱,報道援引的這位前雇員與《華爾街日報》的一位編輯熟識,是他“精心策劃”了這篇報道。他否認了報道的所有指控,還說,這位前雇員在被解雇后與公司進入了訴訟程序。
這家總部位于美國的公司于2013年開始運營,銷售來自多個供應商的云服務。三年后,它開發了一個產品來生成應用程序,現在這個產品已經轉變成構思、構建、運行和擴展應用程序的平臺。
Engineer.ai擁有195名員工,在洛杉磯、倫敦和印度設有辦公室,另外,它還雇傭了6.28萬名外包開發人員、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工程師,為客戶開發軟件應用程序。
在志象網 (The Passage) 的專訪中,Sachin坦誠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們賣的不是人工智能服務,而是一個由人工輔助AI (human-assisted AI) 驅動的平臺。我們不是那些為了人工智能而使用人工智能的公司之一——我們只是在絕對需要的時候才使用它?!彼f。
Engineer.ai聯合 創始人Sachin Dev Duggal
志象網:Engineer.ai是如何一步步進化到目前的狀態的?
Sachin:我們是從云服務CloudOps開始的,因為我們想要確保我們有一部分循環往復的收入。而構建軟件的收入是跟業務情況相關的。
如果你要為客戶構建一些東西,而他們要離開、托管、運行或讓其他人來承接這部分業務,這對你的業務有負面影響,因為你就必須重新獲得這些客戶。你是一個自舉的公司,能力就很有限,所以我們要先關注最基本的收入問題。
2016年,我們做了一個早期版本的Builder平臺,來弄清客戶想要的是什么。2017年,我們意識到第一個讓用戶選擇主題的版本不夠強大,所以我們轉而提供定制的解決方案——為用戶構建一個軟件項目。
我們在2017年發布了一個早期版本,并在2018年11月首次公開發布了該平臺。在去年A輪融資2950萬美元之前,我們作為自舉的公司,總收入已經達到了6000萬美元。
志象網:AI在你的平臺上究竟發揮了什么作用?
Sachin:最主要的兩個領域是定價和時間表。我們還使用面部識別來確保,參加資格測試的開發人員也是實際工作的人員。
另一個例子是Builder云服務,我們在其中使用AI進行使用量和流量預測。剛開始,我們使用機器學習模型來預測使用量,我們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我們的準確率只有70-80%。然后,我們嘗試了傳統統計模型,這實際上使我們的準確率達到了大90%。所以它比機器學習模型要好。
目前我們有六、七個員工懂智能系統,我們計劃在12月前將這個數字提高20-25%。因為,我們必須走到這一步再進行這些投資才有意義。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收集了大量的數據,現在我們必須將其用于我們未來的項目中。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般的程序是:先人工 (manuall y) ,再程序化 (programmatically) ,然后自動化 (automatically) ,最后才能智能化 (intelligently) 。你永遠不能跳過任何一個程序,否則,你構建的解決方案肯定是錯誤的。
志象網:《華爾街日報》關于Engineer.ai的那篇報道,是基于一名前雇員的話,他也曾起訴你不當解雇。你對此有什么想法?
Sachin:Robert Holdheim和我們的訴訟正在進行,所以我們不能發表太多評論。但我們堅決捍衛我們的立場。
《華爾街日報》的這篇報道說,我們告訴投資者,我們的平臺有80%是自動化的,而實際上我們已經向投資人明確表示,我們完成了40%。然而,《華爾街日報》選擇無視了我們的聲明。
當然,我們并非事事都是對的。我們正在調整一些東西,有時候公司內部確實會出一些誤差。在過去的六個月里,我們雇傭了70多名員工。我們的雇員群體年齡各異,有一些人的年齡比指控年齡歧視的前雇員還要大。
我們為我們的文化多樣性感到自豪——公司50%的員工是印度人,30%是英國人,20%是美國人。
志象網:你認為有的科技公司會通過吹噓人工智能的能力來吸引投資者嗎?
Sachin: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有些人在做研究,有些人把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服務,有些人提供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服務——比如說我們。
從廣義上講,我們所說的提供AI服務的公司,實際上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預測系統。我們正在使用的統計模型,或已有的開源解決方案,是每家公司都會使用的。我認為那些號稱人工智能,但沒有任何數據科學家,也沒有使用任何外部系統的公司,你必須對他們保持警惕。
還有另一個方面。我們對科技行業的要求比其他行業嚴格得多。紅牛會讓你長出翅膀嗎?你有耐克鞋也并不意味著你能在8秒內跑完100米。所有這些公司,他們從來沒有談過如何推銷自己。
但對于科技公司,我們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極端觀點,認為他們必須要馬上說出自己在做的事,而不必提所謂愿景。
但我們賣的是一個愿景,我們提供的是一種感覺和情感??萍脊局允艿脚u,是因為每個人都認為投資者很愚蠢,他們只因為公司號稱擁有人工智能就投資它。
關于什么是人工智能還沒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所有的人工智能自動化都是從規則開始的。當我們得到足夠多的使用、足夠的數據時,就可以從數據中推導出規則。這樣,你就會切換到深度學習模式。
我知道我們要犯多少錯誤,才能最終有所收獲。投資人也并不是新手。在當今的世界上,愚弄一個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志象網:你認為當涉及到人工智能時,投資者有足夠的判斷力嗎?
Sachin:我有另一個問題:誰是合格的投資者?
如果你的投資者完全不懂行,而如果你的技術又看似寬泛、實則精細——比如人工智能,這將是一場災難。十年前,投資者并不像現在這么多,所有的投資者都很聰明。
如果你正在投資一家處于種子期或A輪融資階段的公司,那么毫無疑問,他們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產品,因此它才被稱為A輪。
當你投資于種子階段時,你就是在投資于它的愿景。投資人在種子期評估的是市場問題,以及你的產品是否可行。投資人評估A輪的公司時——比如說一家深度科技的研究公司時,他們是在評估你解決問題的效率,以及你是否對問題有所深入。
所以其實并不存在一個“判斷力”的問題,因為種子輪或A輪的大多數公司,投資人看的都是它的愿景或產品-市場的契合度。
志象網:《華爾街日報》的這篇文章對公司有何影響?
Sachin:我認為它讓我們明白,我們需要加強文化面試的過程。我們很快就從25-30人增加到了200人。當你快速招聘時,入職和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華爾街日報》的這篇文章意在讓我們屈服,但我們并不打算這樣做。我們做出了回應;我們也處理了這個問題:回復并且給出了我們的觀點。
有人問我們,我們有沒有把自己包裝得更“高大上”。那我問你,哪位CEO不想讓自己的公司看起來更“高大上”?如果你不創造一個品牌戰略,你就沒辦法做營銷。
此外,當你做一個行業報道時,你需要報道多家公司,但《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只提到了我們。
我們現在被要求像蘋果和谷歌那樣 (分享數據) ,但我們仍然是一個產品,而不是一個平臺。所以我們沒有適當的程序來處理它,我們不知道該分享什么數據,不該分享什么,我們不知道該說、什么不該說——我們唯一知道的是,我們沒辦法在一通電話里就解釋清楚我們的技術。
其他一切,我們都在分秒必爭地學習。我也感到震驚,有那么多人在沒有和我們交談的情況下,寫了關于我們的文章。
我們沒有收到他們的任何電子郵件,但他們說他們嘗試過聯系我們。
但好的方面是,現在每個人都知道我們了。
志象網:公司此后有何計劃?
Sachin: 兩個月前,我們就知道我們必須在溝通方面做得更好。 從戰略和產品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沒有改變。
我們將在11月做一些重要的發布。 其中一個產品,可以讓人們在幾分鐘內體驗他們的想法。 它是關于我們如何構建下一層自動化,來將開發周期提速至少35%。
志象網:The Ken的報道說,當作者試圖在Builder.ai上復制Flipkart應用程序時,得到了一個離譜的時間表和基本價格(9年,25.17萬美元)。你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Sachin:報道作者選擇了我們的一個模板并添加了383個功能,而該應用程序的標準模板只有30個功能,它的定價略低于2.5萬美元,交付時間不超過38周。
這不是一個現實的場景,其目的似乎是制造一種感覺,即系統無法工作。他甚至選擇了像“付費內容”這樣的功能,而這可能都不是Flipkart的核心產品!這些功能的定價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
志象網:The Ken的文章指出,2018財年的財報中,Builder.ai的收入只有35萬美元,97%的收入來自云服務。對此你如何評價?
Sachin:我們只討論了總收入,并且總收入是我們全球所有業務的綜合收入。
我們給了TheKen五個分支機構的詳細信息,但它只使用了其中一個機構的收入——它甚至不是母公司。從一家印度分公司的文件分析中得出的任何結論,都肯定不能正確推斷出全球業務的總收入。我們是一個全球平臺,通過全球不同的實體進行銷售。
此外,我們還向作者提供了一封來自CA公司 (全球最大的IT管理軟件公司) 的信,該公司去年對我們的財務進行了盡職調查。這一點也被作者忽略了。信中確認,我們2018財年的收入為2308萬美元。
我們還向作者明確表示,我們做得并不是轉售亞馬遜AWS的服務。我們實際上是一個多云聚合和DevOps平臺。轉售商只是在以同樣的價格購買和出售;但由于我們為客戶提供云聚合和增值服務,我們的收費略高。
文章里提到的百分比也僅針對單個印度公司,并不反映整理。Builder.ai的收入是數以百萬計,但我們不單獨計算各平臺收入。
志象網:The Ken的報道也對你1億美元從Nivio(創始人此前的云計算公司)退出提出了質疑,并稱Videocon對你們的投資是因為裙帶關系。你怎么看?
Sachin: Nivio從包括Videocon在內的許多合作伙伴那里籌集了資金。
許多私人公司會在沒有任何公開記錄的情況下退出投資; 在許多情況下,他們也會簽署了嚴格的保密協議,不會討論細節。 許多股東都退出了,公司估值為確實1億美元; 我們不能公開提供這些交易細節,因為公司本質上是私營的。
這篇文章的作者多年前曾與我聯系,想與Nivio尋求合作,這點并沒有在報道中體現出來。
志象網:你打算對《華爾街日報》或The Ken采取什么行動嗎?
Sachin: 我們正在建立一家公司,我們打算集中精力和資源繼續建設和增長。 我們最好的反應是繼續取得成功。
(本文首發于ThePassage,原文請點擊“閱讀原文”)
閱讀原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