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T桔子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服務機器人行業的融資有73起,融資規模為71.71億元,不過有57起融資出現在B輪以前,早期融資的數量占到了總體的78.1%,而B輪階段中后期的融資數量只有10輪。
這一獨特的資本現象無疑向外界傳遞了兩個信號:一是資本市場的熱度不減,大多數資本流向初創平臺就是例證;二是服務機器人還處于發展階段,與工業機器人動輒數億元的投資相比,資本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仍處于“廣撒網”的階段。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市場的“過于理性”或許是直接誘因,比如服務機器人出現了頻繁被“解雇”的事件:早在2017年12月份,舊金山SPCA 動物收容所辭退了安保機器人“K5”,理由是機器人與人類發生了“沖突”;到了2018年1月份,著名的Margiotta超市旗艦店解雇了導購機器人“Fabio”,原因在于機器人的服務差、效率低;直到今年1月份,日本Strange酒店也開除了自家的機器人員工,嫌棄機器人員工制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
國內雖然沒有太著名的服務機器人被辭退事件,起步晚卻是不爭的事實。全球48個在發展機器人的國家中,有一半涉足了服務機器人,但國內機器人的商用化到2005年才開始起步,而且相當長的時間內面臨著技術積累、人才培養、產業聯動、市場培育、用戶養成等方面的不成熟,2014年前后才陸陸續續出現了一些機器人創業公司。
市場需求的冷靜也就不無道理,服務機器人的概念被捧了很久,可在商業化的過程中又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痛點,遠遠低于心理預期。同時市場需求的不確定直接影響著資本的態度,最終的路徑被走通之前,任何機器人公司都有突然倒下的可能。
盡管機器人的風口已經出現,但資本在投入上仍然保持著謹慎的態度。
問題在于,明明服務機器人的前路一片光明,在商業化上偏偏又遇到了五花八門的瓶頸,以至于資本都要未思進先思退。
贊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