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ZheShuo Vol.7
本篇共計2200字,需5分鐘閱讀

一個新的項目進入市場前必將度過冷啟動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創業者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也非常重要,其優劣也會直接影響項目后續的發展速度,甚至說會推動項目的成功或失敗。?
失敗即身價,失利中掘金。小來深挖一隅。今日分享:項目冷啟動時期的5大坑。一個新的項目就像一個新出生的嬰孩,創業者是父母,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從項目最開始就照顧好它。
埋頭產品設計
項目冷啟動是一個從0到0.1的過程,這時,你沒錢、沒流量、沒用戶、需求不清晰、市場待驗證,屬創業階段最艱難時期之一。很多創業者認為,這個階段初涉相關領域,應該腳踏實地,著眼產品本身去開展工作,別的就等產品上線后再說吧。這便是小來今天想要分享的第一誤區:在項目冷啟動時期缺失服務和運營。?
可能你會說,產品都沒出來,用戶也無法體驗,我們要服務誰又要運營什么呢?但事實上錯失的這個階段反而是決定你起跑速度的重要時期,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去實現產品功能,抓住目標用戶的痛點,同時還要考慮為產品進入市場做好預告與鋪墊,為種子用戶提供試運行階段的各項服務,這一工作的開展不僅能給產品設計工作很多建設性的優化和靈感,而且也將在產品推出時出現爆發式的增量,大大提升了產品圈地的速度。?
所以,冷啟動時埋頭產品設計不問其他是不正確的,要記得把服務和運營的思維加入到你的產品中,運營做好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非一日之功,甚至冷啟動之前我們就要加深對它的印象,最終實現一個跨度到另一個跨度的用戶體驗升級。
沒有做好調研工作
在構思策劃到冷啟動的時候你可能很嗨,認為自己這個產品很有市場,事實上當產品真的上線后,你卻發現目標用戶并不需要你的產品。這就是在冷啟動時,沒有做好調研工作而給日后發展挖的第一坑。?
值得注意的是,小來這里并不是說沒有做調研工作,而是沒有做好。產品上線前要做調研,相信這個必要點沒有哪個創業者會將其忽視,但觀察發現不是人人都將這件事真正做好了。那么做好調研工作需要具備哪幾點原則呢?
1)盡可能讓它變得客觀;
2)做市場摸底;
3)用戶的訪談調查問卷;
4)競品同行的分析。?
首先要做一些價值假設,比如市場空間足夠大,拿一些比較成熟的同類型市場進行對標,從而預估自身在未來各階段的發展潛力,找到可尋的規律,會很大程度上的幫你起步后快速跑起來。而后,市場空間投射到項目內部,就有驅動各職能部門提升產品品質、服務體驗,模式優化等,最終將預期市場一步一步攻下來。
不敢推翻對產品的原有判斷
這是一種思維陷阱或者邏輯陷阱,是人性方面的缺陷。所以這一誤區并不容易被自己發現,也往往在掉入坑中才恍然大悟,可惜為時已晚。?
創業的大環境每天都在變,能在市場上賺到錢的方法每天都能被玩出新花樣,至于會被顛覆到何種程度,就看創業者的能力了。如果在冷啟動的時候,你調研過即將進入的市場有很大的開拓空間,你的產品也將會有很大的市場份額,那么你應該把這門生意當做是一門大生意去做。而不應該去過多糾結于,沒人做到過這個程度或者同類產品的項目只做成了一門小生意的程度。?
這是一個很大的思維陷阱,因為那時候你所看到的局勢已經建立在了一些確定的模式前提下,但你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反而會過多的從自身找原因,是不是自己的預估失準或者市場劃偏,其實也許是你做成大生意的模式在目前市場上沒有企業想到去用而已。?
當然,這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警惕,前輩自然有前輩的優勢,該推翻的時候也要推翻,用強有力的證據、數據支撐自己,推翻之前對產品、市場的判斷。比如“通用營銷”講究將產品進行層層包裝,但你可以把產品的包裝都撕掉,少點套路多點真誠,讓大家一眼能看懂這是什么,拉近了與用戶的距離也節省了多種成本,讓市場對陌生產品的認知日趨清晰。
團隊沒有內行人
這個坑就比較好理解了,無論為了啟動新項目你做了多少、多深的研究,在實操經驗上還是遠不及該領域的內行人,時間的積淀是無法在短期內充分汲取的。
冷啟動時期,是縱覽項目全局,梳理框架,實現產品功能的時期,這個時期我們需要思考更多的問題,也經常會遇到自己不了解,未觸及認知的方面,這時候你重頭學習、找問題、解決問題都顯得無從入手,很繁雜沒有明確的方向,畢竟任何領域下分支都很多。但大多數情況下,你的困擾內行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問題解決的方法點撥你一兩句你就通透了。?
故此,小來也建議廣大創業者,開始做一個新項目做好選擇自己已有一定基礎和經驗的領域,然后深挖做專。不要頻繁更換領域和自己的看法,進入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市場,風險遠比機遇大。
缺少讓產品自我生長的閉環
MVP(最小可行化產品)除了基礎功能以外,最重要的模塊是自動升級和用戶反饋。用戶的反饋,要特別重視做好主動回訪工作。按照原有的計劃或步驟去迭代產品是忽視用戶反饋的做法,在產品自我生長的閉環里,用戶的意見加以團隊專業的判斷是決策的引導力,而團隊的能力在這里只是作為被引導的一方。?
舉個例子,有些公司掌握了一些創新型技術,就非常迫不及待的在每次產品更新版本的時候加進去,體現團隊超前的能力,其實用戶反而覺得這些功能在當下并不適用,雞肋感直接影響了產品體驗的舒適感,隨之而來的是用戶的大量流失,這就是沒有很好的形成一個讓產品自我生長的閉環。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不妨讓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試著去作為一名產品經理,以自己使用的角度去給產品挑毛病,找可優化的點,再去與用戶溝通確認自己的判斷。久而久之,產品的功能會去偽存真,用戶的需求被精確化了自然使用起來也更便捷更舒適。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