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沒能保住“種發際線第一”的地位,深圳奪冠了。
在醫美平臺新氧發布的《2019醫美行業白皮書》里,因為種下了全國7.5分之1的發際線,深圳被評為“真”互聯網之城,種發際線第一。而在去年的報告里,杭州因為種植了全國8分之1長的發際線,力壓群雄,被譽為最“愛治禿”的城市。來自頭皮的壓力之大可以想見。
植發是醫美行業的新藍海,但不只是發際線,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自己“不順眼”,并愿意去改變現狀,醫美真的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百萬醫生”平均創富203萬
90后催熱醫學抗衰
在“美”的層面投資自己,是很多人同生活對抗的籌碼。
正如花費了近十萬元植發的小吳對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所說:“我種的不是頭發,是自信,未來還有可能是升職加薪……”萬千愛美人士的推動下,醫美消費漸漸步入了2.0時代,它從小眾的整形市場“出圈”,走進大眾消費群體的視野和生活中。
報告展示了典型的醫美消費者畫像:平均年齡24-45歲,女性占9成,3月心動、節前輕醫美、假期手術。
不光有深圳人民愛植發,更有北京人愛抽脂的說法。根據白皮書,身體手術項目中,吸脂在中國最受歡迎,中國吸脂手術在總醫美消費中的占比已經高于美國。中國高線城市吸脂比率明顯高于低線城市,其中北京是抽脂最大戶,全國每5個抽脂的人中就有1個北京人。令人意外的是,隆胸項目在中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受歡迎,胸部手術在總消費中占比不足1%。
大學生小星在今年暑假割了雙眼皮,她很驚喜地分享:眼睛只大了一點點,世界卻大了很多。新氧大數據顯示,20-25歲女性是中國雙眼皮手術消費主力軍,今年高考后,優質雙眼皮手術醫生預約更是到兩個月后。
在醫美行業2018年的相關報告中,醫美已漸有成為00后日常生活方式的趨勢。今年的報告則顯示,互聯網原住民90后正在步入30歲的關口,與70、80后熱衷于研究眼霜成分不同,90后一代更相信醫學抗衰的效果。
未來10年,隨著90后一代全部步入30歲年齡段,中國醫美消費也將與日本的趨勢類似,即醫學抗衰成為大眾消費群體日常自我提升的方式,替代掉一部分高端化妝品和生活美容市場。
新一代消費群體進入、市場正在下沉,自然滲透率的提升使得中國醫美市場不斷增長。
新氧創始人金星介紹,在社會辦醫大政策下,醫美行業也在快速規范化,具備合格資質和技術實力的醫生群體迎來職業黃金期。《白皮書》顯示,新氧平臺上年GMV過百萬的醫生數量今年凈增長了70%,達到423人,人均創富203萬。
醫美狂奔,面部保險市場巨大
顏值經濟讓整個醫美行業欣欣向榮。
經過近幾年的狂奔后,醫美市場仍在高速發展。2019年4月,Frost & Sullivan調查顯示,2017年中國醫美療程消費類為1629萬,僅次于美國的1634萬,且中國年增速26.4%,遠超美國的3.9%。以此推算,2019年中國醫美療程消費量將超過美國巴西日本韓國這些醫美消費大國,居全球第一。
同時,2018年各醫美消費大國每千人診療次數,中國為14.8次,美國為51.9次,日本為27.1次,韓國為86.2次,滲透率方面有很大空間。
互聯網讓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可以更公平地享有醫療資源,但醫美本質上是一種醫療行為,醫療天然有風險屬性,不同于衣食住行。
醫美黑產屢禁不止,成為行業最大的毒瘤。消費者則可以通過找正規機構和醫生、查百科了解項目、AI面診了解自己對癥下藥、查看消費者評價找口碑好的機構和醫生、要正品藥械等,加強危機和維權意識。
目前中國醫美消費者的安全保障意識亟需提升。過去一年,新氧免費贈送了73萬份醫美醫療意外保險給平臺用戶,但僅有13.74%用戶填寫完整投保信息,獲得該項保障;86.26%的用戶未完成投保。這代表許多消費者沒有把醫美當成一個有風險的醫療行為來看待。
反觀國外,醫美保險制度相對完善。以美國為例,幾乎所有診所都會購買商業保險,用來規避風險。這種保險對象為醫生,當消費者的手術失敗、需要修復時,保險生效。因此可最大程度規避風險,讓整形醫生在手術中放心操作,消費者安心變美。
有專業人士表示,在韓國,面部保險已經是醫美服務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韓國面部保險市場規模已超過75萬億人民幣。
總之,壞的醫美,暴殄天物;好的醫美,錦上添花,能夠有保障、夠安心地變美,才是醫美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基礎。
文中小吳、小星為化名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