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研究員在田野調查中發現,以“死亡”“殺人”“恐怖”或另類情感為主題的暴力色情小說出現在一些網絡閱讀平臺上,且對未成年人完全開放。
調研問卷結果顯示,有21.25%的受訪學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機時遇到過色情或暴力信息。其中,男生更常遇到色情、暴力信息,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遇到此類信息的頻率也更高。
2、游戲周邊APP藏危機:網絡欺凌不容小覷,不良信息引發擔憂
本次調查中發現,未成年人遭受網絡欺凌情況不容小覷,有12.47%的受訪學生表示曾遭受網絡欺凌,而且男性受欺凌的比例更高。隨著年齡增長,認為自己有過網絡欺凌遭遇的未成年人也更多。
3、家長指導能顯著減少未成年人手機使用風險 平臺應增加未成年人模式吸引力
調研深入分析發現,在家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和方式作出管理和要求的情況下,孩子的手機應用內消費、遭遇網絡欺凌、遭遇色情、暴力信息等情況均有顯著減少。
此外,南都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研究員在田野調查中發現,多家互聯網平臺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家長控制模式等使用率極低,鮮少有家長知道這些未成年人保護機制,由于未成年人模式視頻內容實在單一鼓噪,主動開啟的未成年人更是少之又少。
1、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使用手機,家長是關鍵角色,學校教育可作為突破口
誰應該在正確引導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中扮演主要角色?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上,調查問卷受訪者答案趨同:家長、老師以及其他社會人士均有七成左右的受訪者認為家庭應該扮演主要角色。
不過,雖然不少家長自身也認同應當由家庭主要負責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但仍有約四成的受訪家長表示不太懂得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且只有不到半數的家長認為自己在引導孩子科學使用手機上做得比較多。
對于家長在管理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課題組采訪的多位專家都提及了“網絡素養教育”一詞。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教授童小軍表示,雖然家長在未成年人移動互聯網引導中應承擔主要責任。但有效解決“如何正確引導教育”這一問題的突破口在于“網絡素養教育”進課堂。她認為,網絡素養實際上是社會行為的一個部分。學校不應該對移動互聯網一刀切,一律不允許進校園,而是應該開設專門的網絡素養課,并將這門課納入常規教育中。
2、不吸引未成年人的未成年人保護模式都是空談
目前來看,短視頻平臺的未成年人模式實行嚴格的視頻分級,只呈現包括教育益智、科普、休閑等適合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以知識、技能學習類為主,少量摻雜其他帶有趣味性的視頻,同時,未成年人無法進行直播、打賞、充值、提現等行為。
現今短視頻平臺在保護未成年人不受到不良內容侵害時的思路,往往是不斷凈化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內容,這種凈化更像是“可刪可不刪的都刪”的應激合規反應。但從長遠來看,當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內容愈發單一同質,結果反而是青少年拒絕開啟,保護模式被空置。
期待家長能有意識開啟未成年人模式的最好辦法,除了培訓家長外,依靠未成年人模式內容本身的魅力來吸引未成年人主動開啟似乎更可能治標又治本。建議平臺可以根據青少年的興趣,設置能夠吸引未成年人的機制與內容來吸引未成年人,甚至專門為未成年人模式定制獨家的精彩內容,真正激發未成年人自主開啟保護模式的動力。
3、技術或可為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兜底
除了增加未成年人模式下內容的吸引力,技術的力量或還能有更大的可能。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領域亦是如此。假如沒有進行未成年人實名認證、假如沒有開啟家長控制模式,未成年人的行為就無法被發覺了嗎?理論上來說,每一個人的網絡行為都會被記錄下來,互聯網時代最受追捧的“用戶畫像”為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在研究中心此前的測評中,我們在不進行實名注冊、關閉家長保護模式的狀態下,嘗試在幾個視頻直播類平臺上邀請未成年人手持酒瓶出鏡進行直播(經過其家長同意),抖音平臺在直播開始 1 分鐘后就辨認出視頻中出現未成年人,立即中斷了直播。此外,據騰訊介紹,如果一個注冊為成年人的用戶的游戲行為模式疑似未成年人,他們也會根據情況與判斷聯系用戶確認年齡。
可見,即使是沒有其他未成年人保護機制的狀態下,平臺仍然能夠通過專門的技術設計起到保護未成年人的作用。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辦法更像是一種事后補漏的兜底辦法,它并不能在未成年人的利益受到互聯網侵害伊始就阻止或提醒某種行為。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依然需要建立在家長及時開啟監護模式,并與未成年人商討合適的使用互聯網的計劃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