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們祖國的七十華誕。在這一段發展浪潮中,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名副其實地發揮了它巨大作用。
縱覽中國科技的發展,IT 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通訊領域,從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到5G時代來臨;在存儲領域,從紙質記錄,到云時代;依托計算機的發展,企業與人才不斷涌現。
1987年9月,德國維恩教授在中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內容為“越過長城,走向世界”,這預示著互聯網時代悄然叩響了中國的大門。
1987年,廣東全運會上正式啟動移動通訊系統,開啟中國1G 語音時代。大哥大成為民用首選,A 網與 B 網劃分的背后是主宰模擬時代的愛立信和摩托羅拉。但由于其存在易串號、被盜號的缺點,在1999年正式被關閉。
1995年,新的通訊技術日漸成熟,在中華電信的引導下,中國正式進入2G文本時代,開始了最早的文字簡訊。諾基亞推出第一款支持 WAP 的手機型號7110,標志著手機上網時代的開始。但 2G 傳輸速率低,網絡不穩定且維護成本高,最后更新換代。
3G圖片時代到來。在 3G 的覆蓋下,影像電話與大量數據的傳送更加便捷,移動通訊也被應用在更多樣化的場景之下,因此,3G 被視為開啟移動通信新紀元的關鍵。
2013年,工信部向三大運營商頒發”4G “牌照,4G 快速網絡時代到來。如今,4G 信號覆蓋范圍極其廣泛,幾乎能夠滿足所有用戶對于無線服務的要求。
2017年,5G 時代開啟,全國首個5G 測試基站開通。2019年6月6日,據央視報道,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第五代移動通信業務牌照(即 5G 商用牌照)。
(圖片來源于網絡)
目前而言,通訊已發展得相當成熟。與此同時,存儲界也在日漸強大。
存儲這些事兒,說來可是歷史久遠了。
追溯到紙質記錄存儲的時代,就得是2200年前的西漢初期了,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粗糙的紙。公元105年,蔡倫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成為公認的“現代造紙術的鼻祖”。
后來,進入了打孔存儲的時代。(打孔卡又稱穿孔卡,是一塊紙板,在預先知道的位置利用打洞與不打洞來表示數字消息。)
1725年,法國人發明了打孔卡;1801年,打孔紙帶雛形初現,1890年,打孔卡制表機便被發明了出來。此后,制表機公司于1896年成立,便是 IBM 的前身了。
(左:造紙術右:打孔卡)
錄音磁帶,作為存儲模擬信號的工具,1928年面世。
四年后(1932年),磁鼓內容(硬盤驅動器的前身)誕生。
1942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ABC 成功進行測試。
此后的幾年中,第一個隨機存取數字存儲器——SELECTRON 管、延遲線存儲器、磁芯存儲器相繼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更為人熟知的,可能就是1951年首次被用于計算機存儲數據的磁帶,但早在1928年,磁帶就已存在,只不過多用于聲音記錄罷了。
1956年,世界上第一個硬盤驅動器出現于 IBM 的 RAMAC 305計算機中。
1994年,被定義為“數字視頻光盤”的 DVD 出現。到1995年,DVD 又被 IBM 重新定義為“數字多用途光盤”(具備高容量光盤標準)。
1999年,日本松下、東芝和美國 SanDisk 共同研制的SD卡,是由1997年 MMC 卡發展而來的。
(左:磁帶中:DVD 右:SD 卡)
如今,云存儲已經浸入企業,各大企業也紛紛推出云事業部,試圖追趕存儲上云之路。
1937年,美國科學家阿塔納索夫-貝瑞設計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僅用于求解線性方程組,不可進行編程,并在1942年成功進行測試。闊別半個世紀后,被認定為 IEEE 里程碑之一。
1946年2月14日,在這個浪漫的情人節,名為“ENIAC”的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誕生。發明者莫克利和艾克特均為美國人,其初衷也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制的。
即便至今第一臺計算機名號的歸屬仍無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子計算機像一陣颶風,席卷全球。
1958年,中國第一臺計算機應運而生。其實2年前就已經成立了一支遠赴蘇聯學習計算機技術的考察團,歷經2個多月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兩個的輾轉,獲得了不少蘇聯計算機的技術要領。1957年,我國購買了當時 M-3 計算機的圖紙資料,再加上之前的技術沉淀,開始了計算機的研制工作。
1959年,運行速度為每秒1萬次的104機研制成功,這是我國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
1983年,我國第一臺被命名為“銀河”的億次巨型電子計算機誕生了。
1984年,“IT”教父王之帶領其團隊研發出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長城0520-CH。接下來的一年里,這個團隊還研制出中國第一臺中文化、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微型計算機——長城0520CH。這款產品性能超過當時 IBM PC 和 NEC 980,成為國家計算機工業發展史上最具歷史意義的里程碑。
撥號上網,大家也并不陌生。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剛剛興起,人們上網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方式便是撥號上網。
只要用戶擁有一臺個人電腦、一個外置或內置的調制解調器(Modem)和一根電話線,再向本地 ISP 供應商申請自己的賬號,或購買上網卡,擁有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后,然后通過撥打 ISP 的接入號連接到 Internet 上即可使用。
2002年8月10日,我國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 CPU——龍芯一號。龍芯的誕生,打破了國外的長期技術壟斷,結束了中國近二十年無“芯”的歷史。
在這70周年里,中國的“ IT 大佬們”是不得不提的。
這里的時間界限為1986年。
成立于1945年的浪潮,其前身山東電子設備廠在1968年左右就開始生產計算機外圍設備和低頻大功率電子管了。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就采用了浪潮生產的晶體管作為電子元件。
1983年,第一臺浪潮微機在濟南誕生,這是中國 IT 發展的新起點,它將中國 PC 產業帶入了一個變被動為主動的新時代。
1984年,柳傳志認識到了 PC 必將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投資的20萬元人民幣作為啟動資金,想要將研發成果轉化為成功產品,在北京一處租來的傳達室中開始創業,并將公司命名為“聯想”。
2000年,為順應互聯網時代信息產業的發展,聯想集團一分為二。而神州數碼就是被分離出來的那二分之一,其主要業務是構建出完整 IT 服務價值鏈,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整合 IT 服務。
1985年,中興通訊前身深圳市中興半導體有限公司成立,第二年深圳研究所成立,中興走上了自主研發之路。1990年,研發出第一臺數據數字用戶交換機 ZX 500。2018年,企業集中資源投入5 G 建設。
1986年,由北京大學投資創辦,王選院士為技術決策者、奠基人的方正集團成立,其發明的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奠定了方正集團的起家之業。
經過多年沉淀,方正集團擁有并創造了對中國 IT、醫療醫藥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核心技術。
同年,長城集團成立。創始人王之是中國 IT 業真正的“教父”級人物,被外媒稱為“第一個讓 Bill Gates 停下腳步的中國人”。
他創辦了長城集團深圳的研發、生產基地,創建了中國最早的 PC 生產企業。
在接下來的十年里,中國進入了軟件時代。
(軟件時代典型企業)
1987年,華為正式注冊成立。秉著“華為非極致而不為”的品牌理念,2011年成立華為云,并于2017年成立 Cioud BU,全力構建并提供可信、開放、全球線上線下服務能力的公有云。
1988年,王文京創立用友,是中國最大的管理軟件、ERP 軟件、集團管理軟件、人力資源管理軟件、客戶關系管理軟件及小型企業管理軟件提供商。
1991年,東軟集團成立,其前身為東北大學下屬的沈陽東大開發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陽東大阿爾派軟件有限公司。1996年,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件公司,目前總市值145.11億。
1993年,徐少春創立金蝶。旗下公司有專注于企業管理軟件及互聯網服務市場的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專注于小微企業云服務市場的金蝶蝶金云計算有限公司和專注于電子商務云業務的上海管易云計算軟件有限公司。
1994年,香港金山公司衍化成為金山軟件公司。
張鎧卿在1973年創建了香港金山公司,主要經營 IBMPC 兼容機組裝與銷售業務。1988年,求伯君加入,開發文字處理系統 WPS ,涉足軟件開發領域。1996年,發布內地第一款商業游戲《中關村啟示錄》,1997年,在 Windows 95平臺的“WPS 97”發布了詞典軟件《金山詞霸》。
1994年,原用友聯合創始人蘇啟強創建連邦軟件。自成立至今,連邦軟件已代理承銷正版軟件上萬款,基本囊括了各類通用型、專業型軟件。
2004年1月1日 連邦軟件 IT 服務平臺正式對外發布;2006年9月25日 連邦發展商業軟件領域推出 ES 服務平臺;2010年,連邦正式推出“連邦 IT 服務綜合平臺”,主要用于為中小企業提供解決方案。
1995年,“巨大中華”之一巨龍通信成立。其擁有千名科學研究和產品開發人員,其中具有教授、高工等高級職稱和博士后、博士、碩士學歷的科研人員占85%。
據說“巨大中華”是由時任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首創。當時,中國電信市場呈噴發之勢,本土力量應運而生,新生的四家代表性通信制造廠商分別為巨龍、大唐、中興和華為,各取頭字便串聯成為“巨大中華”,有強大中國之意,寓意中國不斷強大。
1997年,網易誕生,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實現“網聚人的力量”。成立當年,正式推出全中文搜索引擎服務;次年,開通免費電子郵件服務,并推出免費域名系統;2012年,以郵箱業務作為用戶入口,重返電子商務領域。
清華同方也在1997年成立,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清華大學控股,IT 產品面向個人與企業兩類用戶,以自主核心技術為基礎,創立了信息技術、能源與環境、應用核電子技術、生物醫藥四大產業。
1998年,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
在這一年,誕生了五家企業:騰訊、京東、搜狐、新浪和大唐通信。
(互聯網時代典型企業)
1998年初,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張朝陽用了三年的時間正式成立搜狐網,成為新聞中心,聯動娛樂市場,跨界經營的娛樂中心、體育中心、時尚文化中心。2008年還成為北京奧運會互聯網內容服務贊助商。
劉強東創立的京東,是中國自營式電商企業,2013年正式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并成立了金融集團,除了針對自營平臺的供應商,未來還會擴大到 POP 開放平臺,企業在2014年于納斯達克上市。2019年京東618累計下單金額達2015億元,覆蓋全球消費者達7.5億。
1998年9月,大唐通信注冊成立,一個月后,企業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企業已形成以智能卡與 SoC 芯片為核心技術的芯片產業、以運營支撐系統為核心技術的軟件產業、以新一代通信接入及其相關業務為核心的通信設備產業。
1998年11月,馬化騰創建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并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國服務用戶最多的互聯網企業之一。
其第一個產品 QQ 實質上就是一朵云。1999 年—2010 年,在QQ、QQ 空間等王牌產品高速發展中,歷經服務考驗,積累了豐富的云經驗,打下堅實的基礎和能力,騰訊云雛形初具。2014年,騰訊宣布成立微信事業群。
1998年底,一家服務于中國及全球華人社群的網絡媒體企業新浪成立。2002年,新浪推出新浪無線業務,打造中國的用戶付費增值服務平臺;2008年,合并分眾戶外數字媒體業務,搭建新媒體平臺;2019年8月19日,新浪(SINA.US)Q 2歸屬凈利潤同比增長46.7%至5142萬美元,遠超市場預期。
1999年,也是企業井噴式成立的一年,“鄉村教師”馬云的阿里巴巴就在這一年騰空出世。
起初,阿里巴巴集團推出專注于國內批發貿易的中國交易市場1688;十年后,阿里巴巴集團慶祝創立十周年,同時成立阿里云計算。
科大訊飛前身安徽中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1999年成立,2014年正式變更為科大訊飛。企業專業從事智能語音及語言技術研究、軟件及芯片產品開發、語音信息服務及電子政務系統集成。
在線票務服務公司——攜程,于1999年正式開通攜程旅行網,并擁有國內外60余萬家會員酒店可供預訂;2003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創納市3年來開盤當日漲幅最高記錄;2004年推出全新360°度假超市,首推休閑度假旅游概念;兩年后進軍商旅管理市場。
鄒其雄創立的速達也于1999年面世。當年3月,“速達2000”產品上市;次年年末,速達決定研發“E 2”,名曰“實用型 ERP”;2004年4月速達推出“2萬元 ERP”,在國內 ERP 市場引發“行業地震”;2008年8月,速達公司投資2100萬建設在線軟件 SaaS 平臺賬本網,當時引起了業界轟動。
2000年,讓人又愛又恨的百度成立了。上世紀末,身在美國硅谷的李彥宏看到了中國互聯網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務的巨大發展潛力,攜搜索引擎專利技術,于北京中關村創建了百度。
2012年,百度云正式發布,作為百度 AI 戰略的載體和源動力,百度智能云是百度大腦的云化,承載了百度大腦150+AI 能力,并且為 Apollo 和 DuerOS 提供技術支撐。
成立僅兩個月用戶沖破1000萬,七個月用戶達到4000萬,十個月用戶達到7000萬,一周年之際正式突破1億。
2004年8月,搜狐建立旗下子公司搜狗,目的是增強搜狐網的搜索技能。搜狗 CEO王小川表示:“搜索本身就是一種 AI。搜狗未來一方面將通過與清華合作進行人工智能領域前沿技術研發,另一方面也將在自然交互與知識計算上不斷完善自身產品與服務,成為后搜索時代行業的引領者?!?/p>
2005年,周鴻祎成立奇虎360,主營360殺毒。2014年,360悄然上線“360云”,主要提供云主機、云安全、云監控三大業務。據了解,“360云”并非自建數據中心,而是通過整合 IDC 服務商的數據中心資源,打造的一個全新云計算解決方案。
數字星空成立于2006年3月,創始人劉建華,其客戶是具有一定規模的軟件發行服務商和行業領先的 SaaS 運營商。
2006年,數字星空與國際知名信息安全廠商卡巴斯基實驗室達成戰略合作,成為卡巴斯基實驗室中國大陸地區個人版產品獨家發行服務商;2007年,投資設立百會,當年,全球第一大在線軟件商 Zoho 與百會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中國在線軟件市場;2008年,百會首批 SaaS 應用正式上線,這也是在線 Office 首次登陸中國。
2009年,創新工場成立,其創始人李開復有豐富的互聯網經歷。
在創業前,李開復曾在谷歌擔任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2000—2005年,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負責.Net 方面的研發工作;他還在1998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用極短時間創建了一個國際計算機研究院;在此之前,他還有 SGI(硅谷)和蘋果的任職經歷,并開發出多款互聯網產品。
2010年,有著“吃喝玩樂全都有”和“美團一次美一次”服務宣傳宗旨的美團網正式成立,創始人為王興。兩個月后美團網首站上海站上線;2015年,與大眾點評合并成為“新美大”;2017年美團旅行 APP 上線;2018年登陸港交所。
同年(2010年)成立的還有雷軍的小米。小米是一家專注于智能硬件和電子產品研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同時也是一家專注于高端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以及智能家居生態鏈建設的創新型科技企業。它創造了用互聯網模式開發手機操作系統、發燒友參與開發改進的模式。
2012年,北京字節跳動成立,它是最早將人工智能應用于移動互聯網場景的科技企業之一。字節跳動在海內外推出了多款有影響力的產品,包括綜合資訊類的今日頭條、視頻類的抖音以及 AI 教育產品、AI 技術服務和企業 SaaS 等新業務。
字節跳動人工智能實驗室于2016年建立,旨在針對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長期性和開放性問題進行探索,幫助公司實現對未來發展的構想。
2012年中旬,滴滴面世,經過3個月的準備在北京上線。年底開通了預約功能及呼叫等待功能;2014年滴滴專車公測;2015年滴滴快車上線;一個月后滴滴順風車上線,定位于共享出行服務;2016年首次宣布進入租車領域,并戰略投資共享單車平臺 ofo,8月收購 Uber 中國。
2013年,“新經濟 SaaS 第一股”微盟成立。孫濤勇建立的微盟主要有兩部分業務:精準營銷與云平臺。
微盟精準營銷業務以大數據、智能算法、營銷自動化等技術及優質媒體源,為廣告主提供一站式精準營銷投放服務。同時微盟旗下微盟云平臺通過開放微盟核心產品技術能力,吸引第三方開發者,為商戶提供更多應用選擇和更好服務。
2013年至今,還有數不清的企業成立,無數有理想有抱負的“仁人志士”選擇創業,在互聯網領域獲得或大或小的成就。
這篇文章涉及到的企業和創始人并不是70年來 IT 界的全部。
從 IT 到軟件再到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新世紀的我們已經悄然走進云的時代。
希望下一個時代,正在奮戰的你,也能被世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