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遠的一支筆深刻寫意蒼生,一把刀嚴謹解剖自己,一腔熱情推動社會公共美術事業的發展,一份關愛支持體恤著老中青藝術家。他追尋實踐藝術理想,更是自覺地把為時代創作大美為己任。作為參加文藝座談會藝術家代表之一的馮遠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他時刻牢記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強調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近年來馮遠在工作和藝術創作的同時,又作為“義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上海美術學院等高等藝術機構、學府的籌建及運營過程中給予無私、無償的支持與幫助。歷時五年由馮遠兼任“工程”組委會副主任和秘書長的“中華史詩美術大展”開幕,標志著中國美術在歷史畫藝術創作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填補了中華歷史文明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空白和缺憾。
馮遠常說:“今天的藝術家趕上了最好的時代,在創作中要時刻保持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作為參加文藝座談會藝術家代表之一的馮遠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他時刻牢記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強調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他將策劃組織“20世紀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和“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實施視為最重要的集體“創作”;能夠得到各方支持,聯絡廣大藝術家們共同描繪百年近現代歷史和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史,這既是一件由眾人成就的社會功德事業,也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基本建設項目。畫好自己的作品,是從個人角度體現了小我的思想與價值。能夠聯絡廣大美術家共同來為中華民族創造一部可視的圖像歷史,做好這項實實在在的文化基本建設工作,將使每一個藝術家的個體價值被放大外延,不管將來后人怎么評說,我們這代人在有生之年做了該做、能做的事情,其意義將遠遠超乎任何個人的貢獻之上。

近年來馮遠在工作和藝術創作的同時,又作為“義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上海美術學院等高等藝術機構、學府的籌建和運營過程中給予無私、無償的支持與幫助,他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為清華藝術博物館的組建和順利開館盡心盡力、四處奔波。現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已經成為一所國際一流的大學藝術博物館,曾先后成功舉辦了“清華藏珍”、“對話達·芬奇”、“尺素情懷”、“學院傳薪”、“竹簡上的經典”、“營造中華”、“思賢師心”等諸多學術展覽,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上海美術學院也在馮遠等領導和藝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正式掛牌,這標志著上海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具有深遠的意義。
2016年11月20日,歷時五年由馮遠兼任“工程”組委會副主任和秘書長參與、策劃、組織的“中華史詩美術大展”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宣告竣工。146件最終入選作品在國家博物館的8個展廳展出,表現形式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和雕塑四個種類,標志著中國美術在歷史畫藝術創作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所達到的藝術、學術高度,填補了中華歷史文明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空白和缺憾。作為當代有杰出成就的藝術家、學者、教育家,馮遠的人生經歷和藝術創作生涯多舛而豐富。他初中始自學繪畫,曾是“北大荒”下鄉知青,憑著愛好,耕讀之余從事繪畫,他是“文革”恢復高考后第一屆入讀浙江(今中國)美院的研究生,從1974年就參加歷屆全國美展,多次獲獎;他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文化活動,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在繁忙的工余時間,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從事創作實踐,創作了一系列具有社會公共記憶的作品。馮遠曾說:“我邊教學,邊創作,邊嘗試不同以往的繪畫形式,選擇、揚棄、再選擇……我崇尚漢唐雄風,試圖在一片紅牙檀板的世界中,響起鐵板銅琶的雄肆之聲。也許是多天性使然,抑或是坎坷經歷所致,斯芬克斯永恒之迷引我陷入荊莽苦海,九碰壁而不知悔。我畫歷史,意在為民族立碑;我作孽海沉浮,乃感喟人生蒼涼;我畫天界,是因悟出了至大至微;我作文字,是覺出了書法抽象結構美與繪畫源出同一律;我寫羅漢作漢魂,旨在駕馭并強化傳統繪畫技藝,同時探討水墨畫向抽象階段過渡的可能性。大化流衍,滄海一粟,繪藝無涯,探其堂奧需傾一生心力。我當努力讀書,廣游博涉,攀緣高山,進取不輟。”

馮遠的一支筆深刻寫意蒼生,一把刀嚴謹解剖自己,一腔熱情推動社會公共美術事業的發展,一份關愛支持體恤著老中青藝術家。馮遠和一般畫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既要解決自身創作中的各種矛盾和難題,如筆墨與造型、傳統與現代、結構的嚴謹與筆墨的寫意等等藝術、技術性問題;又要解決好時代賦予的任務與自身創作的矛盾,他撰寫有上百萬字的文章,凝聚著他不斷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成果,這種思考對他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酷愛美術,一生與美術憂歡相聚。履職之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持之以恒,孜孜以求,追尋實踐藝術理想,更是自覺地把為時代創作大美為己任。我們祝愿他伏櫪之手繼續為國家、為社會、為美術創作事業做出卓越貢獻。
在今年“兩會”的發言中馮遠建議“從頂層設計中,將“人”的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予以充分重視”。馮遠談到:作為治理14億多人口大國的執政黨和政府,有著一份歷史擔當,那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人民”、“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和歷屆政府的最高執政理念。人民是一個豐富且復雜的活態概念。作為人民的一分子,解決了基本溫飽,享有了基本權利,逐漸擁有了一定財富的個體的人,又是有不同身份、職業、素質,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訴求的具體概念。因此,從發展的觀點來看,個體“人”的建設,關乎一個民族文明素質的培育和提升,是需要全社會上下共同關注的重要任務。馮遠說:一切為了“人”,一切圍繞“人”。以“文”化人,以“教”育人,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基本素質的鑄造。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是人才、科技、文化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的競爭、人的素質建設的競爭。“向上、向美、向善”的腳步不停歇。馮遠透露,為貫徹落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今年將啟動為期三年的“中華家園”主題美術創作活動,聚焦“四海一家”和“華夏風物”。前者展現56個民族的歷史人文和精神風貌,后者表現祖國大好河山、歷史遺跡、人文風物、當代新姿,計劃將在2019年完成并于新中國70歲華誕之際向公眾展示。在此我們也預祝“中華家園”主題美術創作工程圓滿成功。

德藝雙馨 技道兼修
——訪藝術家、學者、教育家馮遠
馮遠是當代中國畫領域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他敬業盡職,身兼數職,工作繁重卻思路清晰、認真縝密,在不同身份之間自由轉換,且都能取得驕人的業績。在專業藝術領域,他基本功扎實,創作銳意求新;作品工、意兼精,多以反映歷史題材和現實生活為主,造型嚴謹生動、生活氣息濃郁、繪畫形式新穎,代表作品有《秦隸筑城圖》、《星火》、《今生來世》、《屈原與楚辭》、《屈賦辭意》、《世紀智者》、《心幡》、《逐日圖》等;在理論研究方面,他“博覽群書,酷愛文史,撰寫了大量學術論文和繪畫評論;不僅文筆流暢,詞采華茂,而且條理清晰,見解深刻,他的論文和評論甚至比一般理論家、批評家的文章更有可讀性和思想深度,也更貼近畫家的創作實際”(著名理論家王鏞語),主要論著有《東窗筆錄》《重歸不似之似》《回到單純》《人的藝術和藝術的人》《水墨人物畫教程》等。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優秀的藝術教育家,以其多年的實踐經驗和豐厚的理論素養培養了諸多青年才俊;更重要的是他還擔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上海美術學院院長等單位的重要職務,和藹可親、善于傾聽,高屋建瓴,在微觀之外又能從宏觀上統籌把握藝術發展大局,是名副其實的復合型智者。記者有幸采訪到馮遠先生,就當下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請教于馮遠先生,現編輯如下,以饗讀者。
記者:請您談談參加這次“文代會”的最深感受是什么?為什么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
馮遠:2016年11月勝利召開的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習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文藝事業的發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時科學分析了當前文藝領域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事關文藝發展的一系列帶有根本性、方向性問題,并且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作為與會代表的我,深受教益、深為振奮,我們正處在文化藝術發展的最好時期,每一個文藝家都應該自覺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不斷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和藝術素質,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燦爛輝煌。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的突出優勢。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將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過程?什么樣的藝術家可以參加此項目的創作?歷時五年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后,您覺得這個展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嗎?
馮遠:繼2009年“百年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完成面試之后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為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姐妹篇,是由國家倡導實施的又一次大規模主題性美術創作活動。歷時5年的此次美術創作吸引和凝聚了我國當代美術界最具實力的老、中、青優秀藝術家近300人,他們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意識、文化使命感和創作熱情,在工程組委會和專家指導下,認真研究歷史典籍資料,深入理解并把握歷史的主題切入點,不斷強化對歷史主題文化內涵的認識,將集體及個人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和對藝術品格、理想價值的追求,自覺地貫注到對歷史風云、文明進步以及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藝術表達之中。他們以匠心獨運的構思、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和精湛的造型藝術語言,創作了這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中華史詩作品,并且在史實凝縮表現、歷史情景再現、藝術風格語言鑄造和精神境界開拓上達到了歷史以來的最好水平,它標志著中國美術在歷史畫藝術創作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和所達到的高度,也填補了中國美術歷史主題性創作的空白和缺憾。

記者:請您簡單談談自己在國博陳列的兩幅大型作品《世紀智者》和《屈原與楚辭》的創作過程。
馮遠:2014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特邀我以五倍大于原作的尺幅復制創作于1999年入藏中國美術館的《世紀智者》。我搜集了160多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與人文藝術家的肖像,以穿越時間、空間和特殊的透視結構方式,濃縮排列組合在同一作品中,體現文明發展的多元、多樣性,運用寫真、寫實的水墨畫形式,將他們肅穆的表情形象和睿智的眼神成隊形地排列在黎明曙色之中。背景是表現為剛剛露出魚肚白的天際和黎明前青藍交混的色彩。那象征了宇宙間綴滿了星辰一般的書寫體文字,是一連串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姓。畫面通過無聲的人物形象贊頌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2016年歲末,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中國畫《屈原與楚辭》是由中國文聯等三
部委主辦,我在參與組織實施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活動的同時也創作了作品《屈原與楚辭》。為了體現作品的中國精神、中國風格,我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中壁畫形式的結構組合和內容意識流,多情景并置的手法,將楚辭瑰麗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生動優美的內容整合一體,在構思、構圖、造型、制作過程中盡所能將內容、形式、技藝發揮到極致,以中國繪畫特有的線造型和色彩理念,把屈原生活的時代的現實與想象有機的兼容其中,力求踐行習總書記關于優秀作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這兩件作品先后都耗費了我2-3年的時間。
記者:您的個展“筆墨塵緣”去年在天津美術館展出后,在天津美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么這次展出的作品與前兩年的幾次展覽展出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今年有什么新的計劃?
馮遠:“筆墨塵緣”個人作品展是應天津美術館2014年的邀請,直到2016年完成“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活動以及作品《屈原與楚辭》”的制作,才得以成行的。這是我繼2012年起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之后的個人作品展的第五站。展覽原計劃展出半個月,后來應天津美術館方面的要求,從11月下旬一直延長展覽至2017年元旦。此次展覽作品除一些大型創作之外,新調整補充了三分之一的新作品和書法作品,主要為近一兩年的新創作。展覽期間,不少美術界的同行、朋友和文化界的領導相繼蒞臨觀展,廣大的天津美術愛好者和公眾更是給了我很多熱情的鼓勵和肯定。趁著身體尚健,我將陸續把已有的創作計劃付諸實踐,努力以傳世之心創作能夠立得住、留得下的好作品。
記者:眾所周知,清華大學是一所著名的理工類大學,建一座藝術博物館意義何在?博物館是怎樣定位的?在當下時代有何重要意義?首展分幾個部分,亮點有哪些?
馮遠:清華大學是世界一流的中國以理工學科見長的大學,建設一座與之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相符的藝術博物館,旨在提升大學師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完善人文學科的建設。建成后的藝術博物館將薈萃各類優質人文藝術資源,筑造古今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的藏品庫,搭建東西方藝術與文化交流的平臺,促進藝術學科的發展,加強藝術學科與理、工、人文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營造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為清華大學培養綜合型、創新型人才服務。博物館的定位是:彰顯人文,薈萃藝術;精品展藏,學術研修;內外交流,資訊傳播;涵養新風,化育菁華。作為國內大學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一個亮點,清華藝術博物館以它一流的硬件設施和良好的經營管理機制,同時以“達芬奇和大西洋古抄本真跡”“第四屆藝術與科學邀請展”“清華學人手札”“清華藏珍”“清華簡”“清華營造歷史展”等一系列精彩專題為開館首展,贏得了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的熱烈反響,開館四個月,觀眾人流達30余萬人次,博物館將陸續策劃清華大學及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積累的大量珍貴藏品展,同時通過與國內、國際博物館的學術展覽交流,推出更多讓師生和觀眾歡迎的高質量、高水平的藝術展覽。
記者:最近您又作為“義工”擔任了上海美術學院的院長,請您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學院的情況?
馮遠:上海是中國現代美術的發源地,在我國美術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以來,上海正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四個中心”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著力提升城市發展軟實力,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迫切需要整合優質的文化和教育資源,建設一流的藝術學院,培養大批能夠傳承海派文化、滿足文化事業、文創產業發展需求、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提升上海美術教育的學科建設水平和學術科研創作成果的國內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上海美術學院的正式掛牌標志著上海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具有深遠的意義。學院將秉承“創新性繼承申學傳統,創造性轉換海派文化,創意性提升上海人文”為任務;“德藝雙馨、思行并重,技道兼修,傳創同構,文質共美”為教育理念;“包容中西藝術精華,彰顯中華主體精神”;“立足上海,輻射全國,面向國際”;建設一所與國際現代都市上海相符的高水平美術教育,科研創作和人才培養的高等藝術學府。我有幸受聘其中,參與學院的發展建設,既榮幸也深感壓力,我將和學院同仁腳踏實地共同向著既定目標努力。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