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以建交25周年之際,第三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6月27至28日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是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和中以科技創新合作的成功實踐,已成為深化中以兩國經濟、科技和企業合作的重要平臺。(趙海建)
“這次我們帶來的項目是‘時間膠囊’,通過AR和VR技術,‘時間膠囊’能讓用戶身臨各種定制化的場景。”在6月27日舉辦的第三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上,ORPAN集團創始人Yaron?Meiri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道。
ORPAN是以色列一家高科技公司,通過結合創新理念和尖端技術,專門構思、設計和提供旅游景點、零售體驗、教育創新、游客中心、國際展覽和其他以觀眾為中心的環境。有超過2000家像ORPAN這樣的創新公司,到第三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來尋求合作機會。這些公司分布于生命科學、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科技金融、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等等熱門領域。
以色列素以其顛覆性的創新科技享譽全球。27日上午,以色列御眼集團、瑞沃科公司、斯特塔西等以色列頂尖科技企業現場展示其最新研發的創新科技產品。一系列“黑科技”級別產品展示,讓與會嘉賓近距離感受來自“創新國度”的前沿科技魅力,也讓中以科技交流看得見、摸得著。
“以色列現象”極具啟發意義
近幾年,以色列的并購案主要集中在軟件技術領域、制藥和前沿生命科學領域。
據《普華永道以色列2016報告》顯示,2016年,以色列延續了和前幾年類似的趨勢,多數并購活動集中在軟件和技術領域,占比約44%,交易總額約75億美元,而在2015年,這個領域占比約35%,交易總額約45億美元。此外,這個領域交易數量從2015年的38起增長到2016年的53起。
“近年來,美國的風投公司都在研究所謂的‘以色列現象’,以色列只有800萬人口,居然創造了除美國以外在納斯達克最多的上市公司,所以說這很了不起。”I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在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因為這個國家小,所以任何一個產品出來以后一定要想到全世界的市場,在這一點上對我們非常有啟發。
“我覺得在這一點上要向以色列學習,像我們投資也是一樣的,能不能一開始我們的這個公司就不止想到中國的市場,還有一點想到世界的市場。”熊曉鴿說。
上述報告中顯示,2016年境外投資者赴以并購企業的交易總額較去年上漲了71%,總投資從2015年的65億美元上漲至2016年的111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包括香港地區的投資者在2016年進行了6宗并購交易,為2015年的4.5倍。
在熊曉鴿看來,以色列是以技術為導向的,這是它比較強的東西。此外,以色列的創業團隊也很強大。“以色列的教育系統與我們不一樣,高中畢業以后,女孩子必須要到軍隊里服役兩年,男孩子要三年,想繼續學習再去讀大學,然后再來創業。這對年輕人來說很有意思:第一,目的會很明確,知道自己要干嘛;第二,能吃苦耐勞,不怕苦不怕死的那種;第三,團隊精神特別好,很守紀律。任何一個成功的公司都有兩個很重要的特點:第一,執行能力要很強;第二,應變能力強,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學習能力。”
成交額刷新中以合作紀錄
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是中國和以色列合作規模最大的平臺。多位嘉賓在大會上提出,在“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下,中國和以色列的合作將越來越緊密。
“中國和以色列的合作關系會更上一個臺階,”以色列駐華大使何澤偉在開幕演講上說,“以色列有一個令人矚目的創新生態圈,也有大量的人才和基礎設施,我們要積極促進兩國之間的創新合作。”
會議上簽署的項目正是中以合作變得緊密的一個縮影。大會期間,除了現場簽約總額達25億美元的13個中以合作項目,還有與會企業B2B對接達成合作意向金額13.42億美元。由此,中以雙方合作總金額將近40億美元。
簽約的13個項目,涉及投資基金、生物技術、現代農業、通訊技術等領域,其中包括以色列宇航工業公司(IAI)與中航通飛合作的民用航空器項目、擬落戶珠海高新區的中以加速器產業園項目、以色列趨勢線(Trendlines)公司與珠海農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作設立的合資農業技術孵化器項目、中以創新機構(珠海)合作項目等。此外,格力電器與以色列塔迪蘭簽訂了深度戰略合作備忘錄。
開幕式現場還啟動了國家級中以創新基金。該基金是在國家發改委指導下,華發集團整合中以相關資源和平臺,與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下屬國投創合合作發起設立的中以創新基金項目。
在會后的媒體采訪中,華發集團產業投資板塊負責人郭瑾介紹,中以創新基金的首期規模大概為10億元,未來可能發展到50億元。基金將主要投向以色列的高科技企業,以及中以之間的重大項目庫,從而進一步促進中以合作,希望在基金的拉動下,吸引更多的以色列項目和投資來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