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云網(微信號:)】9月4日報道(編譯:商紂)
Android 10終于完成了!我們今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下一個重大的Android更新,即“Android Q Beta版”,今天終于開始在設備上推出了。和往常一樣,Android 10將首先出現在Pixel手機上(甚至是三年前的Pixel 1)。谷歌表示,它“正在與許多合作伙伴展開合作,在今年推出Android 10新設備或對老設備進行升級”。
順便說一下,谷歌已經為Android打造了一個新的品牌策略,所以在這個版本中沒有“Q”的名字。2019年,它只叫“Android 10”。Android 10給這款全世界最流行的移動操作系統帶來了一些變化:首先,Android設備獲得了“全手勢”導航,你可以通過滑動手勢在手機上進行導航。就像iPhone X上的一樣,手勢導航不需要專門為導航按鈕留出空間,然后就可以為應用程序內容留出更多的空間。
最后,Android 10完全支持黑色主題,這將使整個系統UI和所有應用從常規的黑色文本白色背景變成白色文本黑色背景。這一選項大大減少了手機發出的光量,節省了OLED顯示屏的電池壽命。谷歌還承諾在Android 10發布前及時支持所有谷歌應用的暗模式,所以我們應該很快就能看到Gmail、Google Play、Google Maps和其他100萬個谷歌應用的更新。
通知是Android最好的功能之一,谷歌從來不會讓Android版本在這方面沒有一點改進就發布更新。今年,通知面板將會利用設備上內置的機器學習來解析傳入的消息,并在通知面板中提供可能有用的操作按鈕。其中一種按鈕類型是“智能回復”,任何使用過Gmail或谷歌收件箱的人都應該熟悉它。這些都是簡短的、自動生成的回復消息,用戶可以直接通過簡單的點擊來發送訊息。另一種通知按鈕類型是“action”,它將嘗試從傳入的消息中選擇url、電話號碼、地址或跟蹤號碼,并允許用戶在不打開某些程序的前提下,將數據壓縮到適當的應用中。與許多需要開發人員進行工作的Android功能不同,默認情況下,這些新通知功能可以在任何情況下工作。如果你總是受到太多通知的困擾,Android 10還提供了一種新的“聚焦模式”,可以讓嘈雜的應用靜音,讓你安靜地完成一些工作,或者是開開心心地玩一會游戲。
在這個最新的Android版本中,在底層我們設計“Project Mainline”,這是谷歌為系統組件創建的一個新的、更強大的文件類型。Project Mainline允許谷歌將關鍵系統代碼卸載到Play Store中,以便更容易地進行更新。谷歌將其命名為“Google Play系統更新”,該功能將允許谷歌每月向Stagefright媒體堆棧、OpenGL和其他組件發送更新,而不需要進行完整的系統更新。所有搭載Android 10的設備都必須提供主線支持,這意味著谷歌將從設備制造商那里接管核心系統代碼的責任。
其他的更新還包括一個新系統,用于雙啟動多個版本的Android,被稱為“動態系統更新”。Android 10搭載了對可折疊智能手機的特殊支持,更強大的多屏幕支持、顯示切換,以及經過重新設計的應用生命周期,這將允許多個前臺應用同時運行。如果未來有一款可折疊智能手機上市,這將會非常有用。
Android 10也將繼續維護谷歌對用戶安全和隱私選項的長期努力。“隱私”現在在系統設置中獲得一個頂級位置,提供了對應用權限的輕松訪問。現在,只有當你的位置在前臺時,應用才有可能訪問你的位置,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簡單的二元對立“Yes,anytime”或“No,never”選項。Android 10也開啟了“范圍存儲”的旅程,它將鎖定應用對設備存儲的訪問,盡管在這個版本中,出于兼容性考慮,這一選項可以根據用戶需求進行選擇。在安全方面,我們加強了媒體堆棧(以及前面提到的媒體堆棧的可更新性),改進了生物特征API,并支持更新的安全協議(如TLS 1.3和WPA3)。
甚至一些更便宜的設備也將進行重大升級,增加一個名為“Adiantum”的新功能,這是一種塊級存儲加密方法,為不支持硬件加速加密的設備提供高性能。今天,像ARM Cortex A7這樣擁有古老SOC的最便宜設備,由于速度太慢而沒有打開存儲加密,但是隨著Adiantum性能的提高,所有設備都必須加密。
Android 10中還有其他無數功能本文尚沒有提到:更快的分享表、用于浮動應用程序的“氣泡”API、230個新表情符號,以及更多更多的功能。因此,如果你有興趣了解Android 10的所有新功能的細節,快去更新試試吧。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俞敏洪流露退隱之意?稱自以為是的努力,已成為新東方發展的障礙》的文章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闊別五年重返網約車!周航掌舵曹操出行》的文章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加速布局芯片!小米入股芯片公司尊湃通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