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知未來總是困難的,誰也沒有傳說中能洞穿時光的水晶球,而基于預測采取相應的政策舉措,達到預期效果更是難上加難。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北京大學兩位知名經濟學家之間關于政府產業政策的爭論,形成了學術界和社會關注的一大熱點話題。那場爭論至今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結論,雙方依然各持己見。
如果說對政府產業政策有爭議的話,那么對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根據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判斷和基于此做出的發展戰略選擇,沒有誰不高度認同,因為那實在是市場經濟的當然邏輯。“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身處市場經濟大潮中,一般來說,相對于政府而言,對市場敏感度往往更高,對技術方向把握往往更準。更為重要的是,企業是市場的主體,直面風險,其判斷的對與錯,發展戰略的成與敗都將在市場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最終水落石出。“我判斷、我選擇、我承受”是必然的市場法則。
當今時代,新一輪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日益滲透入各個行業和領域,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未來的產業如何變革?”“未來的生活將是怎樣的圖景?這些是我們時常思考的問題。對此,國際信息科技領軍企業中國華為公司近日給出了答案,在其于8月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預測了世界范圍內產業面向2025年的十大發展趨勢,展望了新的技術到2025年可能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仔細研讀這些預測和展望內容,相信很多人會像筆者一樣,滿懷憧憬,禁不住思考類似這樣的問題:“2025年,全球14%的家庭將擁有自己的機器人管家。我家會有一個嗎?我家的機器人管家會是什么樣?能把什么樣的事兒交給他來做呢?”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預測和展望是華為基于其在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業務所獲取的合法數據基礎上,綜合國際組織和咨詢公司等的信息而做出的,基礎是很扎實的。同時,鑒于華為在30多年發展歷程中對技術和市場發展趨勢精準把握,人們有理由對這些預測和展望的準確性和可信度抱有信心,對華為適應發展趨勢而制定的企業發展戰略抱有信心。
預測畢竟是預測,對預測準確性的信心代替不了未來真實呈現的場景。華為報告所涉的內容都有待時間來證實或證偽。盡管如此,在目前階段,這份報告不失為公眾了解未來產業發展、生產和生活變化方向的一扇窗,透過它,人們或許還能捕捉到華為這家國際信息科技巨頭未來著力推進的重點領域,甚至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前途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