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圈地戰愈演愈烈。
繼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在今年4月份宣布“5年開100萬家京東便利店”之后,又一家公司祭出“5年拓展150萬家商戶”的計劃高調進軍社區便利店。
6月29日,雅堂集團宣布與IBM達成戰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以雅堂小超社區便利店為載體的“智能零售”,“在短短8個月時間,雅堂小超全國加盟已超過1萬戶商家。我們計劃在未來5年將開設150萬家社區便利店,力爭成為智能零售行業的標桿”,雅堂集團常務副總裁嚴榮康稱,與IBM的合作將圍繞智能供應鏈、商品品類管理和生命周期優化,并通過數字智能技術優化雅堂小超門店的消費體驗。

雅堂集團2012年在深圳成立,由家具家居起家,2016年10月開創社區超市業務“雅堂小超”,隨后將公司地址遷至成都天府新區,截至目前在全國已有17000家雅堂小超加盟店。
“到現在為止公司已經花出去差不多4個多億的金額,純粹在加盟的租金補貼這塊”,雅堂集團副總裁、CFO徐令元稱,“現在加盟商的補貼主要分為兩塊:第一塊是租金的補貼,我們會根據每個加盟商所在的不同地區和營業額來定租金補貼;第二塊是門頭方面的補貼,我們希望加盟商能夠更換雅堂小超的門頭。”
按照雅堂集團方面的規劃,在5年后有150萬個雅堂小超商戶,引入10萬家供應商,消費者達到5億,做到3萬億元的年平臺交易額。
“接下來我們還會持續地補貼,主要在新開的省份,已經入駐的17個省份中有發展比較好的地區我們會停止補貼,重點提升其運營方面的能力”,徐令元稱。
徐令元坦承目前的雅堂小超處于跑馬圈地式的粗放發展階段,下一階段工作重心將放在提升加盟商的服務品質和直營店上。
“一方面我們會和國內主流的配送機構、倉儲和干線運輸機構去洽談,幫助加盟商做好進貨、倉儲、門店運營以及最后500m的配送;另一方面是打造直營品牌店,直營店在整個大盤子里不會占非常高的比重,作為IP、文化輸出、服務標準的統一”,徐令元介紹道。
近兩年,隨著各路資本的涌入,和雅堂小超一樣的新興便利店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崛起。

從中國連鎖經協會統計的數據來看,2015年便利店品牌已達262個。但截至目前尚未有全國布局的巨頭品牌出現,便利店行業依舊高度分散。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指出2016年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區域性明顯,羅森、7-11、蘇果、好德、可的、唐久、快客、全家等知名品牌便利店在主要區域門的店數均超過總門店數的 50%,超過40%市場占比都是非知名品牌連鎖便利店。
另一邊,社區零售的市場蛋糕仍在擴大。《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13%,市場規模超過1300億元,開店數量及同店銷售雙雙增長,遠超其他零售業態。2016年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接近10萬家,品牌多集中在華南和華東,以一二線城市為主,在全國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大盤向好或是驅動雅堂集團從家居電商轉投便利店的原因,但隨著便利店品牌和數量的增加,全家、7-11、羅森等資深便利店品牌無不在調整計劃,這片藍海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
其中全家計劃到2024年達到1萬家店; 7-11希望每一到兩年在一個新城市進行布局,在主要城市每年新開30~40家門店;羅森計劃從目前的約千店規模到2020年達到3000家,到2025年達1萬家店。
此外華潤萬家、家樂福等超市巨頭同樣緊盯便利店這塊“肥田”。家樂首家福便利店業態——Easy家樂福于2014年底在上海閔行龍柏新村開業,家樂福中國CEO唐嘉年曾透露,2016年底Easy家樂福的數量將達到35到40家,并在2017年進入上海以外的城市。但截至目前,Easy家樂福的門店數量為25家。華潤萬家則推出VanGO便利店作為未來發展的主力業態,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地鐵站內人流密集處。
雅堂、京東等新玩家則選擇從低線地區切入。
“在城市里,大家比較熟悉的是7-11、全家,但在2到6線的城市,居民對于便利店是沒有非常強的品牌意識,而現在雅堂小超之所以全國鋪開,就是為了讓消費者對雅堂小超形成品牌概念”,徐令元將雅堂小超機會在于2—6線地區,“一線城市不是我們主打的重點。”
這和京東的百萬便利店計劃“撞車”。京東規劃的五年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中“將有一半在農村,要做到每個村都有”,京東便利店同樣以加盟模式擴拓展,加盟商主要為現有商鋪和夫妻店并在7月1日啟動加盟遴選。
“雅堂跟市面上便利店和供應鏈公司最大的不同的就是我們從C端的切入,淘寶、京東是先把商家搞定,然后把供應鏈搞定,接著供應鏈服務商家,最后再到消費者那端。而我們采取的方式是反向的,從C端切入”,徐令元稱,“雅堂小超目前在全國的17000家店已經形成了獨家優勢,所有商家的交易我們要求都上平臺,現在平臺上每天有3000萬的交易額,50萬筆交易,由此圈住了龐大的C端用戶”,徐令元稱,下一階段我們會對消費者采取會員的體系,慢慢增強消費者對于雅堂小超這個品牌的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