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網
文丨八點健聞
智慧醫療可以定義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深入應用和實踐,是傳統醫療衛生信息化的革命性升級。
實現分級診療,醫改就成功了;做好智慧醫療,分級診療就有望了。
前半句,是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說的。
今年3月8日全國兩會期間,他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接受采訪時說:“分級診療制度是新醫改以來推行的一項重大制度。某種意義上說,分級診療制度實現之日,乃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成功之時。”
后半句,是在剛剛發布的報告《以智慧醫療為醫改抓手建立融合共生的新型醫療服務體系》(下文簡稱報告)中讀到的。
報告由健聞智庫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合作撰寫,歷經兩個月余、訪談了來自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研究機構與企業的近20位專家學者,實地調研了包括飛利浦星云三維影像后處理平臺、智慧重癥信息系統平臺等在內的10余個前沿應用案例,最終在第二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發布。
2009年,中央政策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面向農村及邊遠地區的遠程醫療”;2015年,又提出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遠程醫療、分級診療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可及。
然而,到目前為止,成效并不明顯。馬曉偉在接受采訪時說當前的情況仍然是“大病小病涌向城市大醫院,大醫院門庭若市、小醫院門可羅雀”。
報告用實際案例展示了智慧醫療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從而成為推進本輪醫改的切實可行的抓手。
討論案例之前,首先讓我們明晰一個概念:什么是智慧醫療?
按照報告的歸納,智慧醫療是醫療信息化、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等一系列概念的演化和升級。
1999年,中國已開始倡導醫療信息化建設,旨在建立完善醫療機構的信息管理體系,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效益。
2009年,中央提出“遠程醫療”,這是醫療信息化技術的重要應用。
2014年是“中國互聯網醫療元年”,大批醫院體系之外的市場主體開始“殺入”醫療市場,一度喊出“顛覆醫療”的口號,被視為醫療健康市場的“野蠻人”。
然而好景不長,2017年前后,第一輪互聯網醫療泡沫宣告破滅。倒下的“野蠻人”們開始意識到,醫療市場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市場,互聯網企業必須與傳統醫療機構、醫藥企業與醫保單位緊密合作,才能取得發展。由此,“顛覆醫療”悄然轉化為“擁抱醫療”,“互聯網醫療”也逐步演進為“智慧醫療”。
智慧醫療在技術、機制兩個層面突破了互聯網醫療的局限:在技術上,智慧醫療充分運用了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傳感器、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廣泛使用,遠遠超越了傳統互聯網的范疇;在機制上,智慧醫療強調以網絡信息技術與傳統醫療的各個環節緊密結合,實現融合發展,而非替代和顛覆。
報告提出:在理念上,智慧醫療可以定義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深入應用和實踐,是傳統醫療衛生信息化的革命性升級。
在實踐上,當前智慧醫療在中國的核心應用場景包含三類:1)覆蓋醫療機構內部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體系;2)連接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醫療機構之間的遠程醫療與分級診療體系;3)醫療影像AI輔助診斷、醫療機器人與AI輔助臨床醫療決策體系。
如開篇所述,遠程醫療與分級診療在上一輪醫改中成效不佳,未能解決醫療資源配置不平衡的問題,這其中既有技術尚未成熟的因素,更有網絡信息技術產業與傳統醫療產業未能融合發展的機制障礙。
而智慧醫療的升級,為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可能。
報告中引用了寧南醫院的案例。寧南醫院是寧夏人民醫院的分院區,位于寧夏南部海興開發區,輻射周圍7個市縣210萬左右居民,他們大多散落在山區,之前當地沒有三甲醫院,大病需要到300多公里外的銀川、蘭州或400公里外的西安去看病。因交通費、食宿費等原因,就醫成本大幅增加,同時因路途遙遠,致使很多急危重癥患者未能得到及時救治。用一位病人的話說是“人生地不熟,錢花得像流水,人也遭罪”。
2011年寧南醫院成立,就是想解決大病不出縣的問題。
最初,如果有寧南醫院駐地醫生診斷不了的疾病,就把膠片打出來,跟著院車送到銀川進行會診,然而,一來一回600公里,很耗時,也不能及時對病人進行診治。
在院長和影像科主任的推動下,寧夏人民醫院與飛利浦合作,引進星云三維影像后處理平臺(IntelliSpace Portal,ISP),陸續接入包括寧南醫院在內的5個院區。
ISP是智能化臨床影像診斷平臺,可將CT、MR、超聲、PET/CT、血管內超聲等圖像實現融合。可以讓病灶顯現得更清晰,觀察更直觀,診斷更明確、手術選擇更準確。
寧夏人民醫院把星云平臺和區域影像平臺連接到一起,基層醫院的影像傳過來之后,可以利用ISP進行高級的三維后處理操作,如果基層醫院碰到疑難問題,可以直接連線進行實時指導,這樣對基層醫生的水平也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于是,剛才所說一來一回600公里的遠程醫療問題,可以在一小時內解決,當地很多積累多年疾病的患者都得到了治療。
分級診療的第一步是實現醫療資源平衡分配,第二步則應該深耕每一“級”,基層醫療機構也好、知名公立醫院也罷,都該在本級范疇內盡量減少優質資源的無效浪費,而覆蓋醫療內部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則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抓手。
以體現醫院危急重癥診治能力的重癥監護醫學科為例,這一直是醫院精細化管理的重點科室。
在過去的診療模式下,重癥科室每天都需要面臨諸多挑戰:床旁設備和患者信息集成難,患者數據的連貫性、及時性和有效性不佳等。
這些需求都需要醫護人員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人工的、手動的記錄并計算,而且還需要花費大量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才可以從收集的海量數據中獲取到有價值的信息,往往這些損耗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病情的最佳治療時機。
同時,患者數據分散在不同的醫療信息系統中,加之系統與系統之間僅僅是數據交互,并沒有深度的臨床邏輯關聯性,這直接導致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大量無效浪費,且醫生更無法基于完整的患者橫向數據做出快速且有效臨床決策。
更重要的是,醫院當下的信息系統無法實現持續性的優化,難以滿足臨床診療及疾病研究帶來的不斷發展的需求。
歷時六年,飛利浦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合作、攻堅克難,推出了智慧重癥信息系統平臺。
該平臺通過扎實的臨床數據分析等技術,不但可以采集來自不同床旁設備及信息系統中的臨床數據,并將其按照臨床邏輯進行分析和整理,以求還原患者真實的病情演進。
這不僅節省了醫護人員手寫記錄的時間,還能準確幫助其進行必要的分析和呈現,為醫護人員的精準決策提供安全的依據,從而可以為患者更快速地制定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更好的康復。
然而,雖然被寄予厚望,能夠解決醫療資源不平衡的問題、能夠成為新醫改成功的抓手,智慧醫療在當下仍面臨著很多問題。
既有來自技術層面的難題,也有基于機制和體制的障礙,并伴有行業從業者的觀念束縛和社會接受度的局限,致使中國智慧醫療的下一步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
比如說,中國在過往20年間以公立醫院為需求主體,以大批信息化廠商為供給主力,不懈推進信息化建設,卻在客觀上催生了一個標準不一、水平參差、相互隔絕的醫療信息化體系。
要改變這樣的體系,技術上的難點并不大,難在機制和管理上。這是因為,當前醫療機構的信息系統是以內部管理為中心的,并非以患者為中心,因此相對封閉,也缺乏動力和機制去實現與外部信息的互通。
報告中總結了一系列此類問題和挑戰,并給出了5點具體的建議。限于篇幅,就不做具體的引述。
中國社會已進入全面、深刻的轉型期,過去沒有認識到也不能解決的問題,如今借助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都已有了解決的可能。
人類和AI,醫生和智慧醫療,可以合作解決去問題。
8月29日上午,特斯拉創始人兼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在和阿里巴巴創始人、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馬云對話時提出:
“有一句老話,如果打不過他們,就和他們組隊吧”。
【鈦媒體作者介紹:八點健聞(公眾號ID:HealthInsight)】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