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低價,只是幫更好的品牌培養和輸送潛在顧客,是沒有將來的。
作者:道明寺
來源:微信公眾號“道明寺(ID:Domincy)”
?
前兩天開業的Costco刷屏了,盛大的公關活動非常成功,社交媒體上的稿件鋪得滿滿的,可能最近兩年生意真的很難做了,Costco的火爆給大家打了不少雞血,但我還是悲觀地認為這種模式在中國不會創造奇跡。
Costco的商業模式說起來并不復雜:
這套理論在國外很有效,因為毛利已經提前收取了,接近于成本的定價會產生明顯的價格比較效應,讓用戶覺得自己真的少花錢了(實際花的錢可能更多),但這套方法在中國沒什么用。
1)中國大部分零售商無需提前收取會員費也可以實現類似的低價,特別是電商渠道。
2)Costco模式的核心是通過2和3這兩個方法對遠程供應鏈的有效整合來節省成本的,但中國的制造業和零售業離得非常近,這種整合早就完成了,這兩個方法在中國是不能再節省出成本的。
3)收取會員費以及減少SKU這種方式,會壓縮Costco在中國的布點能力,因為只有部分大城市用戶才能接受這種模式,這將導致Costco的規模受限,采購成本反而會高于更大規模的本土零售品牌。
4)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渠道龐大、復雜、多元化,任何一個零售渠道都無法壟斷,因此好的品牌都會控價,不控價的話,沒有地產成本的淘寶必然天下無敵,而控價的話,Costco跟大家都一樣。
5)在中國,零售業壓縮成本的努力,遠遠不及商業地產的成本上漲速度,開源比節流更重要。
然而,Costco開業的時候不是很火爆嗎?
開業的時候想達到停止營業的火爆程度是很容易的,業內有非常成熟的方法論,無非就是虧錢賣。
例如:一毛錢一只雞蛋,任何超市都可以馬上癱瘓,這種方法可以持續一天、一周,任性的話持續一個月也可以,但不可能持續到永遠。
以Costco賣的茅臺為例:如果轉手就能賺800的話,供應商就會請出所有員工和家屬去排隊搶購,搶到了運回倉庫再供應給Costco,不斷循環套利直至把你虧死為止(一個產品只要愿意低于成本價賣,供應商就有動力循環套利),所以Costco的低價茅臺就是一個虧本炒作,貨源極少,賣完就沒了,是不可持續的。
在中國,低價從來不是一種核心競爭力,低價只是一種非常基礎的門檻,人人都可以做到。
中國跟其他國家在零售上最大的區別是制造和銷售的距離太近,物流、渠道和移動支付非常發達。這里已經沒有中間商,你不用壓縮成本,因為競爭太激烈了,生產廠家在壓縮成本方面已經做到了極致,10家門店的采購量和100家門店的采購量,在成本上相差無幾。
更可怕的是,中國很多廠商是負毛利銷售的,再把在途資金和由此產生的信貸挪到第三方產業(炒股炒房)去盈利,所以拼低價是沒有盡頭的。
Costco的低價在國外是驚喜,但在中國就是空氣一樣尋常的東西,中國企業在虧本賣貨方面根本是沒有底線的。
事實上我真的不怕麻煩地比較過,Costco在公關稿里列出來的低價商品,全部都可以在淘寶或京東找到更便宜的。
低價并不性感,拼低價是中國零售行業最大的窘境,大家都沒有做經典品牌的追求,只懂得瘋狂讓利搶客戶。結果就是整個產業鏈都賺不到錢,犧牲環保,犧牲產品質量,犧牲員工福利,犧牲創新投入。
最重要的是,大部分以拼低價為定位的企業,生命周期都很短。
對Costco來說,中國市場不是一個機會,而是一個大坑。
寫完上面這個問題,左思右想,索性把最近雕爺的“新消費滔天巨浪”理論也點評一下吧,因為都是同一個問題。
這篇《真別懷疑了,“新消費”滔天巨浪來啦!》的刷屏文章里,雕爺提到的理論框架有三:
雕爺理論的核心,是通過以上三種方式融合,創造了一種新的品牌方式,形成了“新消費的滔天巨浪”。
這一輪增長的原因:“滔天巨浪”是一個現象,并非本質。
這幾年來,各種各樣的增長現象,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小鎮青年的消費主義崛起。
因為人均收入的增長,小鎮青年們終于開始放開手腳買東西了。
第一輪增長,是小鎮青年們買了智能手機,所以前幾年手機公司的業績普漲,特別是oppo和vivo這兩家立足于線下的知名品牌,業績一路猛升。
第二輪增長是社交媒體同步。
小鎮青年們有了手機,就有了微博下沉戰略的成功,使新浪微博的用戶數據大漲,然后快手和抖音也實現了爆發,這些增長現象都歸功于手機的普及。
第三輪增長是消費。
當小鎮青年通過社交媒體近距離觀察到主流人群的消費方式后,能觸達并轉化小鎮青年的消費渠道隨之爆發。
例如拼多多,還有種草平臺、直播電商和網紅經濟。
年輕人初次消費時對一個不熟悉的品類應該如何決策?
只要教會小鎮青年怎么消費一個產品,就可以帶來交易,模仿性消費催生了網紅經濟和種草平臺,也推動了各種各樣的短視頻電商。
其實主流用戶的增量早就結束了,這幾年來大量的增長都來源于小鎮青年。
這些增長現象是結果,不是原因,原因就是小鎮青年們開始消費了,是消費需求催生了相應的新媒體、新渠道和新產品這個滔天巨浪,而不是這個滔天巨浪催生了小鎮青年的消費現象。
以oppo和vivo為例,這是最近幾年增長最迅猛的品牌,他們用最傳統的媒體、最傳統的渠道和最傳統的產品定義方式,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些成功跟雕爺說的滔天巨浪毫無關系,只要能成功觸達并轉化小鎮青年,就能增長。
其實滔天巨浪不是重點,我想表達的是這一輪滔天巨浪里,有一些方式我個人很不看好。
初次進入消費市場的用戶,在消費理念方面大多是模糊的、不理智的,因為沒有經驗。但是這些用戶非常珍貴,因為他們一旦遇到一個好的品牌,為了避免付出轉換成本,就會一直消費下去。
要抓住這些用戶,就需要特定的策略,例如消費主義、社群和性價比。
但是,各種各樣的方法里,被用得最多的策略是性價比。
考慮到小鎮青年消費能力一般,性價比確實是一個很有效的策略,但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品牌的性價比策略都非常簡單粗暴,主要就是竭盡全力拼低價。
為了把生意做成,大家都太焦急了。
拼低價能快速帶來數據增長,但也帶來很不好的消費體驗,為了實現低價策略,很多產品的使用價值都偏低,用戶有被忽悠的感覺。
當你把用戶當作一個流量時,所有商業行為都會扭曲。
例如那些短視頻和直播購物,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吸引用戶,要么在產品里植入很大的噱頭(忽悠缺乏消費經驗的消費者,造成退貨率奇高),要么設置極低的價格(賠本賺吆喝),這些經過平臺包裝的案例表面風光,實際上很難有持續性。
拼多多就不用說了,我覺得拼多多本身的流量模式很不錯,但是平臺引導的這種極限低價,對整個產業和社會都非常不利。
我收集了各類網紅品牌的用戶消費評價,大多品牌的主要印象也是便宜。
大部分的“新消費”品牌剝離性價比之后,用戶很難說出為什么要繼續消費這個品牌。這些完全以性價經為導向的“新消費”品牌,用戶忠誠度都特別低,很多被忽悠一次就走了,品牌就需要不斷地拉新,商業模式不具有持續性,最終只利好了平臺。
像雕爺列舉的那些認真做品牌的案例,在這一輪消費升級過程中,真的是鳳毛麟角。
所以又回到我在上邊講到的Costco價格窘境問題上:單純地拼低價不是一個好的模式。
沒有看不起溫州人的意思,以前聽一個前輩說,很羨慕溫州人的商業敏感度,看到一個好東西剛出來,馬上做出低劣仿品賺個快錢,然后結業離場,今天有很多所謂的“新消費”成功案例都是這樣的。
賺快錢沒有任何問題,但這種商業模式真的沒啥意思。
我們好不容易才遇上一波人口規模巨大的消費升級,結果大家只是用盡辦法拼低價來迎合市場,真的太可惜了。
人的消費行為會通過付出代價而變得成熟,只有真正占據用戶心智的品牌能笑到最后。拼低價,只是幫更好的品牌培養和輸送潛在顧客,是沒有將來的。
?
作者:道明寺
來源:微信公眾號“道明寺(ID:Domincy)”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