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競核”(ID:hungrydou),作者 張家欣。
2009年,英國作家馬爾科姆· 格拉德威爾的著書《引爆點》問世,其中的“個別人物法則”,在今天被普遍用來定義“KOL”。
傳播信息的“聯系員”、提供信息的“內行”、說服別人接受信息的“推銷員”,是“個別人物”的三種類型。
由此引申的“擁有引爆潮流的能力、專業性、可信賴度、輻射人群”,是KOL所需具備的重要特質。
10年后,2019年,KOL概念成為中國商業社會最常被提及的法寶,而本年度即將達到的4.54億電競觀眾,更讓電競KOL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9月5日,福布斯中國發布50位意見領袖榜,榜單分為5大垂直類別:美妝、時尚、母嬰、生活方式以及電競。
福布斯不是第一次關注電競人物,Faker也曾入選其發布的“娛樂&體育30歲及以下亞洲名人榜”。
這家以“資本家工具”(The Capitalist Tool)為座右銘的商業雜志,總是關注商業社會的下一個風口。
哪位KOL值得關注,哪家俱樂部適合投資,哪項賽事可以贊助……對于徘徊在電競門口的資本來說,這些都是他們想要得到解答的命題。
“中國電競第一流量”
“50位意見領袖榜”為每個垂直類別挑選了10位意見領袖,電競領域包括:
高振寧(Ning)、簡自豪(UZI)、劉謀(PDD)、明凱(ClearLove)、任怡旭(旭旭寶寶)、蘇漢偉(Xiye)、王柳羿(Baolan)、徐志雷(BurNIng)、禹景曦(若風)、張翔玲(小蒼)。
福布斯是這樣描述UZI的:
“簡自豪(UZI),游戲《英雄聯盟》中國區電競職業選手,2018年度最佳ADC,中國電競第一流量擔當。”
“中國電競第一流量擔當”的頭銜不可謂不宏大,但UZI似乎也配得上這個稱號。
在社交媒體平臺與直播間擁有超千萬人關注,2018年英雄聯盟季中邀請賽,全球觀看UZI比賽人數高達12.7億。
作為專業電競選手,他贏得Nike、Mercedes-Benz、肯德基等品牌的合作。
福布斯還補充道:
過去半年,UZI 所在俱樂部RNG 表現不佳,其本人也處于職業生涯的小低谷時期,但這似乎并未影響其在電競領域的影響力。
RNG俱樂部的明星選手,可以說是時下的電競流量收割機。
剛剛退役的RNG打野選手劉世宇(Mlxg),月初在虎牙進行了首播,直播間人氣值一度突破1200萬。
值得一提的是,從這個榜單的評委人選包括李曉峰(Sky)、超競集團董事長吳歷華、大鵝文化創始人兼CEO王宇陽,也可以看出電競人物社會地位的上升。
從被別人評判,到有足夠的資格評價別人。毫無疑問,電競KOL已經擁有越來越大的流量聚集效應和社會影響力。
電競一哥,帶貨幾何?
證明KOL價值的,不外乎商業價值和帶貨能力。
據拳頭公司與尼爾森數據聯合分析,2017年,LPL的職業賽事為其6大官方贊助商創造了大約3億人民幣的媒體價值。
S8奪冠的2018年,數據更是有了指數式增長。
2018年LPL全年賽事的總體曝光率達到數十億級別,梅賽德斯奔馳從LPL獲得的媒體價值達到6億人民幣。
電競的“吸金能力”不僅吸來了真金白銀,也引來了金主爸爸。
李寧集團此前推出的電競俱樂部聯名產品,線上產品5分多鐘售罄,KOL出席的線下簽售活動,也給單店當日營收帶來了超過6倍的增長。
今年5月,李寧正式收購Snake俱樂部,高調進入電競行業。
但這并不意味著電競找到了健康的商業模式。
跟榜單上其他垂直領域的KOL相比,電競KOL雖然能夠引領大眾意見,但卻沒能形成與其他KOL媲美的商業價值。
美妝領域的李佳琦已經將直播帶貨發揮到極致,時尚領域的方夷敏也在個人品牌化的路上走了很遠。
在流量上,S系列賽、Ti系列賽甚至可以超過NBA等頂級傳統體育,電競入奧的支持者也將“增加年輕人對體育的關注”作為重要的游說依據。
但在商業價值上,電競與傳統體育俱樂部的差距還很大。
李寧集團執行董事、非凡中國體育CEO李麒麟曾表示:
“電競選手和其他體育項目的運動員不同,電競運動的功能產品主要為外設、電競椅等硬件,服裝產品所擔負的功能任務較低。 ”
傳統體育所熟悉的運動品牌等贊助商,與電競俱樂部的企業功能和邏輯,并沒有天然的連接。
電競外設也不像服裝那樣可以簡單入手,用戶的需求缺口因此受限。
我可以買很多件T恤,但用不了那么多個鼠標。
在福布斯的榜單里,7人與《英雄聯盟》有關,BurNIng(徐志雷)是唯一的DOTA系列KOL。
榜單總體以職業選手為主,只有一人從未接觸職業比賽。
這既可以說明《英雄聯盟》毋庸置疑的商業地位,也暴露了電競過于依賴一款游戲的現實。
《穿越火線-槍戰王者》的運營推廣負責人王昕曾表示:電競賽事能產出很多對玩家群體有影響力的明星大神,有75%的KOL都是從職業聯賽里面產生的,包括一些主播。
如果說娛樂圈年輕藝人的更迭非常迅速,那職業生命非常短暫的電競選手,又何嘗不是如此?
與比賽成績掛鉤的流量,其實有它脆弱的一面。
第三方數據公司AdMaster回顧過去兩年的數據顯示,食品、美妝、母嬰才是KOL營銷增長率最快的行業。
對電競KOL來說,“領導意見”似乎更為擅長,商業變現則還需探索。
電競圈對這份榜單的接受邏輯,在于自身在主流社會的曝光度和影響力再一次獲得認可。
電競媒體的爭相報道,看起來就像縣城高中出了一個985大學生時拉的紅色橫幅,宣傳之余,也許更有一絲自我滿足。
資本對電競是“真愛”嗎?
在討論KOL對輿論的引導作用之前,它其實是一個營銷學上的概念,商業價值是它的立足根本。
雖然電競的商業價值還在路上,但隨著資本入局,今天的狀況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剛剛結束的LPL夏季總決賽,便充分說明了當下電競實現商業價值的重要思路——線下娛樂+營銷盛典。
根據騰訊發布的《2019年英雄聯盟中國電競白皮書》,2017年至2019年,LPL的官方合作伙伴數量已經從6家擴大到13家,包括Jeep、梅賽德斯奔馳、英特爾、耐克、肯德基等國際知名品牌。
年初,耐克新成為了LPL的官方服飾贊助商。
資本希望通過電競獲得什么?答案是與年輕群體對接的流量入口。
而目前電競流量的頭部效應過于明顯,甚至可以說有些失衡。
2018年,《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絕地求生》在內的電競項目,或多或少都陷入了增長停滯。
位于金字塔尖的KOL當然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自己的地位,但一個產業的持續,需要更加專業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電競必須確保一個游戲涼了,還有下一個爆款,一個冠軍倒下了,還有下一份捧杯的希望。
李麒麟認為,現在中國電競俱樂部的知名度很高,也有一些商業化成功的例子,但整體的職業化程度并不高。
“電競產業的商業化上限,取決于這個行業的職業化程度。”他說。
與QG俱樂部保持著合作關系的361°,其品牌事業管理中心總經理王雷曾表示,電競并不會成為公司的一個獨立業務板塊或與跑步相當的重要品類。
“我們希望電競戰略在短期內給公司年輕化帶來幫助,電競的資源肯定會快速見效。”
流量是流動的,市場比誰都清楚這一點。現在入局的品牌,看中的是電競的流量爆發力和“快速見效”。
原來我們總說電競“用愛發電”,現在電競不用吃泡面蹲網吧了,卻依然是投資大回報少的“重資產”。
慕名而來的人,極有可能在紅利期過后轉身離去,這需要電競從業者保持警惕。
資本爭搶流量過后,留給電競的是什么?一些頭部俱樂部已經豪言,“我們要打造百年俱樂部”,資本能與這個夢想同行多遠,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