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京東內部分享中,京東創始人劉強東透露了對互聯網行業的看法。他認為,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一定要符合經濟規律。如果不能降低行業交易成本,或者提升行業交易效率的話,最后注定失敗。以下是劉強東的分享實錄,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略有編輯。
十二年以來,我在互聯網經歷過三次行業谷底,最近一年正在經歷第三次行業谷底。整個中國互聯網拿到5000萬美金融資的幾十家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金,到今天沒有一家上市的,但在私募市場,估值過10億美金的企業,中國已經超過50家企業。我認為,任何時候,行業一旦瘋狂的時候就會出問題。
互聯網沒有違背經濟規律,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到今天也就不到10家被記住。任何一個行業只要存在三家以上的巨頭,這個行業都不健康,全世界互聯網都是這樣,全世界互聯網第一名占了80%的利潤。
其他互聯網企業死掉了是什么原因?我們也琢磨了很長時間。最后結論就是任何一種商業模式都要符合經濟規律,所以我們對互聯網的看法,總結就是任何一種互聯網商業模式,如果不能夠降低行業的交易成本,不能夠提升行業交易效率的話,那么最后注定會失敗的。
到今天中國所有的互聯網企業,能夠連續五年市值超過50億美金,大概只有3家。如果能夠連續五年市值過2億美金以上的規模,也就十來家。如果把他們視為成功者的話,今天所有活下來的互聯網企業,都是給行業帶來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升。電商就是能帶來便利,這種便利的背后,是交易成本的下降,是消費者對此付出更少的時間。
以京東為例,京東的價值是什么?
此前當當、阿里都在做純互聯網模式,所謂輕資產模式,大家都說這種模式最聰明。而京東是重資產的模式,我們超過166個庫房,全國2043個區縣,連三沙都有京東自營的品牌,有將近10萬員工。
京東為什么這么做?這背后真正的商業價值,不僅是考慮用戶體驗,而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機會,中國社會化物流成本奇高無比。2014年,國家公布的社會化物流成本占GDP總值17.8%。
什么意思?整個中國制造業的利潤都沒有17.8%,而我們整個社會化物流行業成本17.8%,這個數字歐盟是7%到8%,日本是5%到6%,我們比歐美高出了10%。
為什么?因為中國的商品搬動次數太多。2007年設計京東商業模式的時候,我們發現了這里有個巨大的機會,去中關村[1.66% 資金 研報]電腦城買電腦,當中要搬運五次。聯想不零售,它會找神州數碼,神州數碼不接觸終端用戶不零售,會找代理商代理,代理商不零售,會找柜臺零售。
電腦從聯想工廠搬出來之后,先搬到神州數碼的庫房里面,從神州數碼的庫房再搬到北京市代理商的庫房里,從北京代理商的庫房里搬到經銷商庫房去,從經銷商庫房又分到每個柜臺的庫房里,最后再賣給消費者。大家記住,每次商品的搬運都是需要成本的,都是有損耗的。
京東商城設計商業模式的時候,決定自建物流,堅持走自營為主的商業模式,我們就看到過去整個中國商品平均搬運次數是五到七次,我們要減少一半以上的搬運次數,所以我們設計全國物流體系的時候口號就是減少物品的搬運次數,這就是京東物流的愿景。
京東商城的物流絕大部分電子產品跟廠商直接合作,從聯想的工廠大門生產出來,第二天就進了京東全國的七大庫房,所以大家在京東商城買電腦到貨速度很快。
我們希望減少物品的搬運次數,目前京東內部在設計新的模式,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只搬運兩次。當工廠還沒有生產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把客戶找到了,工廠出大門之后,不再經過京東的庫房,只經過京東物流直接送到消費者家里,連庫房都不用去了。
所以,京東商城的商業模式能不能成功要看我們能不能繼續降低成本,提升交易效率。
這就是我的思路,京東集團過去12年做的所有事情,我們都問一個問題:我們做這件事情,有沒有利用互聯網工具,利用互聯網屬性,能不能把行業的交易成本下降?能不能帶來整個行業的交易效率提升?
能,我們就做。不能,不管有多賺錢,我們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