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沖不破大數據迷霧,智能金融下一秒變智障金融
圖片來源:Pexels 作者:Kevin Ku
2012年,旅美作家涂子沛寫出《大數據》一書,他以非技術的視角介紹了數據革命,以及它如何改變政府、商業與我們的生活。
一時間,大數據概念風靡全國。
不過,以筆者有限的閱歷來看,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在更早的時候就被應用于互聯網行業,特別是網絡游戲行業。在游戲中,游戲策劃或者數據策劃會根據玩家行為數據分析游戲迭代的方向或改進策略。
這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時至今日,我們在包括金融業在內的所有行業重點突出大數據的地位,當然是有其重要意義的。因為,我們要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智能互聯網時代,這當然包括智能金融。
而金融是智能還是智障,取決于大數據的質量。
大數據迷霧的產生及其后果
數據的重要性,行業專家們多有表述。
2015年的網商大會閉幕式上,馬云就說過這樣一段話:
為什么中國真正優秀的經濟學家沒有多少?首先,經濟學家也是個“數學家”,他對數學的模式很有興趣;第二,他對將昨天的東西與數據拿出來以后,總結個商業模式很有興趣。而企業家是對未來有興趣,所以,你讓一個對昨天有興趣的人去判斷未來,這是悲哀。
是的,多數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馬云說到的那種“悲哀”。而因為數據偏差,我們能也會做一些或者讓機器做一些智障行為。
今年8月下旬,建鄴公安分局奧體警務站民警多次電話聯系失主,希望將失主丟失的重要物品歸還,然而,因為民警撥打的警務站辦公電話被少數人標記為“詐騙電話”,失主擔心被騙,接了電話后就否認了自己的身份。
相信這種出現識別偏差的例子在金融反欺詐的實際應用中也會出現,這種所謂的大數據智能風控模式目前來看,并不那么成熟,至少在某些企業或機構的個別應用中是不成熟的。
這種不成熟的表現多了以后,數據迷霧就自然是越積越厚,每一團數據迷霧都會產生一些智障行為。比如,在金融領域,錯誤識別個人信用,錯誤識別用戶行為,并用這些錯誤的數據指導后臺系統進行風險評估,最后做出智障行為判斷,增加金融風險,至此大數據風控失靈。
這時候,無論我們怎么吹捧智能金融,在用戶那里,都是智障在捧智障。
如何沖破大數據迷霧?
在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數據世界是泛濫的。一是我們的個人信息和相關數據被非法販賣和流通,另一方面,虛假數據泛濫,一些數據公司大量造假并出售數據給金融公司,造成數據甄別困難,使用效率低下,甚至誤導金融業務策略。
另外,數據的挖掘、分析、研究往往是一個動態延續且長期的追蹤行為,沒有長期經營且成熟的手段,再“大”的數據也是無用,甚至是有害的。
在今年9月5日-6日,由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中國電子銀行聯合宣傳年主辦,和訊網聯合主辦的“論道銀行數字化創新轉型”2019金融科技高峰論壇上,有嘉賓指出,現在的金融機構太過于依賴數據和技術,不是好事兒。因為現在的金融機構基本是通過歷史數據去分析未來,而不是一個動態數據,缺少應對突發性風險的考慮。
因此,動態延續且長期的數據追蹤,長期穩定且動態成熟的數據研究是沖破數據迷霧的重要手段。
看河水干凈與否,最重要的就是河水的源頭是否干凈。大數據同理,只有源頭數據是干凈的,然后才是干凈的數據治理、挖掘、分析和應用。
另外,數據源頭的干凈與否直接影響數據做出準確判斷的能力??尚艛祿c可信計算會是未來大數據應用的基礎性建設的重點。
這一點,區塊鏈或許有機會一展身手。當然,這又是一個新話題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