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璐明 編輯 / 馬程
2019 年,張勇決定開網約車賺錢,由于是外地牌照,他無法開快車,于是在嘀嗒和哈啰兩個平臺注冊成為了順風車司機。
張勇告訴鋅財經,他的一位朋友,在滴滴順風車剛上線的時候,成為一名專職順風車司機,"那時候平臺補貼力度也大,他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掙了 3 萬 6",但是在滴滴下線之后,這位朋友嘗試使用了嘀嗒和哈啰,不僅限制每天的接單次數,而且接單效率也遠不如曾經的滴滴順風車。收入的差距促使他最終離開了這個行業。
現在,張勇只接長線單不接短途,固定從上海西邊的虹橋機場到浦東來回跑 " 專線 ",他直白地說," 因為短途根本不賺錢。"
很多和他一樣的專職順風車司機們,通常都擁有多部手機,通過借用親戚朋友的身份證、駕駛證、車輛牌照,同時注冊多個順風車平臺,在跑 " 專線 " 的時候,同時在多個平臺發布行程,自己 " 拼單 " 拉多名乘客,來賺更多錢。
這樣的司機,是順風車平臺不歡迎的。
"真順風車要拒絕專職司機,我們需要的是上下班、出門時順路接單的車主,這樣才能保證平臺的社會效益和用戶的安全。" 嘀嗒出行聯合創始人李金龍提到。
嘀嗒出行聯合創始人李金龍 受訪者供圖
為此,很多順風車平臺保持低價,甚至不抽成,導致最終這塊業務很難盈利。
而對于出行平臺來說,除了倍感焦慮的運力和營收能力,面對安全問題依舊是慎之又慎。
"怕,就是害怕,就是慫。" 在 7 月 18 日的滴滴順風車媒體開放日上,滴滴出行總裁柳青給出了滴滴順風車遲遲不能上線的原因。
當天,滴滴向媒體公開順風車安全產品的整改方案。在過去的這段時間里,滴滴順風車已經迭代了 12 個版本,優化了 226 項功能,整合了上百個安全功能和策略。滴滴出行 CEO 程維則表示,2019 年滴滴在安全方面大的投入將達到 20 億元。
媒體開放日上的滴滴出行總裁柳青
昨天,滴滴順風車下線滿一周年,而這個市場早已不是當初的樣子。
巨頭蟄伏,戰火重燃。自滴滴 2018 年 8 月 27 日宣布順風車業務無限關停,挑戰者便蜂擁而至。哈啰單車、嘀嗒拼車以及曹操專車紛紛升級為 " 出行平臺 ",哈啰則在滴滴關停四個多月之后上線順風車業務,公開招募車主。
在各大平臺運力面臨挑戰的今天,順風車可能帶來的新鮮力量和新興市場,仍然是巨頭和創業者覬覦的戰場。
順風車闖入者
2018 年 9 月 19 日,滴滴順風車下線僅 24 天。阿爾法順風車位于上海張江的辦公室里,最后的測試進行完畢,阿爾法順風車正式上線,這可以說是滴滴順風車離場之后,第一位上線的挑戰者。
這個入局順風車的新面孔,似乎踩在了一個絕佳的上線時機。在創始人鄧剛看來,這是一個意料之外的巧合。早在 2 年前,他開始關注共享出行領域,之前曾在傳統車企做過十幾年的高管,嘗試過一些共享汽車的重資產模式之后,他決定入局更簡單輕便的順風車市場。
阿爾法順風車
2018 年 6 月,公司正式成立,開始研發工作。按照初期預想,滴滴順風車會是阿爾法最強大的勁敵。但 8 月份,因順風車乘客遇害事件,滴滴宣布無限期下線順風車業務。
" 喜憂參半 ",鄧剛回憶那時候的心情時提到," 行業巨頭離開了,對我們來說有了一個出口,但是公眾對于順風車的不信任感越來越強。"
鄧剛那時預想,更激烈的競爭即將到來,他告訴鋅財經,除了自家之外,"肯定還會有更多的企業入局。"
2018 年 12 月,已經從單車平臺升級為出行平臺的哈啰出行,開始招募順風車主,推進的速度很快,官方稱 20 天招募了 100 萬名司機,并拿 3000 萬補貼司機和乘客。今年 2 月,哈啰正式宣布在全國上線順風車業務。
哈啰出行
主流出行平臺紛紛布局。今年 6 月 6 日,高德順風車開始在廣東、武漢招募順風車車主,高德方面表示,計劃近期在部分城市上線試運營公益順風車業務。7 月初,專車平臺曹操出行也宣布將在 9 月上線順風車業務。
雖然大多數入局者的上線時間均在滴滴順風車暫時退場之后,但醞釀早在之前便已開始。
在滴滴殺入之前,愛拼車、天天用車、微微拼車以及嘀嗒等平臺便已經在經歷一輪爭奪,滴滴進入之后迅速占領高地,這一輪中失敗的玩家黯然退場,市場趨于平穩。
但隨著巨頭滴滴的退出,順風車市場的浪花重現,新玩家們紛紛入局,高德、哈啰、阿爾法順風車、好空出行等新面孔加入這場爭奪賽。
行業部分入局者名單
群狼搶食的原因顯而易見——順風車一度是滴滴最賺錢的業務之一。
" 滴滴曾經定的價格大概是快車價格的 80%,甚至有的到了 85%。但是快車的抽成是 20-25 個點,順風車的抽成是 10~15 個點,這樣一減的話,你會發現賺的錢差不多。"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鋅財經。據《財經》雜志報道,在下線之前,滴滴在同城每筆訂單收取 10% 左右的服務費,跨城順風車每筆收取 5% 的服務費。
這吸引了大量私家車司機加入,在龐大的用戶體量之下,順路匹配成功率遠高于其他平臺,滴滴順風車快速擴張。
據 Trustdata 報告顯示,截至 2015 年底,滴滴順風車市場占比高達 76.8%,已占據整個市場四分之三的份額。也就是說,滴滴僅用半年時間,就改寫了市場格局,把最早一步入局的天天拼車、嘀嗒等遠遠甩在身后。
2019 年,根據滴滴對外公開的數據,順風車業務上線三年多時間內,順風車的日訂單量達到 100 至 200 萬單,按滴滴全平臺的 2000 至 3000 萬單的日接單量來看,占比接近 10%。
雖然占比不高,但這是一塊盈利能力較強的業務。據界面報道, 2017 年,滴滴順風車的 GMV 接近 200 億人民幣,占滴滴總 GMV 的 15%,而單量僅為快車的十分之一;滴滴順風車 2017 年收入 20 億人民幣,凈利潤接近 9 億人民幣,可以說是最賺錢的業務線之一。
但新的入局者,如今面臨的市場環境,可能比和巨頭競爭更為嚴峻。
做 " 真順風車 "
新入局者并不是盲目的,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安全與合規。
" 做真順風車 ",在鋅財經采訪中,這是受訪者口中的高頻詞。
" 真順風車 " 意味著車主是順路接單,而非專職運力。"互助才是順風車的核心。" 李金龍提到。
鄧剛認為,最初入局順風車行業,就是看到了通常是專職司機來做順風車司機的行業痛點," 開快車、專車不夠合格的司機,被篩掉了之后,去做了順風車司機,這是違背了順風車本身的概念,也提高了安全風險。"
為了篩選掉專職司機,阿爾法順風車和嘀嗒都采取了嚴格的審核和認證流程,同時設置了更低的定價,平臺抽成少,甚至不抽成。" 定價低才能把那些以盈利為目的的黑車車主排除在外。" 李金龍說。
5 年間,嘀嗒順風車一直沒有抽取傭金,只在每單中收取幾元信息服務費,原因是平臺不能變成具備運營性質的抽成模式。李金龍告訴鋅財經:" 司機本身得到的就不多,我們若從中抽成,定價也會隨之提高。"
同時,李金龍也提到,嘀嗒平臺規定車主限制一天只能接 4 單,并堅持人工審核。在低價的前提下,嘀嗒也保留一定靈活度。" 確保真順路前提下,我們會根據當地的用戶需求和供應情況,對價格有所變化和調整。但這對于專職司機來說,幾乎無利可圖。"
嚴格的規則下,很多司機利用多個身份,注冊多個平臺,增加接單次數,接單后馬上取消訂單,或者通過其他方式接單,順風車與黑車一起做。
" 我們只能一遍遍向乘客強調,不要線下成單,否則安全平臺無法給予保障;司機取消訂單次數多了,我們就馬上會人工審核,如果發現惡意退單降級處理,次數多了直接封號。" 李金龍提到。
嘀嗒不抽取傭金的方式,也成為了多數后來者的選擇。擬在近期上線試運營的高德順風車表示不會采用抽成的模式,阿爾法順風車也并未從訂單中抽成。
高德順風車開城計劃發布會
為了保障安全與合規,保持低價,不從訂單中抽成,成為了最穩妥的做法,但與此同時,盈利卻成為了難題。
不賺錢的 " 輔助業務 "
" 我們從最開始,就沒打算靠順風車賺錢。" 鄧剛提到。
他最初設想的盈利模型是不從順風車業務中抽成,但可以建立一個誠信社區,成為一個流量平臺,通過積累順風車主和用戶,聚集流量," 賺錢可以用別的方式,創造有價值的流量以后,修車服務、車險、廣告等方式都可以賺錢。"
李金龍也承認,按照嘀嗒目前的模式,順風車很難盈利。
李金龍告訴鋅財經,嘀嗒順風車雖然目前位于行業第一,但并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他所認為的理想狀態是能夠在不抽成的情況下,達到規模化,實現盈利。" 即使每次就收一兩塊錢信息服務費,如果做到一定規模化,也一樣可以盈利。"
受訪者供圖
" 順風車是出行整個生態的一個輔助,因為人們出行中比較常見是即時出行,這是用戶習慣決定的。" 李金龍提到,嘀嗒順風車的匹配成功率為 40%," 我們再怎么突破,也是只在數量上的小突破,但在本質上很難突破,這是一個天然限定的天花板,這是由構成運力的司機天然的不同屬性所規定的。"
從業者都不得不承認," 真順風車 " 在保障安全而失去專職運力的情況下,增長面臨瓶頸。
司機端也很難賺錢。一位從 2017 年開始做順風車的司機小鐘向鋅財經提到,在滴滴下線之前,由于工作跨城,他經常使用滴滴順風車載客," 省油費,一般我不用提前一天,當天基本上都能找到合適的乘客,但是如今我用的若干個順風車平臺,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匹配成功率較,所以有時候就干脆不接單。"
平臺則面臨營收焦慮。上線 7 個月之后,鄧剛眉頭緊鎖,因為順風車市場不像他預料中的那樣,純順風車業務就足以支撐。
鄧剛發現,順風車的最大痛點是使用頻率不夠高。雖然已經有上百萬的司機,但增長速度也并沒有預期中快,截至目前,阿爾法順風車全平臺累計下載量 210 萬左右。
" 只有順風車是不夠的,因為匹配成功率不夠高,要有一定的體量才可以達到。專車、快車等及時出行和順風車結合起來,做全出行平臺會比較有競爭力,只做單一的順風車,很難存活下去。" 鄧剛提到。
近期,阿爾法順風車開始有了轉變為 " 出行平臺 " 的想法,籌備上線快車、專車等業務。但這對于創業公司,意味著更高的投入和更大的壓力。
2018 年年初,一直做順風車的嘀嗒拼車,宣布升級為‘嘀嗒出行 "。" 順風車和出租車兩個業務在用戶端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既有預約性出行需求,也有即時出行需求,這兩個需求并不沖突,兩者并駕齊驅 ",李金龍說。
滴滴也在強調它的改變。" 順風車如果未來要上線的話,一定不會把規模和盈利當成主要的目標。" 程維在溝通會上提到。
同時,滴滴順風車總經理張瑞在媒體開放日上提到,滴滴將來如果覺得安全產品功能達到一定預期的情況下,決定試運營的時候,會采用先開白天、先開市內的場景的模式,與此同時,試運行期間免收信息服務費。
" 現在在市場上,靠順風車抽成掙大錢,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李金龍提到," 新入局的平臺,也不會冒不合規的風險。"
當順風車不再強調盈利,各個平臺也從純順風車轉到布局多元出行業務,順風車成為了 " 輔助部門 ",在出行行業的地位,似乎已經不再重要。
大勢已去還是大勢所趨
對于出行玩家來說,今年開始面臨更嚴峻的問題——運力匱乏。
最近兩個月,美團、滴滴、哈啰等平臺相繼上線 " 聚合模式 "。
7 月 15 日,滴滴網約車正式向第三方出行服務商開放,未來用戶可以在滴滴 App 一鍵呼叫不同平臺車輛。" 如祺出行 "、" 東風出行 "、一汽運營的網約車服務等第三方服務商將接入滴滴網約車開放平臺。
6 月,美團打車正式上線 " 聚合模式 ",在美團平臺不僅可以在平臺上打到自家的車,也可以選擇首汽出行、神州專車、曹操出行等品牌的車。
聚合模式下的網約車,集合了個平臺的主要運力,表面上是轉變流量思維到服務思維,把平臺效益最大化,卻也透露了各平臺運力遭遇天花板的問題。
" 各地政府監管趨嚴,快車、專車要合規,這兩塊業務短時間內會損失大量司機,車主資源相對缺乏 ",一位出行行業從業者對鋅財經提到。
滴滴順風車整改方案中的女性助手功能
"出行市場一定是多家并存、分割的一種格局。運力和體驗決定了用戶用不用某個平臺。" 李金龍告訴鋅財經。
出行行業的爭奪戰,已經變成一場流量和服務主導的升級戰爭。從業者們認為,順風車一定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鄧剛認為順風車仍然有很高的發展前景。" 順風車的運力就是全國的私家車主。全國范圍內在路上跑的私家車輛達到 1.6 個億。如果調動起來一部分,有遠遠超過快車的運力。"
而李金龍提到,順風車尤其可以解決高峰期擁堵,"真順風車主往往是符合通勤的大規律,順路多接一單約等于少一輛私家車在路上走。專職司機反而增加了高峰期負擔。"
過去的一年,嘀嗒一直與政府交通部門密切交流,希望能夠從上到下推廣順風車,鼓勵更多私家車主,加入順風車主行列。有地方政府也出臺鼓勵順風車平臺發展的政策。
成都出租車汽車協會與嘀嗒出行合作發布會
" 嘀嗒不能吃掉全國這一點幾個億的車主,其他的平臺進來以后,很有可能拿到的都是我們沒有拿到的地方,都是空地。現在不能說叫百家爭鳴的市場競爭,而是填補市場空隙。" 李金龍提到。
鄧剛便是市場的 " 填補者 " 之一,在他看來,目前的出行平臺中,三四線市場的占有率很低,且三四線城市黑車盛行,跨城需求較大。為此,阿爾法平臺還在試點城市開設了跨城專線。
在試點城市哈爾濱,由于抵達周邊縣市的交通并不發達,但需求旺盛,因此鄧剛決定在周邊的幾個縣城開設專線,與當地的車隊合作,并對司機身份進行嚴格審核,通過后便可在跨城專線運行。
另一方面,龐大的順風車車主群體,也是亟需運力的各大平臺爭奪的焦點。最明顯的事例就是," 老大哥 " 滴滴一直沒有放棄順風車。作為目前國內最龐大的出行平臺,無論順風車賺錢與否,對于運力的補充依然至關重要。
滴滴順風車整改方案中的 " 行中保護 " 措施
從長久來看,順風車的潛能還有更深層次的開發空間。
出行市場的硝煙從未散去,但順風車要回到主戰場,安全是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關卡。就如同現在滴滴總部大樓各處,甚至連洗手間都貼著的標語——全心全意,all in 安全。
(應采訪對象要求,張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