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9月11日-14日,由國務院國資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廣州市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做指導,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機械國際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第四屆廣州國際新能源、節能及智能汽車展覽會在廣州保利世貿博展覽館舉辦。
期間,由車云網和中國機械國際合作股份有限公司舉辦,電動邦聯合主辦的“新生態新勢能——2019新能源汽車大會”于9月12日-13日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三層舉行。本次大會以”新生態 新勢能”為主題,邀請業內重量級專家及企業大咖參會,將圍繞”后補貼時代的新能源汽車生存之道”、“智能充電的大賽道”、“新能源的氫趨勢”等話題分三場進行討論,共同探討新生態下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之道。
圓桌討論:氫能源汽車能成為下一個風口嗎?
主持人:清華大學能源轉型與社會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
嘉賓:中國能源上海氫能研究院院長、中氫科技CEO范欽柏
揚子江汽車集團總工程師雷洪鈞
來必是科技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陳茂華
國能聯盛新能源董事長助理黃發
明天氫能華南區副總經理王汝烈
主持人何繼江:受大會委托主持討論氫能源車是否能成為下一個風口。我們先請問黃總,剛才幾位專家的觀點,有哪些不同意,你有什么新的觀點?
黃發:因為是圓桌會議,我把屬于我自己的觀點,我們做燃料電池市場運營投資環節介紹一下。我們國能聯盛新能源公司,也算珠三角公司第一批做氫能源的項目,我們最開始是做屬于氫能產業的市場終端,最開始是做汽車的,把燃料電池商用車怎么向市場推廣,最重要的問題是太貴了,包括公交車,幾百萬一輛,物流車一百多萬一輛,那怎么推廣?我們最開始是把車買下來,給外面出租,讓市場慢慢認知這個產品,使用這個產品,甚至未來到一定批量的時候,可以大范圍使用。后來發現車子做出來了,但是沒有加氫站,搞不定。后來沒有辦法,我們又開始做加氫站,加氫站做了好幾座,也可以形成一定網絡可以供客戶使用。發現氫氣太貴了,儲存高到無法想象,我們在廣東地方,尤其佛山氫源這個事情并沒有很好解決,到江門、東莞、廣州、珠海運氫,成本非常高,我們又在做氫氣的事情,原來只是做市場終端,后來整個閉環都做起來。今天的議題是,氫能源汽車是不是下一個風口?我們一直做到現在,由原來感覺只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在做,現在全國熱度很高,2018年是元年,2019年我們期待有很好的前進提升空間。我們對這個事情的考慮,市場目前包括各種宣傳或者推廣,大家對于氫燃料電池從原來掃盲階段,以為是內燃,到現在大家都理解屬于電動技術路徑,已經有一定認知,而且我們是從商用車開始,讓大家對氫燃料電池的安全性,或者應用場景有了一個比較好的認知。我們參照過往純電動實現輕量的計劃,以佛山為例,這兩年有輕量氫能源電池公交車置換計劃,包括氫燃料物流車的計劃,基于我們基礎設施已經形成一定網絡,目前我們在佛山水陸空軌都會涉及到氫燃料部分,包括公交車、物流車、環衛車,甚至應用場景的叉車,我們都在做,空軌包括機場我們也在做。軌道我們目前有一條是氫能源有軌電車的線路,在下個月正式上線。我們做了這么多,可能只是示范,或者說小范圍做起來,但是對于整個市場前景是非常看好的,企業參與比重非常大,而且我們做的時候很重要的原因,如何通過市場運作的機制去補貼化。
王汝烈:我接觸氫能和汽車行業才幾個月時間,對各方面的了解和思考不夠深入,抱著學習的心態,過來想默默聆聽的。我說一下我個人的想法,不能代表明天企業的觀點。
氫能汽車是否會成為一個風口?這個話題各方面的媒體也有很多文章,我是贊同的,氫能汽車會成為下一個風口,哪怕氫能汽車將來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只是一些合適的場合使用,哪怕只占10%,也有3千萬輛氫能汽車的量,這個市場是很龐大的。
風口這個說法很形象,我也很喜歡,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這句話后面還有一點,整出一個小翅膀,就能飛得更好。如果靠近風口的時間、位置、姿態不對,可能就會風不起來。運氣好的豬飛起來了,在空中長不出翅膀,后果會怎樣,大家也很清楚。
國內氫能發展的情況怎么樣?通過跟國外各企業進行對比,或者使用者是否滿意進行評價。日本研發一開始是工廠里實行,研發和產業化無縫連接,我們的研發在學校研究院研究樣品,在產業化量產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企業也遇到這方面的困難,也在解決這方面的困難。日本公布產品參數和其他方面的承諾,取的數據是比較保守可靠的。我們很多企業承諾數據的時候,每多少千瓦或每多少萬小時的數據時,有一些令人擔憂。我們和日本的研發使用技術和儲備技術,我們還是有一些差距的。
明天氫能華南區副總經理王汝烈
主持人何繼江:下面的各位朋友也可以向臺上的各位提問,也可以對自己的機構做簡短的介紹,并表達自己的觀點。
提問:剛才聽了各位專家領導在臺上交流,我叫汪盛,我自己說自己是行業觀察者,我發現氫能源有一個問題,就是安全問題,我個人的觀點是,氫能是好東西,按照氫氣能可能有解不開的安全死結。因為氫在元氣周期排表最前面,特別是最輕,無色無味易燃易爆危化品,我在網上看到很多專家的文章都是說在開放空間,氫氣很快就逃了。所以說氫能安全的觀點是不成立的,剛才各位專家在臺上展示了氫氣應用場景,轎車、客車、物流車,是封閉空間,剛才雷博士的一張照片,氫氣瓶或者燃料電池以及連接管路也好,都是在下面,也就是說如果車的整個生命周期,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處顛簸,無論是氫氣瓶接口,還是燃料電池的接口,只要漏氫,漏到封閉空間,跟空氣一混,不需要煙孔,只需要靜電,一摩擦就有可能引起爆炸,所以這個特點我們是回避不了的。
還有儲氫是不是安全?氫是否安全,不在于高緣、低緣,如果要漏氫,由于氫的燃燒和爆炸能量需求極小,只有天然氣3.4%,只有柴油和汽油的4%-5%,非常小。現在網上說,上海把天然氣跟氫氣混站,這樣非常危險,天然氣、氫氣、柴油的加油站,漏氫的話,柴油可以聞到味道,注意煙火。氫如果漏了根本不知道,所以容易爆炸,我的結論是,氫能燃料電池車不是風口,是坑口,已經把我國新能源汽車帶到坑里去了。
主持人何繼江:我們五位嘉賓應該是范老師從業經歷最久,我們請范老師回應一下。
范欽柏:第一,剛才說的氫氣和天然氣混合,1972年美國燃氣技術研究院已經做過了,20%的氫加進去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安全是一個相對概念,我們的氫氣燃料是汽油能量的3倍,但是同胞們,氫氣比較輕,汽油重量是它的3倍,體積只有0.1%,氫氣很難帶走。氫氣容易爆炸,密封體系,昨天有一位同事問我,美國家里一般有幾輛車?我國的車子是美國的幾倍。燃油汽車、氫汽車,在車庫放在一起,氫氣如果漏了,第二天開燃油汽車的時候一打火不知道,爆炸了怎么辦?如果氫漏了,這個不要擔心,我們有技術,我們有消氫器,所以安全是相對概念。
中國能源上海氫能研究院院長、中氫科技CEO范欽柏先生
前面幾位講鋰電池和燃料電池,燃料電池是不對的,因為這是一個能量轉換體系,不是電池,不是儲能,是能量轉換。鋰電池我也做過,是電能存儲系統,所以剛才說是否是風口上?就看場景在哪兒。剛剛雷總講得很對,比如說美國車子都比較大,電動車在美國下架了,沒有人買,我們開出去的時候一看,還有多少電?我這次充100%,下一次不一定充100%。所以我們不能說一個好,一個不好,這有互補性。
提問:國產的產業政策我們應該充分討論,因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想請問在座的各位甚至臺上的專家,全球安全行業的專家,如果有一客車拉了一車炸藥,是不是應該武裝嚴送,這是很危險的。如果客車里面漏氫,氫氣跟空氣一混合,比如說輕軌漏氫,在封閉空間里面,車門一關,就是一個炸藥庫。
雷洪鈞:氫是危險的,氫燃料客車是安全的。
提問:我純粹是一位體驗者,一位觀察著,我姓李,網名是“鋰電池”。
各位專家之前的演講沒有聽到,我現在提三個問題:
第一,都說氫動力是零排放,我個人認為在使用環節,雖然接近于零排放,但是不是零消耗,要耗氧。耗氧如果城鄉結合部大片樹林的地段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大城市,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耗氧會不會對環境有影響?
第二,作為國家戰略,前段時間已經明確純電動是主攻方向,新能源主要使用于大型車輛。我想請問各位專家,在應用場景方面,像軍事方面,比如說未來的坦克、大型軍艦,還有大型工程機械設備,對能量爆發力要求很高,這方面是不是氫能應用的重要場景?軍事特種應用。 ? ?
雷洪鈞:第一,感謝你,我也有這個問題,就是耗氧的問題,后來我朋友跟我說,那種氧氣可以忽略不計的。氫氣跟氧氣結合,氧氣可以忽略不計。
范欽柏:燒汽油的時候也需要氧,并且汽油分子需要的氧比氫氣分子多得多。所以安全問題,不能說因為一個問題把一個技術殺掉。
氮氣儲能,在美國有的地區很干燥,有的地方很潮濕,這本身就是能量,干燥的空氣送到潮濕的空氣,吸收這個東西就會產生能量。我們要考慮成本、壽命、產業鏈。
黃發:為什么我們把氫能加快力度或者加大工作往市場推?就像我們做設施建設的時候有幾個評,安評、環評、交評,為什么我們把這些做好,才把事情落在實處。因為氫能產業鏈很長,市場端不用的話,往中上游怎么推都推不動的。
現在也很多的朋友問純電跟氫能怎么PK?應用場景怎么考量的?很長時間是并存的,根據應用場景需求,未來時間是很好的補充。以物理為例,我們所說的城市配送這一塊,電動車做得也非常好,可能只是在于充電時長,或者續航里程對某一些用戶來說,還沒有很好解決痛點,但是城際運輸方面,重卡甚至未來我們發展的一些應用,在城際運輸方面,氫燃料電池優勢就特別凸顯。
國能聯盛新能源董事長助理黃發
今年純電動退坡后,氫能十條上來,大家一窩蜂做氫能。首先氫能源,純電和氫燃料是應用并存,要根據應用需求,我們做很好的發展推動。氫燃料的優勢,大家還是要找更好的機會或者更好的平臺去了解,尤其安全性方面,為什么我國在推動氫能產業首先以商用車作為突破口,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對于安全性方面,讓大家可以更好的進行認知或者有一個理解的過程。
最開始我們也是公交車運行,包括數據采集,整個環節方面對于技術性、功能性的分析,對于安全性,如果在市場產品來說,公交車算是要求最高的,畢竟是老百姓出行的重要工具,氫氣在目前所推廣的應用場景來說,它的安全我們認為是非常好的能量代替品。雷總剛才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能源這件事情,都會有它的危險,但是怎么把它做安全,就是我們在座很多朋友需要做的事情。
范欽柏:關于臭氧層問題,美國加州大學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一篇文章,就是2001年,氫氣放出來后,會往上跑,跑到臭氧層,氫氣和空氣、氧氣是很穩定的,但是到了臭氧后,碰到臭氧會反應,氫氣漏得厲害,臭氧層就損害了。這個文章發了后,我們氫能就發展不起來,但是有待定論,關鍵是氫能不能跑到臭氧上,因為我們有閃電,閃電就跟氧氣反應掉了,不會跑到云層上去,就像氫氣球一樣,它飛不遠。
提問:我來自日本,我姓周。我一直有一個問題,大家現在行業達成一個共識,卡車用氫燃料電池,這是比較適合的車種,乘用車在國內推起來可能相對滯后一些,因為價格比較高。在城市公交、大巴方面,國內推純電傳統大巴,電池50萬公里,客車一般8年到10年左右,電池50萬公里,五六年就報廢了,這時候要換電池,經濟性是需要考慮的。氫燃料客車行業里,今后是并存還是完全被氫燃料所代替?
黃發:這個課題我們企業一直在做,尤其以客車為例,目前我們能收集到市場在應用的幾種堆,使用壽命,像雷總剛才說的,如果正常的采購8年的質保期,我們在用的一些堆要換兩個甚至三個。
目前電堆使用與純電電池更換來說,電堆更具備優勢,因為如果氫氣的質量能保證的話,電堆還可以再次回收利用,這是我們自己做過有效數據分析得出來的結論。而且在于客車的使用,尤其長途客車,基礎設施(加氫站)完備的情況下,城市網絡、高速公路的配備,都可以滿足的話,充氫的速度、加氫速度跟加油是一致的。尤其未來的一些加壓標準,能夠更開放的話,要比加油還快,畢竟是長途運輸,無論客運或者物流,新燃料電池產品的使用特別具有優勢。
?雷洪鈞:我有一個困惑,現在城市客車我不敢定義,現在有高鐵的情況下,到底多少為長途?500公里定位長途,好像說不過去,1千公里,現在長途客車基本都在下滑,所以長途客車是什么我也不敢定義。
揚子江汽車集團總工程師雷洪鈞
我估計長途客車可能性不大了,跑300公里,廣州到深圳,今后是否還有長途客車我都不敢說。原來跑湖南長沙或者武漢、河南都有,客車行業尤其是長途客車,可能都沒有生存了,不允許生產了。
提問:各位專家好,我來自北京能源集團,我們有很多的風電、光伏發電、燃氣發電。最近我們想投資布局一些氫能相等,包括自主開發或者和產業上下游企業合作,懇請何教授或者其他專家給我們一些投資方面的建議。
陳茂華:我國現在是不缺電、不缺能源,我們有很多富余的能源,水電有富足、風電有富足,富足的能源怎么利用起來,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富足能源制氫是很好的方式,可以提供源源不斷便宜的干凈的氫來源,所以京能集團可以往這方面發展,歐洲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水電解,通過光伏、電解水產生氫氣,有很多應用場合。所以這方面是可以考慮的,解決氫氣來源的問題后,老百姓使用氫氣很便宜,發現比燃油便宜,自然而然會來買車。
再把電力成本加上去后,這個產業才會健康發展。我認為電力的成本,還有70%的下降空間,以前我們覺得節能燈,剛開始的時候,LED燈比節能燈貴7倍,現在LED燈的成本是節能燈成本的40%,隨著越來越大后,整個產業的材料技術、技術科學都會往那邊走,就會把成本往下降很多。我國還是比較擅長算成本的,所以后續成本會降很多的。
來必是科技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陳茂華
提問:我想請問氫能安全問題如何監管?誰來監管?能不能監管?好不好監管?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陳茂華:任何行業都有標準的,管理氫能安全問題,國家一定會制定標準,只要我們在這個標準下執行就是安全的。
黃發:氫氣當前還是危化氣體,國家制定了標準,如果向能源轉移,能源監管也是有標準的,這個事情大家都考慮,國家考慮得還比較全面一點,所以這個事情我們還是要多了解比較合適。
范欽柏:我們公司在北京,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用氫氣我們花了八個月時間,安檢所有東西都備案,國家標準比較嚴,安全是可靠的,請放心。
提問:我是來自東風日產技術中心的,負責東風日產乘用車研發,因為氫能汽車風口起來,現在很多乘用車汽車做氫能電池儲備工作,我也是做相關調研工作,做氫燃料電池跟乘用車企業來說,現在可能稍微早了一點,其實只想做終端,就要開始操心上游的事情,雞都還沒有出來,就操心蛋的事情,可能有一點太早。但是太晚對乘用車企業來說,錯過了風口,就錯過進入市場黃金時間。所以各位是怎么看我國燃料電池價格下降的趨勢,就是時間點?燃料電池乘用車市場什么時候會起來?
?雷洪鈞:我跟東風領導比較熟,至少在十年以內不要考慮燃料電池在乘用車上規模推廣,研發可以,別做市場。時間是十年以內暫時不要想,商用車差不多,乘用車是老百姓買單,安全都解決不了,你怎么解決,沒人買,商用車有辦法,乘用車沒有辦法,老百姓的彎轉不過來。
主持人何繼江:燃料電池在工藝上的有效時間問題,比如說北京污濁的空氣有可能會對壽命帶來影響,花粉也是很重要的要素,對于燃料電池壽命影響比較大的因素,幾位專家能不能從技術上做一點分析和預測?
雷洪鈞:雖然今天的燃料電池核心材料,我們說是8年,實際上是9年才能報廢,報廢國家有補貼,但是第二年、第三年肯定沒有補貼了,公交公司自己買單,公交公司不愿意。但是我提一個建議,如果搞燃料電池,比亞迪怎么做的?比亞迪是十年包換,后來比亞迪做到了,兩年電池就不行了,就換回去。 ? ?
主持人何繼江:換是好主意,但是要錢。出租車司機說兩年確實比亞迪換了電池了,這要很多錢的。
雷洪鈞:這錢是比亞迪自己出的。
主持人何繼江:產業鏈要承擔這個成本。
范欽柏:我是做氣體行業的,做了20多年的氣體,氣體的存罐,要有去敏感化,這個產品如果對什么都敏感,我們把底下的用戶作為傻瓜,這個產品才能賣得出去。包括現在隔膜都是買的國外的,國產化也是一個問題。剛才雷總說10年時間報廢,10年我早退休了,這是好時間,希望是10年。只要看3年,在市場上要么成功了,要么死了,燃料電池幾十年就是這樣,上上下下,所以只要看3年,不要看10年。車企是用戶,不是做氫能的,能源企業起來了,才能把氫能搞上去。
主持人何繼江:每一位嘉賓以簡短的語言總結一下自己的觀點。
王汝烈:氫能是需要大力發展的,我們公司每年20%的成本下降,三年之內,成本跟市場接軌。壽命這一塊,空氣、花粉方面的問題,通過物理揮發、過濾器基本上可以解決,還有膜電極,材料方面,我們都在做改進。這些問題都能解決,所以氫能源汽車還是會在某一些場合使用。純電動是主要,我也贊同,畢竟氫能源發電是分布性的,肯定不如電場發電的規模和成本效益,假如說城市軌道或者非接觸性充電,這個問題解決掉,或者像我們看科幻片一樣,有軌道的交通,一邊走一邊充電,純電動的問題就解決了。
黃發:我們以前只是以氫氣作為概念,現在我們以氫能作為概念,我們當前在做的是一場能源的變革,這也是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前我們做氫能產業,尤其珠三角地區能夠有這么好的落實,其實也跟我們政府、市場對于技術、應用的認可相關。我相信在廣州以及周邊城市,氫能產業在未來時間必定能發展得越來越好,也希望更多的伙伴加入到我們這個圈子,一起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
陳茂華:我國在2050年退出所有燃油車,我相信到時候氫能源汽車肯定不會替代電池汽車,它是一種補充、輔助。能源安全角度來說,肯定需要另外一種方式的存在,如果哪一天沒電了,社會就停擺了。所以氫能電池和鋰電池會同時存在。氫能電池比國外也沒有晚多少年,所以這是機會,可以一起起步把這個產業做好,可能我們技術上、成本上有很多困難,但是方法肯定比困難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國家給你補貼,就是讓你實踐的,肯定會找到一些問題,所以未來是有大量發展空間的。
雷洪鈞:氫能已經到了風口,但是你是豬肯定飛不起來。另外還是建議剛才的提問者,還是投市場,不要投材料,國家補貼肯定是補產品,要拉動科研,因為你不是學校,你給我投資,保你賺錢。
范欽柏:第一,鋰電池和燃料電池是沒有沖突的。第二,三年之內大家見分曉。第三,大家要有信心,為什么我在美國生活了28年,還回來和大家一起工作做這件事,我是有信心的。謝謝大家。
主持人何繼江:我8月份在瑞典考察了挺長時間,最大的能源公司原來做水電的,在很多城市有一個巨大的廣告,廣告牌寫上,在一代人之內淘汰化石能源。
作為能源公司有這樣的勇氣和戰略思考,我們非常敬佩。氫能電池汽車也是為了實現交通汽車零碳化、零排放,所有有助于實現零排放的技術路線,我都舉雙手贊成,希望在座各位企業家在考慮氫燃料電池車能夠賺錢的過程中,還要考慮生產、制造、消費等各個環節,都要盡可能減少污染、減少排放。祝愿大家。
主持人何繼江:有請各位合影留念,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