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匠培訓|郭朝暉:工業互聯網平臺背景下的智能制造與工業大數據
從“工業互聯網”這一概念的提出到如今,早已從概念階段過渡到落地階段,所涉及的應用場景也是越來越豐富。在我國龐大的制造業基礎和參差不齊的工業水平的背景下,工業互聯網的導入將會帶給行業較大的促進作用,引領我國制造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不過,企業工業互聯網在推進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總會有各種各樣問題的出現。針對這種情況,國匠學院特推出《工業互聯網訓練營》課程。作為“980訓練營-數字化工廠規劃建設”的重要一課,本期《工業互聯網訓練營》于8月8日開課,為期3天,分別為2天的理論課程和1天的企業參觀。
課程第一天特邀講師為郭朝暉老師,為學員們帶來《工業互聯網平臺背景下的智能制造與工業大數據》:
工業互聯網的關鍵因素
1、智能機器:將機器、設備、團隊和網絡通過先進的傳感器、控制器和軟件應用程序連接起來
2、高級分析:使用基于物理的分析法,預測算法、自動化和材料科學、電氣工程及其他關鍵學科的深厚專業知識。
3、工作人員:建立員工之間的實時鏈接,連接各種場所的人員。
郭朝暉老師講到,隨著中國老齡化問題的加深,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同時也帶動了自動化的上升。而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設備維護愈加重要。而隨著工業互聯網的推進,一個人可以維護很多臺設備,同時,互聯網打破了空間限制,讓人能夠獲得更多信息、掌控優質資源,也因此,設備維護人員的專業度也會不斷提高。
創新與變革
郭朝暉老師表示,發明不是創新,只有將發明用于經濟活動并且取得成功才是創新。而這種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互聯網是企業家配置資源的工具。新創新時代,估計未來85%以上的創新與ICT技術相關,技術直接為企業家從事創新提供手段。企業家利用互聯網,在管理運營方面進行創新。要做好創新,要把互聯網、大數據與智能化統一起來看。
此外,郭朝暉老師和學員們強調,創新和變革不僅僅是軟件的改變,還要有背后的生產流程、設備、工廠一定的改變,所以這次改變是一個大的改變。而越大的改變,越需要循序漸進的進行,從而實現量變或是質變,創造價值。
企業層面的智能制造
提到智能制造,郭朝暉老師表示,智能制造是信息通信技術在工業企業的深度應用,不僅要服務于現有的業務,還要促進業務的創新,及轉型升級。企業層面的智能制造應當是Smart Manufacture,不是高度自動化,而應當是高度靈活性。外在企業表現為快速響應市場的現場變化,內在技術表現為ICT技術深入應用,達到資源配置的協同、共享和重用。
那么,ICT技術是如何影響智能制造的呢?第一、跨越空間,互聯網實現大尺度的可觀和可控,能看得見、可以支配,跨越空間,延伸了感知信息和掌握資源的能力。第二、跨越人機,智能化把人的知識賦予機器,將人漸漸從繁瑣的重復勞動中脫離出來,跨越人機界線。第三、跨越歷史,大數據本質上跨越了現在和過去,很多數據被記錄下來,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歷史,大數據使得知識生產應用更加方便,更有利于機器賦智。
關于資源配置的協同、共享和重用,郭朝暉老師通過一張圖表為我們直觀的展現:
互聯網可以控制遠方資源,包括企業內部和外部資源,可以讓部門協同、共享,可以讓知識重用,能實現快速響應、滿足個性化需求。智能制造的一大背景就是實現小批量、個性化生產。智能制造通過重用、共享、協同來實現個性化。
智能制造通過機器代替人進行決策,個性化定制導致生產復雜,人腦存儲內容有限,就必須用智能制造來解決。之后變得提質降本,人自然退出來,勞動力成本就降低,人更自由、更幸福,成為知識的生產者。這是一環套一環有邏輯關系存在的。
以上這些,簡單的和大家分享了幾點郭朝暉老師的講演。郭朝暉老師將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讓晦澀的知識也變得通俗易懂,一天的課程節奏緊湊,課后學員們紛紛表示滿滿干貨,受益匪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