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網
文|這不合理鴨
周末,你正滿心歡喜載著女朋友,準備先來個浪漫晚餐,然后看場電影,最后……結果剛到餐廳,就堵在了停車場門口,并且被告知前面還有十幾輛車等待中。于是換個地方,所有停車場都顯示已滿,這個時候等待你的將是什么,恐怕不言自明。
不要笑,這可不是段子,而是來自一位老司機的親述。想象一下,如果換成是你遇到以上場景,會怎么辦?嗯,其實也不用著急焦慮,因為這并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背后折射的是關于城市停車難、車位難找客觀存在的現實。
根據公安部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到了2.4億輛。然而汽車數量增長的同時,城市內各類停車場地并未進行有效整合,難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這導致國內的停車位缺口達到了約5000萬個。
顯然,停車難,已經成為一種城市現象,也是城市發展和老司機出行急需解決的痛點。于是,也就催生了智慧停車行業的火熱。
要想理解什么是智慧停車,首先要從停車行業的發展進程說起,畢竟讓停車這件事變得智能不是一蹴而就。在中國,停車行業發展至今,至少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80年代的純人工管理,當時汽車還是少數人的新鮮玩物,后來隨著公共場所車輛的增多,為了便于維護公共秩序需要,停車管理開始出現;
第二階段,從90年代到2008年前后的出入口控制階段,這個時候出入口停車收費管理模式出現,產品形式以機械設備為主,收費則是憑借人工;
第三階段,發生在2009年之后,停車場開始逐漸出現智能化的停車管理方式,比如ETC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這個時候智能化停車管理設備進入更新迭代的快速發展階段。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停車場增加了電子支付,將停車管理服務由人工方式轉化為數字化方式,智慧停車開始成為市場的香餑餑。
不過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談論有關“車”的風口時,首先想到的是網約車、新造車、共享單車模式,智慧停車卻很少被主動提及,事實上在2015年—2016年期間創業熱潮火遍大江南北時,智慧停車也曾被捧為風口上的豬。
當時包括車位管家、停簡單、停開心、順易通等在內的初創公司都拿到了大筆融資,甚至投資方還不乏巨頭的身影。用戶需求、政策支持、市場前景廣闊,吸引眾多玩家蜂擁而入。
然而從產品形態和功能上來看,多數智慧停車產品只是一個App的呈現形態,只能告訴你停車場位置以及停車位的收費價格之類的基礎信息,無法幫助車主實時掌握停車位的閑置與使用狀態,如果進入網絡環境不好的地下停車場,App直接無法使用,這導致用戶尋找空閑停車位的核心訴求并沒有被滿足,最后也只能進入停車場,不停的繞圈子去找車位。
除此之外,市場上的這些智慧停車App,各自為政,獨守自己的一畝三分田,系統不兼容也無法互聯互通,車主通常需要下載多個App,一個片區的停車場也面臨被多家停車應用瓜分的局面,逐漸被停車場運營方和用戶棄用。
顯然,單憑一個停車App,并不足以稱之為“智慧”,也無法滿足城市建設對停車管理的需求,以及解決用戶外出找車位的燃眉之急。除此之外,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停車類App想要拓展業務,必須挨個與停車場去協商,無法實現快速復制,導致行業標準化缺失,形成了亂象叢生的情景。
那么問題來了,智慧停車應該是什么樣的?
顯然,它不會是一個簡單的工具App,首先要是一個智慧云平臺。談及智慧停車解決方案時,騰訊云AI平臺與物聯網產品總經理張文杰曾表示,智慧停車行業正從停車應用階段邁向智能平臺階段,與停車應用階段最大的不同在于,進入智能平臺階段,智慧停車將打通各大停車單位之間的“數據孤島”狀態,并能順利實現與停車系統以外的生態系統銜接,如自動駕駛、車聯網、5G技術等。
這也意味著中國智能交通建設,必須要從政府、運營方、用戶三方面一起入手,才能共同解決停車難的問題。從政府對城市交通網的建設層面,30%的擁堵問題都是由停車難造成的。通過騰訊云智慧停車解決方案,將有望建立城市級智慧靜態交通平臺,接通各類型停車子系統,形成靜態交通數據網,組成一個實時運轉的交通大腦,實現對城市道路的合理規劃和治理,減少道路擁堵。
從停車運營方的角度,傳統的方式停車位利用率低、結算難,停車場分散。這個解決方案將提供各停車單位的數據打通、實時共享,通過大數據模型的計算,可以完成閑時車位共享、合理定價等功能。智慧停車系統則可以自動計算停車時長、生成訂單,自動扣費,實現無感通行,大大降低人工和運營成本。
最后,對于用戶來說,找車位難、繳費難、效率低的痛點將被破解,以上解決方案可以根據車輛實時狀態和車主信息,基于大數據分析計算,讓車主快速地找到空閑車位,享受更合理的停車價格,同時用戶還將體驗到豐富的停車后服務,既節省時間又省了錢。
回顧智慧停車近年來發展的幾個關鍵節點,從2014年概念興起時的躁動不安,2015年資本狂熱追逐時的行業亂象,到2016年資本寒冬襲來時的抱團取暖,2017年資本回暖后的井噴式增長,到2018年智慧停車用戶習慣建立,隨著AI、5G、IoT新技術的落地和應用,智慧停車正式邁入成熟發展和落地期。
尤其是進入2019年,智慧停車企業的各種商業擴張模式,依然持續升溫,這其中有一個顯著的行業變化是:騰訊、阿里、中興等巨頭入場,開始加入“搶車位”大戰。據了解,目前幾家巨頭的智能停車解決方案已經在部分地區試運營,并且成為當地交通建設的一部分。
智慧停車作為一個資源壁壘極強的行業,決定著這會是一場巨頭之間的賽跑,因為一旦某一家搶先占據停車場資源,就意味著會產生排他性。
不過與傳統的停車應用單純的工具屬性不同,騰訊、阿里們采用的方式是一體化管理云平臺。
通過覆蓋路邊停車、室內外停車場、立體車庫等多個停車場景,實現城市級的智慧停車全流程服務。騰訊云把停車管理服務從人工方式轉化為數字化方式,推動智慧停車服務擴展到圍繞人、車、場的大數據應用,基于海量的聯網數據,通過一體化云平臺控制管理,構建城市靜態交通熱力圖,助推智慧政府輔助決策。阿里則是采用了云+智能停車場的方案,通過互聯網技術打通傳統的線下停車管理系統,實現在線支付、查詢停車位、業務辦理、車場導航、大數據分析等功能,實現智能停車場體系。
? ? ? ? ? ? ? ? ? ? ? ? ? ? ? ? ? ? ?(城市停車熱力圖,一張圖了解城市實時停車位情況)
但是對于巨頭來說,騰訊、阿里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城市停車問題,伴隨著政府和用戶對城市級的智慧建設需求加速,以及智慧城市的廣闊前景,他們正在通過智慧停車,打通智慧城市建設的入口。IDC的一份報告就預測,2023年全球智慧城市技術相關投資將達到1894.6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389.2億美元。
騰訊、阿里對智慧城市的重視,也促使馬化騰和馬云多次走向前臺,對外展示自家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剛剛結束的重慶智博會期間,馬化騰就再次重點提到騰訊云“WeCity未來城市”的建設構想,要把數字政務、城市治理、城市決策和產業互聯構建成一個完整的智慧解決方案,目前WeCity未來城市已經在多個城市實現了落地。無獨有偶,馬云也在多個場合介紹阿里云ET城市大腦,以此去輸出阿里云智慧城市建設方案。
從工業革命開始,汽車和城市建設就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汽車的增多代表著城市的發達程度,但同時汽車又帶來了停車難、空氣污染、道路擁堵等城市病。智慧停車作為城市的一部分,現階段只是跨出了構建智慧城市的第一步,這也與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升級戚戚相關。
不過,無論是智慧停車、還是智慧城市的打造,核心最終都是以人為本,它不應該被看成是城市化發展需要的被動結果,而應該是一個持續為人創造價值的過程,這樣才有可能早日實現數據驅動的智慧城市經濟體的美好愿景。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