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八點健聞,作者 |?季敏華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Richard N. Foster寫過兩本著名的書:1986年的《創新:進攻者的優勢》和2000年的《創造性破壞》。后者提出的“創造性破壞理論”,在2012年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20世紀管理學偉大時刻”之一,曾啟發了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創立顛覆理論和出版《創新者的窘境》這本在國內也很暢銷的書。
在YouTube上,至今還能看到Foster在耶魯大學商學院里教授的一門名為“創新”的課程視頻。
△?Foster在耶魯大學的“創新”課,他現在更想開一門名為“斷舍離”的課(圖片來源:耶魯大學商學院網站Yale Insights)
8月29日,Foster受健聞邀請出席在上海舉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醫療主題論壇,會前接受了八點健聞的獨家專訪。他說,電影《畢業生》里有一句臺詞特別適合評論目前的數字醫療和醫療AI:“電影里說塑膠業是未來,而我現在也很想拍著年輕人的肩膀說,數字化前景無限!”
他非常肯定在未來幾年里,除了基因編輯以外,醫療行業中最重要的機會就是數字醫療。
這一判斷基于大量的企業數據分析。Foster也是麥肯錫榮休董事,曾在麥肯錫創辦麥肯錫私募基金、麥肯錫醫療健康等多個部門,并為50多個產業部門提供顧問服務。在麥肯錫的協助下,Foster歷經十余年,收集了橫跨15大產業、4000家企業的績效,并組建了“麥肯錫企業績效資料庫”。
而今,他醉心于數字醫療與AI的發展。這位擅長行業分析的院士在采訪中描述了美國數字醫療與AI的全景,并試圖對比中國的發展——“中美兩國的醫療體系都極其龐雜,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有巨大差異”。
在Foster看來,中美兩國的相似處在于都是醫療大國,都希望兩國的民眾能更加健康,尤其當下都面臨著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療性價比的挑戰。
由于人口基數差異巨大,美國目前的年人均醫療費用是9428美元,而中國只有714美元。兩國都有巨量的醫療大數據不斷產生,同樣面臨著癌癥、神經性疾病等患者人群不斷涌現的局面。由于面對更大的人口規模,中國醫生的工作負荷遠超過美國醫生,因此醫療AI提高臨床診斷效率的作用,對中國醫生而言更是迫切。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美國在醫療AI上的發展速度與規模遠超中國。
Foster把他在咨詢公司的全景式分析方法,也用在了研究美國醫療健康產業上。在這一領域,全美擁有五大類5.6萬家企業,即3.7萬家醫療機構、8587家醫療設備及醫耗企業、7607家藥企、2462家患者管理類企業以及584家保險(支付)企業。它們共同構成了高達4.6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Foster表示,美國的數字醫療與AI在這上述五個方面全面滲透,包括了產業監管互動、支付管理、醫院管理、患者病歷記錄、醫護團隊協作、醫患互動、臨床技術支持、生物技術等各個方面。目前,從事數字醫療(包括AI)的美國私營公司已達3000多家,市場規模在1000億-2000億美元左右。其中200多家為AI公司,而目前中國的醫療AI公司大約在100家左右。無論是從兩國的數字醫療與AI的市場總量還是從增長率來看,現階段都是美國超過了中國。
△?數字醫療與AI滲透在美國醫療健康產業的各個細分領域(圖片來源:Richard Foster演講PPT)
“至今,美國每個禮拜都有2到3家數字醫療公司誕生,”他說。其中不乏在每個細分領域都表現出色的創業企業。例如TelePharm(2012),Hinge Health(2016), iGetBetter(2013),Omada Health(2011)等等。
據其統計,美國目前每年在數字醫療與AI領域的投資交易額高達300億美元,始終活躍。除了人們熟知的影像篩查AI以外,他在接受八點健聞專訪時,還列舉了幾個令他印象深刻的AI創新案例。
Foster是“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董事。這是一家全美排名第二的腫瘤醫院,位于紐約。這家醫院與一家名為iQueue 的患者流程服務AI公司合作。
腫瘤患者要使用各種類型的靶向藥物或免疫藥物,這些藥品在注射前需要各自的處理辦法:有些要在注射前一個月就進行藥物混合;有些在患者到達前30分鐘才能混合;有些需要冷凍環境處理;有些要在高溫環境處理。
“經常發生的情況就是患者在來的路上堵車了,或者原先預約的時間變更了,總有各種意外發生,”他說,“藥物注射中心以前每年都會因此而損失巨大,因此通過算法及時調整時間表與流程就非常有價值。”隨著中國腫瘤患者的上升,國內腫瘤醫院與新興的DTP藥房也會面臨著類似的需求。
美國目前有26家腫瘤專科醫院(癌癥中心),平均擁有500-600張床位,患者用藥流程管理的需求極大。Foster說,目前iQueue已服務了其中一半的腫瘤床位規模,營收增長驚人,目前已考慮將這一業務模式復制到糖尿病患者的機構注射用藥的流程中。
Foster又講了PubMed探索AI的例子。PubMed是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旗下的醫學文獻檢索網站,收集全球所有醫學論文的平臺,每個月平均新增論文9萬余篇。
“如果你問我,最近在糖尿病領域有什么學術進展?這或許是每個月會產生1.5萬篇論文的大領域,誰都讀不完,”Foster說,“如果AI幫助你讀完所有的論文,并且分析出結果,簡潔的告訴你這個月這個領域的最新學術進展,那就太棒了。”
Foster并不認為醫療AI是醫生們的競爭對手。“如果你把機器當成對手,那你就已經輸了,應該把機器看作工具,”Foster在接受八點健聞專訪時說。
他認為,影像醫生需要認識機器的價值,重新學習如何在機器的能力之上工作。“會消失的應該是那些決定不學習AI新技術的影像醫生,影像行業并不會消失。”
他認為,新進攻者AI的時代到來以后,真正該警惕的是黑客的威脅。即使在美國,很多醫療機構的信息系統也很少更新,不少也未使用反病毒軟件,所以黑客入侵往往易如反掌。
“醫療行業是美國除了金融業以外的第二大產業,這兩個行業都產生大量的數據,而醫療的數據價值五倍于金融數據的價值。我聽說,患者數據可比華爾街的金融數據值錢多了。”
△?圖片來源:Richard Foster演講PPT
他提醒說,做醫院信息化的時候,一定要有這樣的概念:黑客無所不在,可以做各種可怕的事,而且往往直搗系統中心。“技術本身不會偏頗,但使用的人會,所以必須非常小心。”
Foster預測,大概需要十年的時間,每家醫院信息化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無處不在的黑客攻擊,還有就是拖累醫院系統的僵尸網絡。
他提到了一家名為Orangeworm的黑客組織,是一家專門針對全球醫療保健行業發起間諜活動的組織,會在高科技成像設備(例如X射線和MRI設備)的軟件中安裝可疑木馬。攻擊者可以遠程訪問設備,并竊取敏感數據。據統計,目前受這一組織攻擊的40%的受害企業,都屬于醫療保健行業。
雖然美國數字醫療與AI公司不斷涌現,但Foster不認為這代表了美國的醫院很開放,創新的進攻者從來都是從外部不斷突圍。
”美國的醫院一樣保守,他們十年前就沒有動力,現在也不會。醫院有來自至少五方監管機構的壓力。大多數創新都是自下而上,監管者再從上而下做規范。決定成敗的是細節,往往無法作出任何預判。”他說道。
對于中國數字醫療與AI的發展不如美國的原因,Foster有自己的見解:“我有很多中國朋友,我覺得他們異常聰明,非常有創造性。創業的過程首先是你能把不同領域的東西融合在一起,比如醫藥+AI,這就是創造力。然后你有一個新產品,最后是你的企業家精神,甘于承擔風險,投入資金復制你的產品。中美真正的差別在最后一步。”
他認為在創造力與創新方面,中美水平已相當,但在企業家精神與風險承擔方面,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中美兩國融資環境迥異,美國在股權投資方面的條件遠遠優于中國。
△?圖片來源:Richard Foster演講PPT
來自麥肯錫的調查數據顯示,北美在數字醫療與AI領域的投資額一路領先。相形之下,最近兩、三年以中國為主要代表的亞洲,其投資額已明顯提速。
Foster認為,雖然美國數字醫療與AI在市場領域有優勢,但是醫學院的人才培養卻嚴重拖了后腿。他甚至肯定地說,目前沒有一家美國醫學院有專門教授數字醫療的課程。“我很希望有人指出我在這點上錯了,但遺憾的是至今沒有。”
他透露,自己正在參與修訂美國醫學院課程的工作,希望會有明顯改觀。“當美國的年輕媽媽們早已習慣用智能手機向醫生問診時,醫學院里的資深教授們卻還對數字醫療一無所知,這是不合理的。”
他告訴八點健聞,現在他很想在醫學院里教授一門新的課程,或許可名為“斷舍離”(Elimination)。
“現在不僅有創新的需要,還迫切需要消除舊事物。”他解釋,“你不能總是往衣柜里塞新衣服而不扔掉一些舊衣服。在醫療行業里,人們特別不情愿消除舊事物,但這非常必要。”?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