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張孟碟,編輯:冒詩陽
編者按:
導演木頭的動畫公司位于東五環外一幢三層小樓內,典型的動畫創業公司氛圍。舍去冗雜的公司禮儀,墻上不規律的貼著日程,電腦轟鳴聲伴隨著坐姿各異的員工占滿整個廳堂,到訪者從逼仄的過道穿行。
沒有會客間,我們的采訪在地下室進行,這里既是倉庫也是飯堂。一小時的采訪中,木頭隨時會被叫去親自確認宣傳彩頁。
導演木頭是個與員工走得很近的管理者,公司所在地交通不便,木頭會開車送一些同事下班;他又是個與管理走得很遠的創作人,公司日常事物全都交給同事打理,一心只在動畫創作上。他說因為喜歡才做動畫,不知道怎么才算成功,因此也不懂得失敗。
資本喜歡這樣的作者,在投資人支持下,木頭的公司從7人擴張到50多人;作品從不定期更新的TV劇,到最終走上大熒幕。
上映5天,《羅小黑戰記》成為口碑黑馬,在國漫圈掀起層層討論。
電影版《羅小黑戰記》劇情設定為TV版的前傳。在電影版之前,這部國產TV動畫豆瓣評分9.6,是口碑最好的國漫之一。
“我們將電影設定為前傳是希望降低觀影門檻,讓更多沒看過TV版的觀眾也能來看。”導演木頭在壹娛觀察的專訪中表示,同時前傳只是作品序列中的第一部,未來可以在大銀幕上留下更大發揮空間。
在壹娛觀察的專訪中,導演木頭說他對電影票房的期待是“能賺錢就行”,然而,《羅小黑戰記》的意義遠不止于此,作為網絡動畫自造IP和國產2D的代表作,這一戰若能成功,將為許多獨立動畫工作室帶去新的機會。
木頭八年造一夢,《羅小黑戰記》超長點映口碑發酵
《羅小黑戰記》像是一匹黑馬。上映5天以來,票房、排片、場均人次屢屢奪冠,工作日排片占比和票房占比均位列第一,截止發稿累計票房接近1.2億。
電影衍生于同名TV動畫,于2011年03月17日出品,主要講述了少女羅小白撿到流浪街頭的小黑貓,起名羅小黑,與阿根、諦聽、老君等人之間的種種離奇事件。
雖然每集只有5-8分鐘,出一集卻最短需要兩個月時間,于是被稱為是“年更動畫”、“有生之年系列”。
更新進度之慢不是沒有原因,2D動畫需要大量原畫、中間畫,人力消耗巨大,從剛開始木頭獨立完成第一集,到2015年,動畫工作室中專職做動畫的也只有7人,相比動輒上百人的制作團隊,《羅小黑戰記》確實做到了能力范圍內最快的更新速度。
《羅小黑戰記》TV版
在《羅小黑戰記》之前,木頭大三的時候還畫過一段時間《大魚海棠》,這部動畫電影因資金周轉困難,有著長達12年的制作周期,木頭從07年畫到09年,最終因為項目資金鏈斷裂中止而離開。
親身經歷了動畫公司生存困境的木頭并沒有被嚇退,雖然大學專業與動畫制作并不相關,但他沒有放棄,開始了“一個人的戰斗”。
2010年,木頭在路上撿到了一只小黑貓,故事也由此開始,經壹娛觀察向木頭本人的求證,“3000元巨資打造”的傳說屬實。
“因為當時我就只有3000塊錢”、“每天花銷十幾塊,自己買菜做飯,還行”、“花了半年,每個月500塊,然后做出了第一集。”
一個人熬過了2010年和2011年,到2012年,木頭終于有了第一位同事,同年3月14日,北京寒木春華動畫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木頭終于由獨立動畫制作人轉型成為了動畫公司法定代表人。逐漸的,更多人加入了寒木春華動畫組。
漫長的制作周期并不白費,它積攢了大量“催更粉”、“爺爺粉”,這些粉絲能三四個月等五分鐘、為了找梗把五分鐘當成三十分鐘看、為了接上劇情又從頭到尾看一遍。一邊自嘲“活得久還是有點好處”,一邊在豆瓣、B站等評分網站,為《羅小黑戰記》打高分。
到今天,TV版《羅小黑戰記》已經是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動畫之一(9.6分)。
2015年對于整個國產動畫行業而言都可以說是命運轉折的一年,這一年,《大圣歸來》橫空出世,作為國產動畫電影領域的“拓荒者”,它以“難以置信是國產”的質量,不僅給了觀眾信心,更是打破部分觀眾對于國產動畫電影的偏見,動畫不再只是兒童的專屬,原本日漫在中國培育的觀眾市場開始被大規模引流至國產動畫,新的市場也在話題中加速養成。
《大圣歸來》
更重要的是,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后稱《大圣歸來》)引發的“自來水”現象,和最終的9.56億元累計票房給了投資人信心,許多的動畫項目重啟或新開,木頭也是這一波“國產動畫熱”的受益者,2015年8月,木頭終于找到完全不干涉創作的投資者,《羅小黑戰記》開始籌備動畫電影,動畫組也激增到50多人。
說到電影最難處理的部分,木頭覺得是最后的大戰,“那段分鏡改得比較久,可能片子做了一半了,分鏡還沒畫。”
但總的來說,做動畫對木頭而言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熱情和孤注一擲的勇氣,還有極高的個人能力,大概是支撐“羅小黑”走到今天的原因,雖然木頭是寒木春華的法定代表人,但他依然堅持“除了創作啥都不管”。
在極度依靠導演個人能力的動畫行業,木頭確實是《羅小黑戰記》的靈魂,在創作上的執著,大概也是電影點映期間口碑爆炸的原因。
《大圣歸來》后,網絡動畫自制IP路在何方?
現在回去看“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官博,你會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深海》、《風語咒》、《昨日青空》、《大魚海棠》、《大護法》、《大世界》等包括《羅小黑戰記》在內,每部非低齡向的國產動畫電影都有其賣力宣傳。
《大圣歸來》雖然將國產動畫電影發展引上了更良性的方向,其中也不乏宣發無力、過度依靠經典IP等隱憂。
宣發可以借助傳統電影公司的渠道,而內容上過度依靠經典IP卻是動畫公司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歸來》尤其是《白蛇:緣起》,劇情改編經典故事幅度大,甚至可以說是全新的情節,但出于市場考慮,也選擇了借經典IP發力的套路。
實際上,《大圣歸來》并不是新世紀以來國內首部非低齡向動畫電影,在其之前,非低齡向國產動畫電影原本有兩條發展路徑。
其中之一是《魁拔》式的叫好不叫座,其三部系列電影分別獲得豆瓣評分7.9、7.8、8.3,最終票房卻只有499.2萬、2526.8萬、2408.7萬,2014年上映的第三部評分上升而票房反降,令人惋惜,第四部也一度無望。
《魁拔3戰神崛起》
與《魁拔》平行的另一條路是《十萬個冷笑話》,后者與《魁拔》第三部同年上映,主打惡搞、網絡段子和笑點,卻以6.4的豆瓣評分拿下了1.19億元的票房,雖然做到了破億元票房,卻有明顯的瓶頸,就內容上看,《十萬個冷笑話》過度依托網絡梗,甚至內涵段子,無法真正意義上觸達全年齡層。
而《魁拔》和《十萬個冷笑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借網絡平臺發布TV動畫更新積累粉絲。一年后《大圣歸來》的成功似乎是從另一個角度證明自制IP并不具有性價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是最佳選擇。
只是經典IP也總有拍膩的一天,國產動畫電影行業想要可持續性的發展,更需要提升的是自制IP的能力。
到今天,非低齡向國產動畫多發于網絡平臺,且基本還處于“為愛發電”的狀態,以《羅小黑戰記》為例,用導演木頭自己的話來說,他們工作室也長期是“周邊組養動畫組”的狀態。
實際上,網絡動畫很多都是靠周邊和廣告養活,動畫本身完全不賺錢,制作成本卻很高。
即使這樣,網絡平臺上也還是出現了許多口碑和熱度兼備的TV動畫作品,《鎮魂街》、《非人哉》、《刺客伍六七》、《一人之下》、《狐妖小紅娘》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鎮魂街》
《羅小黑戰記》作為國產動畫熱潮之下,首部非低齡向連載網絡動畫轉院線大電影的作品,他走在了同類高分國產網絡動畫的前面,一旦其票房取得成功,同類網絡連載動畫的電影化進度也必將加快,國產網絡動畫自制IP的票房勢能也將為行業帶去新的機會。
但說起《羅小黑戰記》未來計劃時,木頭卻不敢“立FLAG”,對于未來TV動畫和系列電影的規劃更是三緘其口,國內動畫行業,尤其是獨立動畫工作室,拖更是常態,未來的不可預見性也是常態。
提檔遭遇最冷大盤,中秋票房表現成關鍵
《羅小黑戰記》基本沒讓粉絲失望過,除了TV動畫,羅小黑系列表情包上線微信,淘寶有官方正版周邊店,導演木頭還常在微博與粉絲互動,新出的大電影,也極少有老粉絲覺得不好看。
《羅小黑戰記》微信表情包
原TV動畫粉絲組成了大電影的第一波觀眾,點映座一票難求。從兩輪點映的效果來看,那些努力搶到票的觀眾基本都得到了較好的觀影體驗,“從頭笑到尾”、“結束十分鐘大家都還不想走”成為普遍現象,部分觀眾在各個社交平臺給出了極高的評價,9月4日,《羅小黑戰記》大電影豆瓣開分8.8,淘票票點映評分9.7。
拓普數據甚至給出了12億的票房預測成績。
對于已經更新八年之久的《羅小黑戰記》而言,滿足原TV版粉絲是IP出圈的第一步,卻不會是它的終點,想要在上映期間取得不錯的票房,電影就一定要讓普通觀眾滿意。
為了讓普通觀眾觀影時不迷茫,木頭特意選擇了TV動畫的前傳作為電影主線,主要人物在出場時都有背景介紹,即使對羅小黑系列完全不了解,走進影院也不會覺得茫然無措,原本簡單Q萌的畫風也更加精致,以滿足大屏幕對于細節的要求。
《羅小黑戰記》
除此之外,純凈自然的畫風、暖心治愈的情節、密集好玩的笑點、流暢的打斗分鏡在大電影中得以延續,雖然在木頭看來,《羅小黑戰記》非常小眾,但“小眾”能有多大的能量,還要市場來檢驗。
從上映三天的效果來看,《羅小黑戰記》表現并不出彩,但也算不上糟糕。
內容評價上,沒有大面積的“反水”,好評以可見規模增長,各大網站都可見粉絲和部分路人的正面推薦,但在面對沒有粉絲濾鏡的普通觀眾后,電影豆瓣分數從開畫的8.8降到8.4,淘票票從9.7降到9.3,分數的小幅下降,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羅小黑戰記》的破圈乏力。
票房上,雖然首周兩日連冠,但也沒能與上映18天的《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和上映46天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拉開差距,在與同為2D動畫的《大魚海棠》橫向對比時,《羅小黑戰記》的表現也不容樂觀。
事實上,因為9.7是暑期結束后的首周末,電影票房大盤整體都表現不佳,僅有4.67億元,是年初至今周票房的第二低點(最低點為僅有4.11億元票房的第15周),若沒有《羅小黑戰記》,上周大概會成為今年大盤最低點。
《羅小黑戰記》原定有三輪點映,第三輪改為了提前上映,似乎更多是希望通過一周更大規模口碑發酵,拿下中秋檔票倉,三天后,真正的戰役即將打響。
《大圣歸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想拉動一個行業,需要有跨越式的顯著成績,2D動畫電影中,有《大魚海棠》走在前面,自制網絡動畫IP,《十萬個為什么》是先行者,雖然二者評分口碑表現都不如《羅小黑戰記》,但就現在看來,口碑并不與票房完全相關。
以這個趨勢下去,3億將會是《羅小黑戰記》能達到的天花板,貓眼預測也僅有2.47億,但若想成為中國動畫的大眾印象,5億是起點,若達不到5億,《羅小黑戰記》大概又只能成為圈內的一場狂歡。
回顧過去的高票房國產動畫電影,大多都帶著“國產動畫崛起”的色彩,從《大圣歸來》的八年磨一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千人過獨木橋,《羅小黑戰記》更像是從噱頭和技術到故事本身,從“奇跡”到產業正常產出的回歸。
導演在聽到8.8的評分時直言過高,“自來水”們也都更加理智,在各大平臺推薦的同時防止“尬吹”,沒有光環、沒有經典IP、沒有強勢宣發、誕生于互聯網的《羅小黑戰記》,能為行業帶去新的機會嗎?
下載虎嗅APP,第一時間獲取深度獨到的商業科技資訊,連接更多創新人群與線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