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是驅動我們經濟發展的“新石油”,但是,最近的數據泄露事件表明,我們應該對個人數據的分享保持警惕。重新掌控個人數據的方法是,回歸去中心化網絡,這對消費者和公司來說是雙贏。
?
?
為服務而交易數據
2018 年 3 月,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很顯然將數百萬 Facebook 用戶的個人數據用于政治目的。這樁丑聞讓人醒悟,我們以前對自己的個人數據是多么地不上心。
事實上,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發明人蒂姆·伯納斯·李擔心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缺乏對個人數據的控制。他在 2017 年聲稱,當今的互聯網不再像過去那樣開放。
盡管萬維網最初打算作為“對所有人開放的自由空間”,但是,事實上,它已經演變成一個中心化的系統,由少數幾個如谷歌、Facebook 等互聯網巨頭掌控。
他們的相同處是一個看上去很有吸引力的分享業務模式:他們沒有為他們提供的服務向我們收費。然而,如果我們讀過他們的數據政策細則,就很快意識到我們實則在付費——沒有用錢,而是我們的個人數據。
最近十年的流行語是“數據是新石油”,因此,很顯然,公司擁有的數據越多,他們就變得越強大。
以 Facebook 為例,據說,每個普通用戶的數據大致相當于每年 20 美元的收入。這看起來是相當可觀的數字(尤其是,考慮到 Facebook 擁有 22.7 億活躍用戶),但是,從我們自己作為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完全不多。
讓我們反過來想想:假設我們失去了我們所有的私人消息和照片,我們愿意出多少錢找回它們?當然,對重獲個人數據的控制權來說,20 美元是很小的代價。
?
?
我們不斷地創造與我們個人生活、職業生涯、購物習慣等有關的數據。很長一段時間,似乎沒有人特別擔心我們提供給諸如 Facebook、谷歌等公司的信息量。但是,不遠的將來,我們會希望重新獲得對自己個人數據的控制權。
如今,中心化網絡的業務模式不僅影響我們的隱私權,而且還阻礙創新。只有一個贏家,就是擁有那個最多數據的公司。并且,在很多領域,這些贏家已經確立。這讓他們缺乏新的創新動力。畢竟,為什么要去改變一個會獲勝的比賽?
在這場大數據競賽中,社交媒體公司不是唯一的參與者。幾乎所有公司都在收集自己客戶的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大數據公司。甚至,超市都在追蹤并分析我們所購買的商品,并根據我們的個人資料向我們發送個性化廣告。對很多這樣的公司來說,數據只是一個達到目的的手段:他們需要數據來優化服務或銷售。
但是,實際上,他們對擁有或管理這些數據沒有直接的興趣。此外,對數據的擁有意味著公司越來越多的責任,尤其 GDPR 生效以來。如果公司存儲這些數據,那么,必須保護這些數據。
想象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
到 2035 年,我們將重新獲得對個人數據的控制權。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在哪里存儲這些數據,而不是依賴我們使用的應用程序。我們的個人數據將存儲在所謂的“數據 pod”中,我們自己可以來控制這些“數據 pod”。
在理想情況下,我們每個用戶都將擁有多個數據 pod:一個用于個人數據、一個用于和工作相關的信息、一個用于公文等等。我們發布的所有內容都將存儲于我們自己的“數據 pod”中,存儲在我們自己選擇的服務器上。
為了實現類似于社交網絡的功能,我們當然需要分享一些數據。只是在 2035 年的去中心化網絡中,我們將能夠分別為每個應用程序選擇我們希望提供的數據 pod。
我們仍然保持對數據的所有權,不制作副本,相反,我們將只把應用程序鏈接到我們愿意開放的數據 pod 的部分。要實現這一點,必須滿足一個重要條件:應用程序必須能夠重用其他應用程序創建的數據。
用一個現在的例子來解釋一下:假設我們所有的朋友都使用 Facebook,但是,我們更喜歡一個不那么流行的替代應用程序 Ello。在 2019 年,選擇 Ello 將意味著我們無法和任何朋友進行互動(除非我們是引領潮流的人,能夠說服他們和我們一樣使用 Ello——但是,那只是用另一個中心點來替換一個中心點)。
而在 2035 年,我們的朋友使用哪個社交網絡將變得無關緊要。由于應用程序將不再擁有任何數據,它們將僅僅作為不同的界面來查看來自我們朋友的數據 pod 上的信息。
因此,我們在 Ello 上能夠看到朋友們在 Facebook 上的貼文并和他們進行互動。因此,應用程序之間的切換將變得更容易,它們之間的競爭將基于服務質量而不是數據所有權。
目前,一半的互聯網隱藏在數據孤島中,這些數據孤島分屬于幾個公司。這幾乎和我們的瀏覽器可以決定我們能夠訪問哪些網站是一樣的。想象一下 Safari 用戶無法查看任何由谷歌 Chrome 用戶創建的網站。那么,這和社交網站決定我們可以聯絡哪些朋友或聯系人一樣沒有意義。
?
?
在去中心化的愿景中,數據存儲和應用程序將成為兩個獨立的市場。社交網站將嘗試用其對用戶更友好的服務以勝過其他網站,而不是純粹用它們擁有的用戶數量。提供數據存儲服務的服務器也將有一個新的市場。
大數據時代的終結:然后呢?
去中心化的網絡破壞了大數據業務模式。它改變了應用程序的競爭方式:它們將不得不用創新來說服客戶,例如用戶友好的界面、最佳的消費者服務、完美的數據安全性等等,而不是通過已經擁有的大量現有成員的數據來吸引新成員。
并且,更重要的是,它們也將必須用另一種方式來賺錢,即通過收取年度訂閱費。或者,有可能讓我們選擇是支付費用或(有意識地)出售我們的信息。關鍵是,這種思維方式創造了選擇和多樣性,從而帶來機會。
奪回我們對數據的控制權,其影響當然將遠遠超過社交媒體的范圍。比如,如今大多數消費者并不真正知道超市掌握他們的哪些信息,更不用說對這些信息施加任何控制。在去中心化的系統中,消費者將擁有他們所有的數據,并將擁有(有意識地)‘出售’這些數據的選擇。
一眼看上去,這可能對超市來說是個很大的劣勢,但是,實際上,這也是一個機會,可以獲得比他們自己能夠收集的更多數據。這變成了一個交易比賽:消費者可能同意分享他們所有的個人購物數據(來自各個超市),作為回報,他們獲得個性化的折扣。如果超市 Y 注意到我們總是從競爭對手的店里購買酸奶,他們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乳制品的個性化折扣。這使他們可以分析其客戶完整的購物行為,提供有價值的見解,以優化他們的報價。
為什么現在是我們奪回隱私權的好時機?
轉向(或實際上是回歸)去中心化網絡,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說服人們這樣做很重要。對數據隱私權的關注日益增長,無疑是朝正確方向邁進了一步。2018 年,歐盟通過推出 GDPR 發出一個重要信號,旨在給予個人對自己數據更多的控制權。
像 GDPR 這樣的條例也讓公司擁有數據的成本變得更加昂貴,這可能刺激他們轉向不同的業務模式,尤其是那些只把大數據當做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作為其業務模式的核心組件的公司。
公司將需要開始以不同的方式來考慮數據。就像石油,數據不應該被保存和存儲,而應該變成能讓引擎運行起來的物質。
有趣的是,把對自己控制的數據還給人們不是意味著數據會變少。事實上,從去中心化的角度來看,由于公司也將能夠請求訪問競爭對手收集的數據,因此,數據甚至更多了。
原文鏈接:How We Regain Control of Personal Da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