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一個段子,不知真假。說比爾蓋茨準備輟學創立微軟,他唯一擔心的事情,就是害怕搞了操作系統而錯過了人工智能的發展。但是20年后,他回顧這個過程,說好像啥都沒有錯過。
最近兩年,互聯網的泡沫破了一個波又一波,從VR到共享單車,倒下的項目不計其數。而當年阿爾法狗戰勝了柯杰之后,人們一度以為人工智能時代就要來了。很多搞人工智能的公司,都已經晉升為獨角獸,比如寒武紀、商湯、深蘭等等。目前商業化最多的AI領域,大部分都是屬于安防,人臉識別是已經相當普遍了。
在這波熱潮中,我們的AI公司就到了1000多家,不過90%以上都是虧損的。很多人對AI寄以厚望,包括我自己。的確,AI如果能夠大規模商業化,將徹底改變人與人的協作關系,整個社會生產的方式都可能被重構,當然這無異于一場科技革命。但是這一天似乎遲遲未到,AI寒冬論卻成為了傳播最廣的聲音。
本來大有可為的自動駕駛,在硬件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何況連自動駕駛的基礎電動汽車,目前似乎都在擠泡沫的階段了。我年初做過預測,很多電動汽車公司都挺不過這個冬天,包括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動汽車公司,至于原因以前分析,這里就不在贅述了。
為了不錯過這波AI的風口,我甚至買了500股的某AI概念股,當然就是相當于做個標記而已(總共就幾千塊錢,所以沒有公布)。這件事情給了我一個教訓,就是永遠不要去猜測科技革命什么時候爆發,一些小的趨勢可能在未來幾年就發生,而像AI這樣的大趨勢,可能要等上幾十年。
記得我考大學那會,大家最喜歡吹噓的就是“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無數人放棄當程序員的機會,去搞生物研究了。最后發現除了繼續讀到博士搞科研,似乎找不到什么像樣的工作。現在都2020年了,生物學卻成為了網絡上知名的“勸退專業”,跟“化工”有一拼 了。
當然,不是說這些東西沒有前途,但是科技創新并不是線性的,而是呈現躍遷式的發展。我們能夠知道的是,未來AI肯定能夠發展起來,但是不能知道那一天能夠到來。作為一個投資者,當然可以押注,但是正如我在市場心理中經常提到的,只需要比大多數人多想一步就夠了,領先太多也很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