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在普陀區正式揭牌,這是上海市和清華大學開啟全面、緊密合作的重要平臺和載體。這個打算“借勢發力、乘勢而上,努力打造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的創新大平臺,為何落戶普陀區?普陀區區長周敏浩在首屆清華校友創新論壇上表示,創新是引領新時代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普陀正聚焦3方面,積極打造成為吸引集聚國內外創新要素的科創“加速器”。這也許就是主要的“吸引力”吧。
以中以(上海)創新園為核心,積極打造國際創新城。之前落戶普陀區的中以(上海)創新園,是上海與以色列科技創新合作的重頭項目,是國家交給上海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普陀區突破發展的重大機遇。“我們要使之建設成為服務長三角、輻射全國的中以創新合作研發、孵化、轉化、成果展示的重要平臺,推動國際創新要素向桃浦智創城集聚,形成上海‘東有張江,西有桃浦’的創新發展新格局。”普陀區區長周敏浩說,目前,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雷哈韋(上海)公司等10家企業和機構已正式簽約,海法大學醫療發現端項目等一批以色列高校和科研院所項目,年內也將陸續落地,同時,將與特拉維夫大學、希伯來大學等設立中以聯合研究機構。
打造企業、人才近悅遠來的生態環境。今年,普陀區作為2018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顯著、落實事中事后監管等相關政策措施社會反映好的地區”,被國務院予以督查獎勵,并在區行政服務中心開設新辦企業“一網通辦”服務專區,本月已正式上線無差別“綜合窗口”。普陀聚焦智能軟件、研發服務、科技金融等重點產業,完善形成了“3+5+X”的產業政策體系,為企業發展營造務實管用的政策環境,并為新引進的優質潛力企業,優先匹配高端人才公寓及公租房資源。讓企業入駐普陀安心、放心、舒心。
推動形成科創資源的集聚。近期,普陀區與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合作建立了“中德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工控安全等一批國家級、市級重大平臺加快建設。此次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的落戶,更是“如虎添翼”。此外,普陀有著豐富的可成片開發土地資源,并且伴隨著低效用地的再開發、園區的轉型升級,還將置換出更多新的發展空間,進一步夯實優質載體供給,加強對創新要素的吸引支撐作用。(記者江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