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9月11日-14日,由國務院國資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廣州市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做指導,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機械國際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第四屆廣州國際新能源、節能及智能汽車展覽會在廣州保利世貿博展覽館舉辦。
期間,由車云網和中國機械國際合作股份有限公司舉辦,電動邦聯合主辦的“新生態新勢能——2019新能源汽車大會”于9月12日-13日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三層舉行。本次大會以”新生態 新勢能”為主題,邀請業內重量級專家及企業大咖參會,將圍繞”后補貼時代的新能源汽車生存之道”、“智能充電的大賽道”、“新能源的氫趨勢”等話題分三場進行討論,共同探討新生態下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之道。
論壇期間,清華大學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以“氫能發展與零排放交通”為主題發表了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清華大學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
大家好。氫能在我們共同能源轉型中可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們今天探討零排放交通與氫能的問題。
首先說一下宏觀背景情況,2015年的巴黎協定習近平主席也參加了,這個協定說在本世紀下半葉要把地球溫度上升控制在2度以內,爭取控制在1.5度內,需要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凈零,中間特別提出1.5度目標,以前沒有做過特別研究,所以又委托IPCC用三年時間,去年(2018年)10月份在韓國仁川發布了《IPCC全球升溫1.5度特別報告》。
報告說要實現1.5度目標,就要在土地、能源、工業、城市、建筑、交通和城市方面進行“快速而深遠的”轉型。
具體而言,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水平下降約45%,到2050年左右達到“凈零”排放。中國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還是有所增加,政府承諾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然后減少。
基于這個報告希望的,2030年減排45%,相差甚遠。7月份我去英國考察了解到,英國政府受到這個《報告》后,馬上組成委員會出一個應對策略,經過幾個月時間,五月上旬委員會提交一個材料,應對策略是2018年英國曾經有一個氣侯變化法,明確在2050年比1990年減排80%,這一次政府意見是要提高減排力度,2050年比1990年減排100%,議會很快通過了決議。
英國各界、各黨派的與會代表對溫室氣體、氣侯變化、環保問題高度重視,現在英國法律已經通過了,6月27日生效,英國國家電網也發布了研究報告,決定到2025年使電力系統具備接納100%零碳電力系統的能力。 全國減排力度中,交通需要在里面承擔更重要的角色,英國煤電大幅度減少,使電力行業不再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大來源,而是交通。
德國電力系統轉型中,風電和光伏都在德國能源中占到相當大的比重,特別是4月30日這一天。丹麥風電很多時候風電會超過全國風電負荷。
從能源系統的角度,風電、光伏可再生能源資源總量不成問題,目前來看價格也不成問題,因為光伏基本上平價。現在要考慮的是電力系統有大量的風電光伏波動性能源,系統的靈活性誰來提供?因為電力系統需要平衡,未來電力系統靈活性挖掘、管理、調度和交易。我們通過電力系統提供靈活性、熱力系統提供靈活性,交通系統提供靈活性,需求側提供靈活性。交通系統提供靈活性,其中有一個情況,比如說以電動汽車為例,我們希望未來電動汽車在中午12點光伏發電的時候去充電,這樣可以解決一部分電力系統的矛盾,我們也很希望氫能汽車在這個系統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我們可以通過電力系統、風電光伏、太陽能,未來的能源系統全部是可再生能源,波動性光伏可以直接用于電力系統,電動汽車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同時我們希望電制燃料起到靈活性角色,未來中國光伏會越來越多,或者凌晨風電越來越多。中午的光伏或者晚上風電過剩的時候,用電制氫氣,或者把氫氣直接用于交通系統,或者把氫氣儲存起來,再把它變成甲烷,甲烷再進入天然氣管道,未來100%可再生能源系統,包括交通系統基本上是可以的,但是成本的問題,還需要考慮。
瑞典氫能發展比較有特色,有一個示范項目是謝萊夫特奧,夏天太陽很長,冬日的時候早晨9點35分才出太陽,下午1點27分,太陽就落山了,光照特別少,這樣造成非常嚴重的問題,這個地方的光伏在冬天的時候只有夏天1/17,在廣州冬天和夏天差別很小,但是在瑞典差別非常大,也就意味著冬天三個月光伏幾乎不發電,不發電要用光伏獲得能源怎么辦?他們正在建設利用太陽能供暖的房屋,如果這里可以實現,地球上哪一個地方不能實現?他們用太陽能光伏+氫能組合來實現。氫能作用是跨季節儲能,把夏天的能源儲藏到冬天使用,顯示的是儲能的功率大小和儲能時間長短的表格,電動汽車的電池規模相對比較小,因為沒法做得很大,成本太高。相對而言儲能規模可以做得大,但是沒有辦法跨季節,既可以很大又可以跨季節,目前氫能是非常重要的形式,在加拿大、挪威、瑞典這樣的國家,發展氫能首要原因是氫能具備大規模跨界儲能的能力。
日本的氫能發展,電解水制氫,如果有地震的時候人們到廣場上用燃料電池供暖,這是災備系統。
松下公司提供的氫燃料電池,功率很小,高1.6米,裝在戶外。現在日本有27萬戶左右的戶用燃料電池,以天然氣制氫供暖。這個東西很貴,大概19萬人民幣,因為電費并不多,為什么要用這么貴的氫燃料電池。我跟日本人打交道感覺出來,可能有一部分因素是因為災備,一旦發生地震,用能源可以供應,這樣價格就不是因為供電的問題,而是災備問題,這一點和中國的思維有很大的差別。
在日本東京城里的燃料電池加氫站,中間是亞洲開發銀行能源首席總監,這是原來國際能源署的陳總,我們三人去考察,有兩輛出租車去加氫,液體加氫站,把零下200多液氫升溫到零下40多度,現場看著很流暢,幾分鐘時間全部弄好。
這是我在瑞典去年考察的一個項目,位置是在哥德堡北緯57度的地方,我們去拜訪了哥德堡零能耗建筑,建筑面積500平米。屋頂上中間三排是太陽能制熱板,兩邊是光伏,南立面也是光伏,西立面也裝了光伏,一共裝了24.5千瓦的光伏,用光伏和光熱滿足500平米建筑的電、熱和交通的全部需求。熱系統使用熱水罐,一個低溫、一個高溫熱水罐。電系統有5千瓦的燃料電池,邏輯是在夏天的時候,白天光伏發電給建筑使用,多的電存電池里面,電池晚上給建筑供電,電池充滿后,就啟動電解水制氫裝置,把氫氣儲存起來,冬天再用氫氣給燃料電池供電。這是制氫裝置、管道和氫瓶,氫瓶不能放在地下室,放在院子另一個小屋里面,到冬天就可以利用。房子500平米,有兩輛雷諾的電動汽車,用得不多,老頭已經70多歲了,夫妻倆在這兒住。有1500千瓦時電太陽能制氫,冬天用2200立方米用于冬季為房屋供應和供電,800立方米剩余氫可用于計劃氫燃料電池汽車。這是24.5千瓦光伏,500平米房子,每小時2立方最大制氫能力,300帕的壓力。這是一位70歲老頭修了一套房子送給老婆的禮物,房子修好后,很多人來參觀,大家很感興趣,說能不能給我們搞一個?如果老頭找一個人投資成立公司,給大家提供解決方案,解決方案的名字叫RE8760,一年365天,8760小時都是用可再生能源。
還有PowerCell項目,20多公斤氫能量電池可以很輕松拿起來,除了上面兩個房子之外,第三個項目我也考察了。
瑞典當地政府在PowerCell公司做的加氫站,這是我8月份剛去考察的,位置是瑞典的瑪麗斯塔德市,他們在這兒建了全球第一個光伏加氫站,而且無人值守,體積特別小,大概加氫站也就一個集裝箱的位置,這是制氫裝置,這是來源、光伏。我數了一下板子,大概200多千瓦的體量,位置就是在一個環島的角上,因為瑞典這些地方,沒有收費站,所以高速路很容易下來,離高速路很近的位置有一個環島,環島四周就是麥當勞、加油站,對對角的麥當勞,還有幾個充電樁,這個城市提出要建電動城市,大巴車改為電動的,居民也可以用電動車,再做一個無軌充電公路,這是歐盟項目的一部分,可以讓歐盟的電動車暢通整個歐洲。光伏加氫站可以避免大規模場地運輸,帶來的一系列成本問題和安全風險問題,當然需要合適的空間,瑞典我感覺200千瓦比較容易,在中國如果在加氫站高于200千瓦可能有一點緊張。
這是我5月1日在大同看到的,大同要搞新能源加氫站,今年五一干成了。這是制氫加氫一體站,用電網電電解水制氫,不液化,與瑪麗斯塔德相比,它的裝備比較大,加壓系統占比較大的地方,技術路線有很大的差別,因為我不懂技術,也不知道什么情況,但是明顯感覺在占地上有很大差別。大同也有幾十輛氫能車也開始跑了。
交通系統中,船舶是比較重要的點,長江上有2千公里的航道,長江貨運量相當于全國鐵路貨運量2/3,現在長江污染很嚴重,用氫油燃燒,空氣污染很嚴重,油漏到長江里面去造成污染。船舶有發動機,噪聲污染很嚴重。
現在習總書記提出長江大保護,航用能源問題是很大的問題,怎么把航用能源改為清潔系統,長江上游大量水電站。長江流域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1萬噸,一氧化碳為9.4萬噸,碳氫化合物為2.5萬噸,氮氧化物為18.9萬噸,金屬離子為1.5萬噸,占全國內陸河流排放量的56%,長江上游水電站“棄水”現象嚴重,2017年四川省放水電量約為139.96億千瓦時。如果在中下游港口可以建一些光伏加氫站,可以對長江航用有比較好的解決。
我們再說一下技術的思考,船舶體積比較大,在船上做氫能源電池工藝難度比車輛稍微好一點,希望各位專家提出一些建議和思考。挪威在這方面已經加速了,挪威的峽灣是非常美麗的景觀,為了保護峽灣,挪威宣布峽灣所有船舶必須改成零排放,用電還是用生物燃油和氫燃料電池,目前在電和氫燃料電池挪威受到更大的支持。去年9月份挪威汽車銷量中,50%以上來自電動汽車,政府政策很多,一個是燃油很貴,挪威汽油價格比中國高80%,燃油很貴。而且大城市收取擁堵費,停車位燃油車也貴過電動車,大家發現新買車,買電動汽車雖然貴一點,但是比燃油汽車劃算,所以大量人換成電動汽車。挪威電動交通和氫燃料電池交通,零碳交通技術路線基本上浮現出來了,因為他們本來都是氫力電力,沒有燃煤電場也沒有核電,96%來自水電。
中船重工提供的資料,研究的全國船舶燃料電池系統,這是中船重工做的項目,380千瓦時,75千瓦燃料電池的船舶,長江上游很多船舶,各種各樣的船舶,其中有一些船舶我們認為具備條件先行一步,在座各位也可以研究一下這個機遇。
目前氫燃料電池車有補貼,船沒有補貼,所以你們想做的我們一起研究一下,怎么把相關政策建議定到決策部門,給船舶增加一些補貼和相關的推動力度。
中船重工提出一個建議,他們用液體儲氫,這也是可行的選擇,但是工藝成熟度和成本上有待考察,遠沒有到馬上規模化的地位。我們測算的棄水情景分析,大概是16%的水平,在長江上,或者用LNG的發動機,或者摻30%氫的燃氣輪機發電,或者純氫燃料,如果把長江的問題解決了,珠江的問題也應該可以解決。水域問題解決了,沿線加氫站建設可以帶動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我們的交通船舶、陸上車輛協同,共同推動零碳交通建設,這是很美好的主意。
這是我們對長江航運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并納入碳排放市場。這是我的一些思考,我個人認為在乘用車領域,還是要以電動汽車為主,氫燃料電池汽車可以發展,但是估計短時間內很難挑戰電動汽車主體地位,目前中國電動汽車主要是煤電,減排效果當然就不好了,所以以后還是要在電源方面想辦法,把煤電干掉,用更多清潔燃料。
無人駕駛技術、還有汽車共享技術,三項技術會重塑交通系統,因為公路與光伏技術結合,將推動交通系統走向零碳排放。大貨車有可能采用以氫燃料電池為主,電動汽車為輔的方案。電氣化公路與無軌電動貨車,無舷充電等技術組合可以使貨物車間大幅降低對燃料的依賴。鐵路已經全部電動化,鐵路與光伏的結合有助于鐵路使用更低碳的電力。
現在交通系統中,很大的挑戰是航空燃料,飛機用什么燃料的問題,這個難度很大,中短期需要提供生物燃油的比重,生物燃油從哪里來?中國地溝油是一個龐大的來源。
下一步氫燃料電池飛機上的應用中長期來看前景是可以預期的,因為火箭早就用氫能了。從中長期來看,飛機能源系統突破性創新或者交通技術巨大變革,比如說時速1200公里的超級鐵路,可能對我們交通系統帶來巨大的變化,現在飛歐洲10小時,飛美國十幾小時壓力非常巨大。
這是我今天5月份的一次考察,帶著兩輛電動汽車,蔚來ES8、北汽EU5,跑了六省,實測結果認為中國電動汽車已經具備長途行動的能力。下一部我們希望在更多省份,乃至到歐洲、美國共同測試電動汽車創新能力,如果你們有氫燃料電池車,也希望合適的時候敢于給我提供一輛測試一下。
我們不斷實踐、不斷推動創新,用你們的創新再推動我們的實踐,我相信我們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實現交通系統的零碳化。歡迎大家關注清華大學能源轉型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我的報告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