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年僅26歲的張天任作出了一個讓全村人震驚不已的舉動:借來5000塊錢,承包了當時年產值不到8萬元,負債卻高達10多萬元的村辦蓄電池廠。這個小廠便是當今國內動力電池領軍企業天能集團的前身。
“20世紀80年代,農村供電不足,經常停電。而蓄電池能做到能源的轉換與儲存,我覺得這個行業潛力無限。”張天任的判斷是正確的,自從他開始做應急燈電源,生意便風生水起。雖然創業的日子很艱難,但小小的蓄電池廠年銷售額第一年就攀升到80多萬元,第二年超過了200萬元。
然而,隨著我國電力的加速發展,農村供電不足問題逐漸得到緩解,應急電源的市場急劇萎縮。“看似沒路了,其實是該轉彎了。”張天任說,天能集團的第一次“轉彎”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末。他大膽拋棄原有的蓄電池產業,將電動車電池作為公司未來的主攻方向。他認為,電動車這一綠色低碳、方便百姓出行的產業有著巨大成長空間。
當時電動車電池的使用壽命很短,一直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為了突破電池續航里程短等技術瓶頸,張天任帶領天能與復旦大學展開聯合技術攻關,重金聘請專家駐廠研發。1998年,天能率先研制出了單次里程突破100公里的新型環保電動車蓄電池,一舉奪得了市場。
企業做大了,種種誘惑撲面而來,“多元化”似乎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的趨勢。但張天任始終保持一顆高度專注的心,那就是把新能源動力電池做精做透。前幾年房地產熱的時候,每天有很多人主動找上門來,介紹商機,最多一天有五六批人,但張天任始終不為所動;開礦熱的時候,同樣有大批項目等著張天任,都被他一一婉拒。
很多人不理解,認為他太保守,膽子太小。但張天任說,中國民營企業要想基業常青,做“百年老店”,首先要有一顆“專注”的心,不要為一些短期利益誘惑而忽視了主業,“如果心思太活絡,只會兩手空空”。
近年來,張天任講得最多的是綠色發展。“湖州是‘兩山’理念的誕生地,天能集團是湖州企業,更應該身體力行,將綠色發展的思維貫穿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張天任說。基于這樣的考慮,天能集團開始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循環利用廢舊電池。
張天任和天能集團的管理團隊先后到美國、巴西、印尼等國家考察取經。在意大利一家廢舊蓄電池循環利用的工廠,張天任深受觸動。工廠里面正在進行智能化清潔化生產,工廠外面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魚兒在水里游來游去。張天任下定決心,當即拍板,引進了意大利這套全球最先進的設備。
由于國內外鉛蓄電池在結構和材料上的差異,這套進口設備運行效率不如預期,甚至還比不上有些企業的“土辦法”。一道難題擺在張天任面前:要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張天任選擇了后者。他說:“我們要對標國際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這一方向堅決不能走偏。”經過四五年的艱辛探索,天能集團終于成功打造了一條國內乃至國際上最先進的廢舊電池循環利用產業鏈,循環經濟產業園也在2014年扭虧為盈。
天能集團的創新并沒有止步,這家傳統的制造企業正積極擁抱互聯網,開展數字化建設,在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上下功夫,力爭將一塊塊電池做得更有科技含量、更充滿“智慧”。
30多年的創業實踐讓張天任感受最深的是,實體企業總是在不斷實干奮斗的過程中成長壯大的,傳統優秀的品質不能丟,變革創新的步伐不能停。“現在是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最好的時候,希望年輕的民營企業家們把握發展機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企業家精神,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成為各領域創業創新的‘急先鋒’和‘弄潮兒’。”張天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