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以前,有兩個人:一個是普通百姓,一個是有錢的土豪。他們都把錢存進銀行,而且他們都只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于是,他們的錢越來越少越來越少......

近日,穆迪發布研報稱,在嚴格的監管環境下,銀行理財產品增長正在放緩。
據數據顯示,5月銀行理財余額為28.4萬億,相比4月的30萬億元,下降1.6萬億元,為十年來最大的單月降幅;另外,同比增速降至9%,罕見地進入個位數階段,低于貸款增速。
2007年以來,銀行理財規模下降幅度超1萬億的僅有2次,一次是2014年6月,下降1.31萬億元,另一次就是今年5月。
銀行理財規模下滑,其實原因不難理解。一頭是MPA考核在即,另一頭是表外業務加強監管,同業理財業務大量減少了,銀行理財自然也就下滑。
值得注意的一組對比數據是:5月同業存單發行規模約1.23萬億元,較此前的2萬億元有明顯下降;但5月信貸貸款增速較快。這表明:表外融資逐漸回歸表內。

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表外理財增速下降與金融“去杠桿”之間有何關系?下半年銀行理財如何預期?財哥為您做了分析,下面且聽我慢慢道來。
表外理財:“去杠桿”進行時
根據此前央行發言人的表態,表外理財的底層資產與表內廣義信貸接近,在信用擴張方面的功能相同,如果不受約束的增長也將積累宏觀風險,不利于“去杠桿”的要求。并且,表外理財仍具有較大程度的剛兌屬性,并不能真正做到資管業務的風險分擔功能。因此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圍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銀行體系信用擴張狀況,更全面地對銀行體系實施宏觀審慎管理。”
可以看出,表外理財增速是監管在“去杠桿”過程中重要觀察的指標,至于增速調控的范圍,有相關人士分析認為,很可能是使得表外理財增速不顯著高于信貸增速。分析還稱,去杠桿首先是穩杠桿,要讓杠桿的增速降下來。現在看來,已有初步的結果。

這個世界永遠都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嗎?
作為樂視七大生態之一的樂視金融近期因一款15%的高息產品引發了投資者的關注。
15%高息攬客,最高可投1萬元
該產品廣告信息顯示,15%預期年化,樂樂高新手專享,秒殺眾寶寶N倍,鎖定預期年化15%;1000元起投,門檻低;安全保障,風險低等信息。該產品每位新客戶投資的限額為1萬元。
該平臺15%的高息收入收益率是如何投資而來的?目前有安全保障、風險低的資產中,不進行高比例的補貼,幾乎找不到15%的高息產品。(樂視金融開展該理財產品業務是否合法合規?有待進一步確定。)
15%高息或引發新客戶套利
目前理財市場上15%的高息產品非常少,樂視金融的這款產品或引發新客戶套利,一個新客戶用多個親屬或家庭賬戶分別進行投資,同樣享受樂視金融的15%高息收益率。
例如,一個投資者若有1萬元資金,通過12個新賬戶循環進行樂視金融的該產品投資,那么在近半年時間里可享受15%的高息收益率。
股權被司法凍結后,轉讓給賈躍芳個人控股公司
樂視金融,即樂信(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金為1億元,法定代表人為金杰。值得注意的是,樂視金融的股權在2017年2月已被司法凍結!

在這個圈錢成性,忽悠成群,龐氏騙局成家常便飯的時代,該如何挑選安全的理財產品呢?
常見的投資工具包括債券、股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黃金、外匯、保險、房地產、期貨、期權等等,這些投資工具中一些是準入門檻過高(如私募、房地產等);一些風險太大不適合普通玩家(如期貨、外匯等),一些是受平臺限制(如股票只能通過證券公司買賣);一些是用戶教育難度較大(如提到保險就容易想到一堆負面信息)、還有一些和固定收益類產品差不多無法做大流量(如信托、債券等)…
一般我們在做理財規劃時是不會限定在一種或一類產品中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做投資組合。
比如說你是穩健型投資者,可以考慮80%低風險(貨幣基金)+20%中等風險(票據理財)的搭配:80%×4%+20%×7%=4.6%
如果你是積極型投資者,可以考慮50%低風險+30%中等風險+20%高風險的搭配,如貨幣基金(4%)、信托產品(7%)、P2P(12%):50%×4%+30%×7%+20%×12%=6.5%或者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更高的。
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收益率高于8%的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本金風險敞口,比如某產品宣傳的年化收益率是21%,那么21%-8%=13%就是風險敞口,也就是說你有13%的機會會虧掉本金!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