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普華永道高博瑞:現階段對人工智能取代醫生的擔憂是不必要的
在醫療健康行業,人工智能蓄勢待發。普華永道發布的2019醫療行業新興趨勢稱,人工智能給醫療健康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效率提升,彰顯出顛覆行業的潛力。
近日,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醫療醫藥行業主管合伙人高博瑞(Mark Gilbraith)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稱,人工智能帶來的產業價值是巨大的,在GDP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全球實現16萬億美元的價值,醫療人工智能對GDP的貢獻可以達到5萬億美元,并且其中26%將貢獻于中國市場。在中國,僅2017年醫療人工智能的投資就超過了130億元人民幣,2018年達到了200億元人民幣,而且這個數字在不斷地快速增長。
高博瑞認為,當下人工智能最能夠解決的是醫療中的重復勞動和診斷效率的問題,“有統計數據預計,到2026年,在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能夠幫助醫療行業節省1500億美元的成本。”
“比如人工智能與醫療影像在一些重大疾病領域會有比較好的運用,因為重大疾病領域往往需要多學科的會診,進行多影像學科的交叉比對,在這個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醫生節省不少的時間。”高博瑞稱,據普華永道的監測,目前中國有149家從事醫療人工智能應用和軟件開發的公司,大概有一半左右與醫學影像有關。
不過,高博瑞稱,正因為人工智能讀片是相對容易介入的領域,導致企業扎堆,面臨的競爭會異常激烈。“大部分醫療影像公司把醫生讀片的過程解決了,但它們沒有集中專注于一個疾病領域,進行深入開發,這是未來需要深入去研究的。”
同時,普華永道的2019醫療行業新興趨勢顯示,比起“虛擬醫生”等吸引人眼球的應用,人工智能對醫療健康行業的后臺管理和供應鏈端的介入會更快落地發展。
高博瑞在采訪中舉了一個例子,在中國病例的語音識別錄入發展成績顯著,一名醫生日常工作中可能有一般的時間都花在醫囑的撰寫和輸入方面。而語音識別類的應用,把自然語言轉換成輸入的內容,切實減輕醫生的工作壓力,有預測認為光這一市場的前景規模就能達到2500億元人民幣。
在提升效率方面,人工智能也能應用于醫療產品的開發環節。新藥物的研發流程非常緩慢且費用高昂,某些產品在研發之后需經數年或十余年才能獲得相關當局批準上市,且研發費用常高達10億美元。況且,能最終通過審批還屬于比較幸運的情況。一些公司試圖改變這種模式,轉而通過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結合早期的臨床數據,更有效率地確定哪些化合物可能取得成功。
高博瑞還稱,在人工智能診斷方面,根據IBM沃森的研究報道,人工智能醫生的診斷水平已經可以接近美國臨床醫生的平均水平,但在復雜的重大疾病領域,最優的人類醫生的水平還遠遠在人工智能之上。所以他認為,現階段對于機器取代醫生的擔憂是不必要的,對那批最優秀的醫生來說,人工智能依然只是輔助的工具。
不過,高博瑞稱,在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公開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美國的監管機構已經意識到了人工智能具有不斷學習和提升的能力,因此他們也在重新定義人工智能的相關標準,目標是讓人工智能醫療的應用始終在監管之下,而不是無序蔓延。
在采訪的最后,高博瑞稱,他對于人工智能+醫療的發展持理性樂觀的態度,一方面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會很好解決醫療中的重復勞動和診斷效率的問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介入醫療行業的過程中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和精準性的問題,并且伴隨著違背倫理的潛在風險。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