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VR
作者 耐德佳市場 總監 焦亞超
2019年是AR眼鏡硬件爆發的一年,這個爆發主要是體現在亮點:
一、面向C端產品的出現
首先要歸功于Sony將MicroOLED屏的亮度提升了近10倍,達到3000cd/㎡,這就讓光能利用率很低(10%)的BB光學方案起死回生,在原來只有300-500cd/㎡亮度MicroOLED的時候,BB方案的入眼亮度只有30-50 cd/㎡,虛擬影像會顯得很暗,觀感非常不舒適。提升后顯示效果明顯提升,滿足了需求。
其次要歸功于前人的技術積累,這種BB光學方案AR眼鏡,在3年前ODG公司就已經采用了,并且申請了相應的專利,主要是針對B端客戶。ODG當時也是紅極一時的明星AR 公司,曾在2016年融資5800萬美金,但在落地過程中出現了困難,量產性和舒適度不足,并于2019年初宣布破產,其中大部分專利被微軟和Magic leap買走。另外近兩年異軍突起的nReal,憑借優秀的ID設計能力,讓AR眼鏡重量輕且時尚,十分貼近普通太陽鏡,再加上他們優秀的市場宣傳能力,等于定義了一種產品形態,因此很多AR整機公司紛紛效仿甚至抄襲。
二、AR眼鏡嫁接 移動端生態
這是在手機品牌廠商需求+成本控制/重量控制+數據傳輸技術(Type-C)等幾個綜合因素合力促成的。
首先,手機的銷量增長率下滑,各大手機廠商急需尋以手機為計算平臺核心的配件產品,來豐富銷售品類,提高客單價。因此,AR眼鏡是一個相對不錯的選擇,但目前來看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作為手機配件,一般單價比手機本體還貴,有些喧賓奪主了。
其次,AR產品自身的選擇,控制成本控制重量。2017年,大家在宣傳的概念是“AR眼鏡,是未來替代手機的人機交互新產品”。等真正落地去做的時候發現,以目前的技術水平,根本無法實現。因此,AR需要嫁接在現有的運算平臺生態上,省重量、省成本。成本決定售價,而價格決定市場需求,這無需多說。單拿出重量來說,不同于手持設備,頭戴設備的人機工程設計非常難,“每一克都很重要”,因此把運算平臺與電池放在手持端,或者手機移動端,是很好的選擇。
第三,Type-C為主的數據傳輸形式的普及,讓AR顯示和交互對大數據量的需求得以滿足。另外高通的XR芯片也促進手機和AR眼鏡直接的融合。
2020年,是交答卷的一年。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雖然,目前100g以內的眼鏡式產品紛紛涌現,但我不看好。雖然,企業一片喧囂,但真的走向消費端后,問題自然會出現。耐德佳從事AR光學和整機研發將近4年時間,我們自身和在客戶項目上積累了相對豐富的經驗,那么我們就簡單預測一下會出現的問題:
1、?功耗高,續航差,壽命短。前文提到MicroOLED屏的亮度確實高,但是功耗也是成倍的增長,3000毫安電池在此類AR眼鏡正常運轉狀態下,大概30分鐘左右就沒電了。同時長時間以高亮顯示,Micro-OLED屏的壽命也會縮短,讓整機的總體使用壽命縮短。
2、入眼亮度低,使用場景少。如前文所講,采用這種光學的AR眼鏡光能利用率低,雖然高亮屏的出現,讓顯示效果得到了改善,但由于最大入眼亮度只有300cd/㎡,只能局限于室內場景,環境亮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基本上放棄了室外場景。因此,應用場景的不豐富,也降低了設備本體的價值。
3、看起來輕,戴起來重。重量在90-70g,雖然看起來很輕,但不同于頭戴式(重量在頭圍上),重量都在鼻梁上,其實消費者佩戴不了多久。這方面無需贅述,大家找個墨鏡在配重幾十克,模擬一下,看看能否堅持30分鐘以上,如果考慮到上文提到的30分鐘續航,那么兩個剛好配合起來了。
4、與用戶的近視鏡不能共生。說到佩戴,還需要提一點,即用戶是否能佩戴自己的近視鏡。這種AR眼鏡的光學,與用戶佩戴的近視鏡是起沖突的,因為該AR眼鏡在眼睛與光學之間的距離(出瞳距離)只有1。3cm左右,沒有充足的空間給近視鏡。不同于國外,國內用戶患近視眼的概率很高,因此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當然,也有公司采用讓提供近視鏡夾片的方式解決,但畢竟不是根據用戶個人情況定制的,使用起來會十分不舒服。
5、耐候性,這一點很重要。這種AR光學的反射膜系都是暴露在外,容易發生脫落現象,只要脫落,AR光學顯示模塊就等于廢掉了,維修難,替換成本高。
6、價格高,手機廠商難以發力。平均3999-4999元的價格,這是買高端手機的價位,與作為手機配件的定位是矛盾的。
7、手機適配具局限性。這種AR眼鏡一般需要具有DP功能的Type-C接口的手機,這種手機都是各大手機商場的高端機型。因此5000元的手機+4000元的AR眼鏡=9000元的組合套裝,算起來還是挺貴的。而所謂的3999元的價格,看起來比原來動輒上萬元的設備降低了很多,但算完之后發現,這就是一個數字 ,是成本轉嫁,而非真正降低消費者的進入門檻。
因此,綜上來說,明年的趨勢就是交答卷的一年,至于今年這種產品形態趨勢能考多少分,我們拭目以待。在用戶面前,任何概念的泡沫都會被逐一刺破,因為他們總會給出公平的反饋。當然,這是每一種新技術必經之路,要經受住市場和消費者們一次又一次的苛責和洗禮,才能促進我們AR從業者認真踏實做好真正符合消費者習慣,解決消費者痛點的AR產品。
另外,如果預測趨勢的話,我們應該看一下大廠的選擇。從我們這些年服務大廠的經驗來說,他們都是理性的,是系統分析的結果。比如,就功耗一項,很多大廠就不會選擇目前的產品形態。當然,目前大廠基本也沒有在AR消費端產品有大規模性的嘗試,在伺機而動。珍惜希望在AR領域的創業同仁們,在越來越短的窗口期中,開發滿足需求且能落地的AR整機產品,儲備好干糧,接受未來品牌大廠的沖擊,“巨頭們留給創業隊的時間不多了,沒時間玩兒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