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康資訊:當前藥品零售產業競爭形勢不容樂觀
8月14日,中康資訊副總裁李俊國在2019年西普會上發布了2018——2019 “中國藥品零售產業競爭態勢全景分析”報告,對我國藥品零售產業競爭現狀與未來變局進行了分析。
報告顯示,當前藥品零售產業競爭形勢不容樂觀,藥品零售維持低增速狀態、單店服務人口平均數有所下降、百強連鎖平均單店營業額出現下降、收入中非藥占比持續下降、客流下滑、靠價格提升支撐銷售增長的狀況沒有得到改善,產業進入轉型期。
當前藥品零售產業競爭形勢不容樂觀
報告從五個方面詳細分析了我國藥品零售市場的狀況,認為當前的藥品零售產業競爭形勢不容樂觀。
首先,藥品零售低增速狀態延續。中康CMH數據顯示,2018年零售終端全品類市場總體規模達3,842億元,較17年的3,664億元增長4.9%;增速比17年的8.5%下降3.6個百分點。預計2019年銷售規模為4014億元,同比增速下降到4.5%。
其次,在低增速狀態下,藥店數量還在增加,導致單店服務人口平均數繼續下降。2018年全國藥店門店數共計48.9萬家,同比增長7.7%,增長速度為近5年新高,導致店均服務人口數從2014年的3145人/店下降至現在的2854人/店,降幅9%。而根據美、日相關統計數據,2016 年美國的店均服務人口約 5250 人/店,日本藥妝店的店均服務人口高達 7052 人/店,遠高于中國。
第三,百強連鎖平均單店營業額出現下降。從全國范圍看,中小型門店業績下滑占比最大。前者表明規模競爭優勢在減弱,單店競爭力的重要性在上升;后者則有可能說明,藥店一直引以為豪的便利性對消費者吸的引力在下降。
第四,藥店銷售收入當中,非藥占比持續下降。這對于“4+7”帶量采購政策引發的處方藥價格大幅下跌的市場形勢而言,是一個值得高度警惕的問題。
第五,客流下滑,靠價格提升支撐銷售增長的狀況沒有得到改善。在健康服務需求極其旺盛的當下,零售藥店必須盡快研究出吸客、黏客的有效模式。
不過,雖然競爭形勢嚴峻,但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藥品零售產業更快集中,綜合競爭力百強連鎖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42.9%;同時,四大上市連鎖企業銷售額增長率近三年大幅增長,基本保持18%以上的增長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傳統業態難以持續 轉型健康服務終端勢在必行
過去這一年,政策對藥品零售產業帶來的沖擊明顯,尤其是一系列的醫保控費新政,對零售藥店現有的經營模式提出了挑戰。
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藥店當下面臨的主要任務是轉變商品盈利結構,即從以藥品為主要盈利來源,轉變為以非藥品為主要盈利來源;轉變藥店盈利模式,即從單純靠商品為主要盈利來源,轉變為以“商品+服務”為主要盈利來源。
李俊國認為,只有對顧客、供應商、政府都產生價值,零售藥店才有出路。因此,藥品零售產業接下來將圍繞著三大核心方向開展競爭:以藥學服務能力及慢病服務能力為內核的專業體系之爭,以構建滿足顧客健康需求為導向的商業模式之爭,以連續性精準服務為目標的大數據能力之爭。
接下來,零售藥店將主要發展以下業態:應對處方外流和醫藥分開的新特藥房和醫院周邊藥店,注重慢病服務和小病自我藥療的社區專業藥店、特色專業藥店,服務高品質生活人群多樣化健康需求的大健康藥店、多元化藥店。而藥店新零售也將真正拉開帷幕,其升級方向是發展以數據和技術能力為基礎,做好藥店專業化、會員標簽化、門店場景化和社區深入化的四化服務。
可以預見,隨著產業集中度提升,零售藥店企業將大批量消失,新型健康服務企業加速融入,門店數量之爭將轉化為區域服務覆蓋能力和滲透強度之爭,零售藥店的樞紐作用將主要體現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需求的供應鏈新組合上。
在李俊國看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共享式生存模式,將使得中國很難出現少數連鎖藥店占據過半市場份額的產業格局。零售藥店的終極形態將是一個融合自我保健體驗終端、健康生活方式鏈接樞紐、日常健康教育專業場所、慢病管理服務中心等功能為一體的健康服務終端。未來,以藥品銷售為主的傳統藥店形態將難以生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